APP下载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

2021-12-01许文忠高焱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许文忠 高焱

摘要:抗菌药物对于治疗诸多细菌感染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通过观察实际情况可知,近年来抗菌药物存在较大的滥用情况,不仅无法对感染性疾病实施良好治疗,甚至还会导致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从而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910--01

临床中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尽管国家多年以来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但仍然有少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缺少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导致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良好、科学的管理成为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1]。通过分析显示,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核心,为此本研究将对上述内容进行相应的论述。

1.需要依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有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患者需要有明确的感染指征,一旦确诊为细菌感染,则需要及早实施细菌学检查,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为患者选择使用对细菌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生应首选敏感、窄谱及廉价的抗菌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该类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分析原因在于较易导致患者出现细菌耐药情况的发生,从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2]。对于病毒感染与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而言,在排除并发细菌感染外,则不适宜为患者选择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存在轻度感染与中度感染的患者而言,则可优先选择使用口服抗菌药物,但对于重症感染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对患者实施序贯疗法进行治疗,以便能够有效的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重症细菌感染、混合感染患者而言,若未能够确定病原体种类,则长时间的治疗较易导致患者出现细菌耐药情况,需要采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诸多抗菌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医院内加强宣教,做好充分的新药宣传工作,以便能够使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均能够对新药的进行了解,从而能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3]。

2.需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菌作用特点与体内过程。经临床分析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作用的强度与血药浓度存在较大的关联,可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上述分类为不同的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而言,药物能够持续长时间的抗菌活性,目前临床中该类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与甲硝唑等,首剂效应是该类药物的主要特点,因此若能够提升使用药物的浓度,则能够使临床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4]。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而言,相比于分次用药方式,每日用药1次则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等大部分大环内酯类及利奈唑胺等药物而言,主要归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通过分析显示,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是决定这类抗菌药物疗效的关键性指标,为有效提升抑菌或杀菌效果,抗菌药物血药浓度高于MIC 时间的临界值为40%,一般当药物浓度达到40%-50%时,则可获得良好的杀菌效果,当药物浓度达到60%-70%时,则能够获得满意的杀菌效果。但通过实践与研究显示,若未能够予以正确的给药方式,则不仅无法获得满意抑菌杀菌效果,同时可能对细菌产生选择变异,导致耐药变异菌生长,使其逐渐占据菌群的支配地位。因此为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应增加每日给药次数,延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对于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需要适当的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也可通过提升用药剂量而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碳青霉烯类、阿奇霉素、糖肽类、唑类等抗真菌药物。用药方案的目标是延长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并允许药物浓度在给药间隔的相当大的时间区间低于 MIC时间。

3.对待特殊人群需谨慎用药

通过临床观察显示,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因此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使用具有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以便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老年人与儿童而言,在为其用药前需要严格准确计算用药剂量,以避免发生药物使用过量而发生的不良情况[5]。对于喹诺酮类药物而言,原则上低于18岁的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禁止使用,分析原因在于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软骨细胞的增殖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同时所有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中,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极易与钙、镁、铁、锌等金属离子结合而形成螯合物,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诱发骨骼缺钙的不良情况,因此需要禁止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同时该类药物能够与铁形成螯合,较易诱发贫血的不良反应。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需要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并且对第一代头孢菌素需要谨慎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延长QT间期,诱发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产生。这种心脏毒性与用药剂量有关,与性别也存在较大的关联,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易发生QT间期延长,其中以司帕沙星QT间期延长时间最长,因此对于老年心脏病患者而言,需要谨慎使用司帕沙星藥物。

4.总结

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效果,但由于抗菌药物种类较多,不同药物又具有同的特点,加之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体征与耐受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以便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避免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琳娜,周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4):133-134.

[2]邓树强,陈彩瑜.探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药剂科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9):157-158.

[3]刘超,王友俊,许雷.药剂科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6):77-79.

猜你喜欢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微量激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