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1李迪亚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

李迪亚

摘要:“馆校合作”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推进社会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进行“馆校合作”的诸多尝试:颁布《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要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致力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出台《关于21世纪我国教育展望》《学习指导要领》等文件,加入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使“馆校合作”有了政策依据;中小学与博物馆合作开发课程,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形成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馆校合作;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

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倡导新的学习方法,搭建与社会交流的平台。通过“馆校合作”,可实现学校和博物馆资源共享,让学生主动体验、参加各类活动;通过“馆校合作”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且能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因此,“馆校合作”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馆校合作”,这对我国中小学馆校课程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日本“馆校合作”的政策背景

(一)20世纪50年代:颁布《博物馆法》

日本的学校和博物馆由文部科学省(以下简称“文部省”)统一管理。1951年,日本颁布《博物馆法》,对本国“博物馆”的概念作出界定,并对博物馆应发挥的社会功能提出要求。所谓“博物馆”,不仅指博物馆,也包括资料馆、科学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公共设施。《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开展各项事业,要致力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要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

(二)20世纪90年代:修订《学习指导要领》

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的政策文件中提出与博物馆开展合作。1995年,日本文部省在《关于21世纪我国教育展望》中提出:“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开展教育尤为重要。”日本学校的课程是根据《学习指导要领》来确定的。1998年,日本文部省修订《学习指导要领》,为学生规定了“综合性学习的时间”。作为实施细则,文件指出:“应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與其他学校、公民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团体等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地方教材的开发和学习环境的建设。”

(三)21世纪初:提倡综合性学习、终身学习

进入21世纪,“综合性学习”被纳入日本学校的课程体系;同时,日本博物馆协会发出倡议,以“对话与合作”为指导方针,呼吁全日本的博物馆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中充分发挥教育功能。2003年,文部省正式提出了“馆校合作”。

日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于“馆校合作”的要求不断具体化,突出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8年,日本文部省在对《学习指导要领(2008年版)》进行解读中提到,社会学科、理科和综合性学习可与博物馆进行合作,绘画手工课可与美术馆进行合作。2018年,日本文部省又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再次强调了上述内容,还提出“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学生广泛联系、融入地方社会,培养终身学习和多维度思考的能力,培养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地以此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很有必要”。这次修订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向社会开放的课程”,目标是“以通过更优质的学校教育,构建更美好的社会”“通过与社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创造未来所必须的资质和能力”,具体方法是通过“课程管理”和“主动、交互式的深度学习”,重新构建学习的过程。

二、日本“馆校合作”课程的具体内容

近些年,为了保障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能力,日本不断强调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利用博物馆资源以及与博物馆开展合作的重要性。比如,《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读·地理历史篇》提出:“要将开展博物馆、资料馆的调研和参观活动列入世界史学科的年度指导计划。”博物馆的利用在具体学科的年度指导计划中有了明确规定,博物馆成了日本学生的“第二课堂”。《2019年日本博物馆综合调查报告》对4178所博物馆“馆校合作”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有学生把利用博物馆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环节”的博物馆占86%,“经常有学校组织师生到博物馆开展活动”的博物馆占72.8%。可以看出,“课程”“学校活动”是日本馆校合作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博物馆专员指导下的“馆内授课”和“外出(到学校)授课”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以下按照学科阐述日本部分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案例。

(一)社会课

川越小学位于日本埼玉县川越市。在江户时代,川越市十分繁荣,被称为“小江户”。由于川越市未曾经历战火,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为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川越市立博物馆是为与学校开展合作,于1990年3月建立的。开馆之前,该馆成立了“博物馆利用研究委员会”,由市内中小学语文、社会、生活、英语、音乐、绘画与手工等科目的25名教师组成;博物馆负责教育的专员也曾经担任教师,了解学校教育,与学校沟通基本无障碍,是“馆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师资保障。

川越小学与川越市立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部分。课内活动以市内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课外活动以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课外活动还在川越市立博物馆设有“学生体验教室”。比如,四年级的社会课“祖先的劳动”这一课共4小时,其中3小时在博物馆教育专员的带领下学习,其余1小时由学校教师授课。先由学校将教学计划以邮件形式发至博物馆,双方通过电话研究课程的主题和流程;接下来,学校通过电话进行课程预约,博物馆再将其授课使用的PPT和田野调查使用的资料发给学校审核并确认。第一环节,在学校视听室内,由博物馆专员通过PPT和古地图进行授课,激发学生对川越城的兴趣;第二环节,由学校教师为学生讲解川越城的历史;第三环节,在距学校不远的遗迹周边,博物馆教育专员以当代和江户时代的对照地图为依据,一边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一边讲解,学生通过地图确认当时的田地、坡道和转弯处,看似普通的地点往往会有新发现;第四环节,学生将所学内容总结在笔记上。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对古城遗迹有了直观的体验,也对建立川越城的相关历史人物有了初步了解。

(二)语文课

日本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加入了一些盲文的内容,比如“用手和心去阅读”单元;或者在语文课、综合学习中加入基础盲文、听(视)觉障碍者谈体验教学的内容。大阪府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与当地小学合作开发了“快乐的盲文”课程,目的是“通过盲文体验不同文化”,道具为盲文器和触摸绘本,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盲文的学习让日常已经熟悉“看”文化的小学生,体验了“触摸”文化的丰富性和乐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感知生活多样性的重要方式。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在学校进行。教师先设定“寻找街上的盲文”的课题,让小学生去寻找身边的盲文标识(自动贩卖机、邮筒、出租车上的贴纸、家用电器等)。学生会发现,这些盲文标识不仅排列规则,设计也非常精美,这激发了学生对盲文的好奇心。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分发盲文一览表,让学生知道自己看到的盲文的含义。学生在体验“解读暗号”的过程中,摸索到了盲文的规则。

2.展开环节

展开环节在学校进行。学生会发现,盲文可以通过“点”的不同组合方式,表示假名、数字、英文字母等。盲文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以少生多”的创造力,为了理解盲文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动手书写盲文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通过“用盲文制作名片”课题,让学生运用盲文一览表,在盲文板上反复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和年级。教师向学生说明盲文是“反写正读”(即从右向左写,从左向右读),使学生感知视觉文字和触觉文字的不同之处。

3.拓展环节

拓展环节在博物馆进行,课题是“在博物馆触摸盲文”。学生会看到在语言展示角有世界上各种文字和语言的介绍,其中就有盲文。博物馆还收集了各种语言的绘本供学生翻阅,其中用盲文标记的绘本有11册,学生从中了解到世界上各语系都有盲文版本,认识到盲文是可以和各种语言对应的庞大体系。就像发声的语言有手语(视觉语言)来与之对应那样,“看”的文字也有“触摸”的文字与之对应,二者地位平等,并无优劣之分。学生通过博物馆的展示,认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触摸文字”的意义。

4.总结环节

学生在对盲文学习进行梳理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盲文排列规则,在实际生活中设计得很精美,学习起来很有乐趣;二是盲文的特征是“反写正读”,通过数量不同的“点”的排列组合,可以表示汉字、假名、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等,“以少生多”;三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可以翻译成盲文,盲文是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四是盲文是“触摸”的文字,与“看”的文字一样,地位平等,都是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五是盲文是一种“触摸”的文化,通过触摸可以产生与“看”不同的感受,形成事物的不同印象,从而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触摸”到的世界。通过学习盲文,学生学会了站在不同的角度与人交流,以不同的方式与外界沟通。学习盲文,使学生增加了一个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的途径。

(三)综合性学习

大阪府吹田市立博物馆与当地中小学共同开发了“寻找颜色”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习中。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颜色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能够在相关的学科和领域灵活运用颜色。博物馆提供了蒙古包模型、肚皮舞的服装、牛头、鼓等器具。

在课程中,学生可先选出自己喜歡的颜色,陈述选择该颜色的理由,再在各展厅寻找带有自己喜欢颜色的展品并拍照,之后把自己拍到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只保留带有自己喜欢颜色的部分,进行剪裁拼接;在下一阶段,除了自己选择的颜色外,还会对其他同学选择的颜色进行分类,猜测同学选择该颜色的理由,思考该颜色可以被应用在哪些地方。

经统计,对红色印象最深的学生数量最多。学生的理由是:红色带有一种力量,象征着勇敢、热情,也经常被用在节日或盛大活动的场合。即使同样是红色系,色调也有差别,制作成拼接画将这种差别进行对比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排在第二位的是绿色,学生的理由是:绿色代表大地、物产丰富和生机勃勃。排在第三位的是结构色,即“玉虫色”,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颜色也会不同,学生的理由是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在日本,“玉虫色”衍生出“立场不同,观点和解释也不同”的含义,这与喜欢该颜色小学生的色彩观是一致的。每种颜色都有其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对颜色的内涵进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寻找颜色”课程虽然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导入,但是也可以广泛运用到其他各学科和领域中。比如,在社会课上,考察各国家和地区,思考国旗上红色或者绿色较多的国家都有哪些特点,分析理由;在美术课上,巧妙运用拼接画进行设计,开发出购物纸之类的产品;在理科课上,观察动物和植物的颜色,调查自然界的生物选择其颜色的原因;在语文课上,仔细研究颜色与汉字的关系,如红色系包括大红、朱红、深红、橘红等,蓝色系包括深蓝、天蓝、靛青、青玉色等,这些词语所表示的颜色是不同的,可思考这些相近而又不同的颜色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

(四)生态教育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资源等成为热议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迫在眉睫。日本文部省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生态教育有明确规定,而且随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馆校合作”开展生态教育逐渐成为常态,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从总体层面来看,在“馆校合作”开展生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博物馆联系紧密,博物馆注重参与学校教育全过程,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某一节课开展合作。从具体层面来看,博物馆开发的课程或项目始终注意与学校课程保持接续性,防止“各自为战”。

以往日本学校的生态教育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虽然学校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但都是在教科书中设定好的环境,如以关东地区的生态环境素材开发出的教材,里面提到的生物、植物自然以关东地区为主,这样的教材就不适用于北海道及其他地区;第二,由于缺乏必要的保存场所和保存技术,废弃实物标本的学校越来越多。鉴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日本“馆校合作”开展生态教育形成了两种策略:一是以学生身边的、当地自然环境为素材,教材(项目)的开发注重就地取材;二是运用实物标本,博物馆建立馆藏外界制度,将实物标本外借给学校。为了提高生态教育质量,在开发教材和项目过程中,学校、博物馆、研究人员始终保证信息共享。下面以表格形式介绍日本“馆校合作”开发的部分生态教育课程和项目(见下页表1)。

表1 日本“馆校合作”部分生态教育课程和项目表

[开发机构 教材(项目)名称 学生对象 内容 富山市科学文化中心 移动迷你博物馆——富山的樱花等 不分年级 将富山县内山野间经常可见的樱花拍成照片或制成标本,可以外借给学校,借出的标本还包括“白马岳的高山植物”“水边发现的蜻蜓世界”等 札幌市博物馆

活动中心 札幌的“花历” 中小学生 将札幌近郊的森林、田野、池溏、海边的常见植物制成树脂标本,学生通过看标本猜想这些植物的开花日期,加深对身边植物的了解 丰桥市自然史

博物馆 实物图鉴 中小学生 将6种橡树的叶子或坚果制成标本,外借给学校用作教学 岐阜县立博物馆、丰桥市自然史

博物馆等 哺乳动物头骨标本 初中二年级学生 将哺乳动物的头骨标本外借给学校,让学生学习动物的分类,了解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的头骨特征及习性 熊本市立博物馆 人工增殖放流、诱饵、酵母菌……的做法是好还是坏? 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 从生态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对野生动物使用诱饵、人工增殖放流、使用酵母菌等做法带来很多问题,应保持身邊的生态系统平衡。针对此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福井综合植物园 秋天的七草和福井县的珍贵植物 小学高年级学生 通过在植物园内实地观察和室内讲座,让学生了解秋天的七草的野外生长情况,阐述该区域内濒临灭绝的女萝、佩兰等生长地区的特征,让学生思考身边都有哪些植物消失了 旭川市博物馆 从小龙虾看生态系统 不分年级 以正在旭川市繁殖的外来物种——内田小龙虾为对象,讨论由于人工增殖放流造成的生态系统显性和隐性的混乱问题 札幌市丰平川

鲑鱼科学馆 观察鲑鱼 不分年级 到札幌市近郊的河流寻找逆流而上的鲑鱼,观察鲑鱼是如何产卵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捕捉鲑鱼,测量体积等现场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放生 鲑鱼学校 小学生 为学校提供90cm深的玻璃水槽,将丰平川的白鲑鱼的100粒发眼卵培育成鱼苗,然后放生。科学馆为学校举行面向教师的讲座,提供鱼卵,培育成鱼苗后再为学校举办一次“放生会”。带学生进行采卵实习 仙台市科学馆 苍蝇也会学习吗

——刺激与反应

初中二年级学生 开发了“行动实验器”和观察统计软件,观察动物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以及通过学习之后的条件反射。以蚯蚓、卤虫、旋毛虫、苍蝇等为素材,带学生在馆内进行实验 相模原市立

博物馆 树叶“猜拳板” 小学生 组织学生到树林中拾取自己喜欢的树叶,同学们互相两两出示自己的树叶进行猜拳,根据领队出示的“猜拳板”决定胜负 ]

三、日本“馆校合作”的特征与成效

(一)参与“综合性学习”人数增加

“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指导要领》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中小学校于200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于2003年开始实施。利用博物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学生一直在逐年增加。“综合性学习”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由于博物馆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平台,文部省提出可以利用博物馆开展“体验式学习”“小组学习和异龄团体学习”“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设施开展学习”。从小组学习的角度来说,少至1~5人的学习小组,多至全校师生,各种规模的团体都可以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从利用自然环境、就地取材开展学习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运用学校没有的实物资料开展体验式学习,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比较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预计未来利用博物馆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学生还会继续增加。

(二)学习小组呈现小规模化趋势

进入21世纪,日本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的单个学习小组人数在减少,学习小组小规模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尤其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小规模学习小组不断增加。1~5人的学习小组大部分是中学生,基本没有小学生。小规模学习小组的优点是博物馆的教育专员可以更加高效、细致地帮助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如接触实物资料、进行化学实验等),相较于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指导小规模小组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压力要小很多。

(三)建立教师培养制度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在各类博物馆逐步建立各种教师研修制度。一是定期开展以“学习场所——博物馆的运用方法”为主题、面向学校教师的讲座,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二是在博物馆设立教师研修机构,如东京都国立科学博物馆设立了“教师中心”,提出的口号是“真正属于教师们的场所”,该中心是以学校教师为对象的常设研修机构,可根据学校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各种研修、实验和实习的机会;三是设立“教师博物馆日”,目的是为了“让博物馆更加贴近教师”“让教师了解博物馆的学习资源”。日本每年都在各地的博物馆开设“教师博物馆日”,各地开馆时间不同,内容十分丰富。

(四)尝试馆藏外借制度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尝试建立博物馆馆藏外借的制度,并在部分学校和博物馆开始实施。比如,在东京都国立科学博物馆、宇都宫市昆虫科学馆进行了试点,为学校开展理科教学提供帮助。但由于外借手续过于繁琐、标本送到学生手中时间过长、标本的保护存在难题,很多博物馆没有具体实施,导致目前该项制度仍然处于摸索中。

四、日本“馆校合作”的困境及对策

日本实施“馆校合作”存在一些难点需要解决:一是馆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的教学目标往往与图书馆制定的计划出现偏差;二是随着学习小组的小规模化,学生提出的课题五花八门,有些课题博物馆无法解决的或与此馆完全不相关,增加了博物馆研究人员的负担;三是学校缺乏能够做好馆校衔接工作的人才。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尝试进行解决。比如,川越市立博物馆的教育专员由做过教师、对学校有一定了解的人来担任;学校聘请或培养负责“馆校合作”的专人,并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进行“馆校合作”的探索,为此,加强了顶层设计,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博物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加强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的合作,不仅有效利用了文化资源,优化了学校课程体系,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总结出了一些“馆校合作”的宝贵经验。此时,日本的“馆校合作”在课程设计、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经验、成果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深化“馆校合作”工作的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本博物馆协会.2019年日本博物馆综合调查报告[R].东京,2020.

[2]黑川五郎[N].川越市:博物馆馆报创刊号,1990.

[3]清水香保里.打造学校与博物馆相互学习的平台——探索川越小学馆校合作教育活动的可能性[J].文教大学,2020.

[4]小川义和.助力馆校合作——博物馆在行动[M].时代出版社,2019.

[5]石田惣.馆校合作开展生态学教育[J].日本生态学会,2006.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
浅谈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