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非遗文化“馆校共建”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2021-12-01张东立
张东立
“馆校合作”源于19世纪末英美等国的现代博物馆公众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如今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及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馆校共建”协同教学的内容日渐丰富,活动模式也不断创新,并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人口约半数居住在辽宁省,因此辽宁省的满族博物馆等场馆资源丰富,这为满族非遗文化进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以学生和公众参与为主体的主题艺术活动提供了场地。
一、满族非遗文化“馆校共建”的价值体现
(一)传承非遗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教师定期带领学生走进满族非遗文化相关场馆,有利于传承满族非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些学校也建立了校内满族非遗文化场馆,这是场馆资源的补充,拓展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场地。在“馆校合作”中,学生除了记录和获得其中的知识,还要完成艺术创作。通过直观、生动的接触式学习体验,提高艺术素养,激发其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家乡特色文化的热爱。
(二)满足学校需求,丰富学生实践活动
“馆校共建”下的满族非遗文化进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馆校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学校需求,充实学生实践活动。具体到教学实施层面,以实物为依据的博物馆等场馆教学需要与学校协调合作,共同探究美育的思想构建、课程建设及方法策略。
课堂搬进博物馆,学生近距离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比起让学生看图片和资料更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其兴趣、发散其思维。教师引领学生感受鲜活立体、感官直接、内容整体、生动形象的馆藏资源,也有利于生成新的、有趣的课堂。
二、满族非遗文化“馆校共建”的实施路径
辽宁各地建立了多个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如锦州市满族民间刺绣传承基地、北镇市闾山满族剪纸传承教育基地、岫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岫岩满族历史语言文化中心,等等。
开发满族场馆的非遗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已是许多学校拓展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利用还停留在固有的经验层面,不能多角度、多空间地开发利用,这使得场馆课程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推动“馆校共建”,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发挥以美育人的路径至关重要。
(一)创新研修模式
满族非遗文化“馆校共建”可以采用“参观+课程”的形式,教师设计好教学目标,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艺术馆参观,把课堂需完善的部分在展馆中得以补充;邀请博物馆传承人到校参与教学或进行作品展览,举行驻校仪式;鼓励学生在假期参与非遗文化馆的公益学习项目。
教师作为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在相关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如锦州市医巫闾山的满族剪纸培训形式多样,该市各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锦州群众艺术馆(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群星大课堂”就是非遗传承人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二)掌握文化符号
在满族非遗文化的“馆校共建”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掌握满族非遗文化技能,对传承满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传承满族语言
满族的语言和文字对于我们研究其民俗、宗教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随着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满族人们不再用满语交流。学生到满族非遗基地体验时,可引导其学习满语,用满语互相打招呼,掌握日常满族用语及方言,并建立对满语的传承兴趣。
2.设计满族服饰
在“参观+课程体验”的活动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满族的服饰文化,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满族服饰的特点,指导学生设计旗装。
3.剪刻满族剪纸
一是引导学生参观满族剪纸传承人的作品。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用图像和符号记录的民间文化图谱。北镇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内容多是满族原始的萨满文化,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信息非常珍贵,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上中国北方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眼见、耳闻、近距离接触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有利于其深刻了解满族的剪纸文化。二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北镇市医巫闾山的满族剪纸展示互动区,传承人仅用一把剪刀,一幅幅灵动的剪纸作品便绚丽呈现。在展示过程中,传承人向现场围观的学生进行满族剪纸文化的介绍和说明,促进学生了解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符号元素、历史沿革、传承保护及发展创新。
三、满族非遗文化“馆校共建”取得的成果
随着满族非遺文化馆校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很多教师、学生开始自愿地走进满族非遗博物馆,主动投入到场馆课程资源开发中。
随着教师开发场馆资源能力的提高,教师利用场馆课程资源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将满族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拯救濒危的满族语言
“馆校共建”对传承满语有着独特优势,其隐性价值不可小觑。全国逾千万的满族人不会说满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调查,满语被标为“极度濒危”。锦州地区部分学校引导学生在博物馆历史文物中了解满语、在课堂中学习满语,初见成效。
(二)加深对满族文化的认同
满族刺绣源于神秘的萨满文化,具有独特韵味,是满族历史文化的载体。馆校学习中,引导学生设计一款带有满族刺绣的旗装,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满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传承创新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镇市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文化历代相传,形成了以满族剪纸为代表的非遗文化。2006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锦州,多所学校引导学生把满族最原始的风俗文化以剪纸形式表现出来,带领学生在保护与传承满族剪纸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促进了满族剪纸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不可磨灭的情怀,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馆校共建”通过展览、展示、展演,引导学生运用听觉、嗅觉、视觉进行体验,促进学生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