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史教育融入音乐通识课教学设计

2021-12-01易险峰匡勇胜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大思政

易险峰 匡勇胜

摘 要:大学生党史教育融入音乐通识课程,以党史与红色音乐作为双主线为架构,结合中西方优秀经典音乐,对当代大学生在音乐赏析、音乐理论、音乐文化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组织课程教学。明确提出了以党史教育与音乐通识课程的有机融合为手段;以深化音乐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为目的,将音乐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发挥音乐艺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并提出了具体方案。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美育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对党的无限忠诚。

关键词:大思政;党史教育;音乐通识课程

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音乐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发挥音乐艺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的教育功能运用在政治学领域即具备了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来自作品所唤起的听众情感变化的力量。如《长征组歌》《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希望的田野》等一系列音乐及歌曲,将音乐与革命的情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施党史学习教育时,具有其他学习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一般通过相对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如歌曲《太行山上》,人们通过其雄壮有力的词曲,不知不觉间激发起昂扬的斗志,奋进的精神及必胜的信念,起到了其他学习教育方式所达不到的长期感染、不断共鸣的优势。另外,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审美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如《不忘初心》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将听众引入令人神往的境界,唤起人们对未来一百年的美好展望。在党史教育中,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一、将党史教育融入音乐通识课程的可能性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至发展的各个时期,作为对内鼓舞革命士气,对外展示我党光辉形象的宣传手段,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音乐的发展与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如我们熟知的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年多少红军战士唱着这首歌曲,逐渐走向思想的成熟;多少党的英雄儿女,唱着《保卫黄河》,走向抗日的战场。

很多曾经被广为传唱的红色歌曲,一直流传到今天,仍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农友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就义歌》《秋收起义歌》《井冈山》《八月桂花遍地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等。一部党史,其实也是一部红色音乐的历史。

红色音乐虽然是作为一种有着特定表现内容的音乐,但同样涵盖了音乐中的所有要素。每一首传唱下来的红色音乐作品,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在作曲技术、音乐情感还是艺术特色、表演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完全能够支撑音乐通识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将党史教育融入音乐通识课程的内涵

音乐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音乐赏析;(2)音乐理论;(3)音乐文化;

(4)音乐实践等。无论哪一方面,丰富的红色音乐都有合适的承载相应内容的载体。作为党史教育的音乐通识课程,如果只是单一的选取与党史直接相关的红色音乐,则音乐润物细无声的特有情感渗透功能将被极大地削弱。当下有一些党史教育的宣讲者,单纯引用一些代表性的红色音乐,结合党史进行宣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作为一门音乐通识课程,仅限于此,则没有凸显音乐特点,只能说是在党史教育中运用了音乐元素而已,这不符合音乐通识课的基本要求。

因此,党史教育音乐通识课程的准确定义为:以党史与红色音乐为双主线,结合中西方优秀经典音乐,对普通大学生开展音乐赏析、音乐理论、音乐文化及音乐实践等通识教育的课程。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去除党史方面内容,仍是一门相对完整的音乐通识课程;而如果去除音乐方面内容,则也是一門完整的党史教育课。

基于以上定义,大学生党史教育音乐通识课程的基本原则是:将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与党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红色音乐与中西方经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将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与对共产党的热烈情感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原则将贯穿该课程的始终。

三、党史教育融入音乐通识课程的构建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本课程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与党史密切相关的红色音乐及其他中西方优秀经典音乐,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同时,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参与音乐实践,理解音乐文化,并具备一定的音乐赏析能力。学时为16周,共32课时。修课时间为大一或大二某一个学期。

构建党史教育通识课程,必须紧密围绕该教学目标进行。通俗地说,这既是一门党史课,又是一门音乐通识课。

本文从音乐通识课程六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党史,论述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党史内容既有线性的历史阶段线索,也有非线性的关于共产党的基本理论的论述。

1.音乐的本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音乐的本质是表现某种思想或者情感的音响载体。音乐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马克思认为,“艺术不是什么被伟大天才以几乎无法理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而不过是经济生产的另一种形式而已”。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它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出现了大量的工农运动歌曲。这种类型的音乐的出现,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向往和觉醒。在音乐通识课上分析音乐,一定要结合实际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如彭湃编写的《五一劳动节》《田仔骂田公》《农会歌》等歌曲,其中《田仔骂田公》的歌词中写道:“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咚咚咚,田仔打田公;田公不知死,田仔团结起;团结起来干革命,革命起来分田地。”这样鲜明的红色音乐,结合音乐的“劳动起源说”,然后列举世界各地的一些劳动号子、民间小调,能使学生们直接认知到音乐的本质。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积极参加农民运动、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现实。这既是红色音乐的起源,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背景。

2.音乐的功能与大革命阶段、土地革命阶段

音乐的主要功能有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音乐的认识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音乐来了解认识社会现实和历史。早期的红色音乐以选取填词的写作方式为主,采用的多是通俗易懂的曲调,歌词较多与农民运动相关,如《打土豪分田地》《农友歌》《工农兵联合起来》等,使得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从早期的选取填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的参与,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精品音乐,从一个侧面让人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的主要功能,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在党的历史发展中,涌现了很多优美的音乐。如《十送红军》《盼红军》《映山红》等,这些优美的旋律,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当然,音乐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领略艺术的美,同时还要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这就是音乐的教育功能。很多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音乐,如《八角楼的灯光》《井冈山上太阳红》《上前线去》,充满了对毛泽东等领导人和红军的赞颂,在这种音乐熏陶下的人们,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只有党才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及《少年先锋队队歌》在当时的工农群众中传唱更是非常广泛,极大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以上这些歌曲,都是大革命及土地革命阶段红色音乐的代表,正好与音乐的主要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当然,作为文化视野的扩展,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的经典名曲可与此相互印证。

3.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党史各个阶段的发展

红色音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类别,分别是声乐类、歌(舞)剧类、器乐类。这三种表现形式,技术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从直白到间接、审美从初级到高级。其中,声乐类包括独唱曲、重唱、合唱曲;歌舞剧包括歌剧、芭蕾舞剧、舞台剧等形式;器乐类包括西洋乐器器乐曲和中国传统乐器器乐曲。从共产党的各个发展阶段考察,与之相关的红色音乐,呈现从声乐类作品逐渐发展到歌舞剧类、器乐类作品的趋势。这符合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共产党从一颗弱小的嫩芽发展到参天大树的历史进程。

从大革命时期的以填词歌曲为主,到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旧民主主义时期逐步涌现出来一大批红色原创音乐声乐类作品,同时也有了少数的歌舞剧类作品。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有影响力的器乐类作品逐渐产生。1949年以后,这三大类表现形式的作品逐步齐头并进,到如今全部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代表性的独唱作品有:《共产党恩情永不忘》《嘉陵江上》《长城谣》等作品;重唱的有贺绿汀的《保家乡》等作品;合唱的代表作品有《抗敌歌》《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有代表性的歌剧有陈田鹤的《荆轲》、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任光的《洪波曲》等作品;有代表性的西洋乐器作品有管弦乐《红旗颂》《春节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为中国传统乐器所作的有《喜洋洋》《战台风》《彩云追月》等作品。近二十年来,各类优秀的红色音乐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将这些各种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与党史的各个发展阶段结合,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4.音乐的赏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音乐的赏析首先是对作品所表达情感的感知与欣赏。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大思政工作的要求。百年党史不同时期,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音乐作品,也有大量唤醒人民、鼓舞斗志、不屈不挠、拼搏抗争、坚定信念的音乐作品。如合唱作品《长征组歌》《祖国颂》、大型歌舞剧《东方红》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历史使命,也为我们的红色音乐鉴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除了情感的共鸣,音乐赏析还应该注重作品的形式美,这样才能深入到作品内涵中,挖掘作品的内容审美。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可以欣赏没有歌词的纯器乐演奏版本。从主题动机充满力量的四度跳进,紧张而厚重的附点与后十六节奏、三连音节奏,高音区充满号召力的号角声等,作品从纯音乐形式上,就具有无比的震撼力。这样的党史音乐赏析,一定能深深影响大学学子的内心。而大量红色音乐作品赏析,能使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情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感。

5.音乐基本要素与共产党的内在精神力量

音乐基本要素有节奏、调式、旋律、和声、织体等,这些要素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结合这些基本要素,由此延伸到共产党信仰所产生的内在精神力量,这是党史教育音乐通识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节奏是音的长短的组合,任何音乐都需要节奏来表现。如《长城谣》通过舒展的节奏给人带来优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对祖国的爱;而《游击队歌》通过较多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给人带来积极又紧张的斗争感。

调式是以某个音为中心,按照一定关系排列一组音符而形成的体系。音乐通过调性的变化和对比来表现音乐的色彩和情绪变化。如 《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河边对口曲”是降B徵调 ,表达了积极开朗,苦中作乐的情绪,第七乐章“黄河怨”从降A大调转至f小调,表现了妇女的悲苦和凄凉。

旋律是在某种调性里,把音高、节奏、节拍组合起来表达某种乐思的单声部的音乐。如《歌唱祖国》的开头就是通过一个上升趋势的旋律,表现了爱国之情的高涨。

和声是指两个音或者两个音以上的音的叠加形成的若干个和音之间的连接,和声对音乐的表现起到较大的作用。如张朝的钢琴曲《中国梦》利用独特的和声模仿出编钟宏伟明亮的声音,冼星海的《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运用五声调式的和声编配表现富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音乐特征。

织体是指构成音乐的具体样式,主要分为单声部织体和多声部织体,其中多声部织体包括和声体、复调体、混合体三种。如《嘉陵江上》的钢琴伴奏采用的是和声体织体,起到烘托主要声部的悲苦愤恨的情绪;《在太行山上》采用的是復调体织体,营造了保卫祖国、英勇抗敌的音乐气氛。

以上对音乐基本要素与党史的结合作了简单的论述,音乐的基本要素构成音乐本体的内在张力。通过了解音乐张力的形成,深入领略红色音乐的精神感染力,将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共产党的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6.音乐的实践、策划与人民对党的感情

音乐实践在于参与,从参与活动实践中来,到表演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院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给学生音乐技能、技法方面的训练,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的实践来检验,我们把音乐通识课程与党史学习相结合,把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融入党史学习中来。通过感悟作品中的音乐形象结合历史,引导大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音乐实践活动策划,既检验专业学习的效果,又培养学生与社会沟通的能力、组织纪律性、组织管理能力等。例如组织学院庆祝建党的文艺汇演,学院各专业各年级海选,专业推优,参加学院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汇演。从整体的策划、节目的统筹,舞台的布置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到节目的组织、衔接、协调,舞台的监督、报幕、催场等。通过表演,传承红色经典音乐,达到熟悉中国共产党党史,并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具备一定的音乐赏析能力。音乐实践也可以采取进社区、进其他学校、企业、园区开展音乐党史主题宣讲,按党史脉络,以红色音乐作品为题材,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1919年起,围绕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萌芽展开讲解《五四纪念爱国歌》《国际歌》;进入大革命时期(1924—1927),讲述党在初创时期领导大革命的历史,选取音乐作品为《国民革命歌》;到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选取《八角楼的灯光》《十送红军》《映山红》《十送红军》《长征》;抗战阶段(1937—1945),选取《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延安颂》《义勇军进行曲》;民主革命阶段(1945—1949),选取《参军歌》《咱们工人有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49—1978),选取《歌唱祖国》《东方红》组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1978—2017),选取(下转第90页)

易险峰,中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研究员;匡勇胜,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大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