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
2021-12-01赖绍聪
摘 要: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基础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重要时期。本文聚焦当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热点,紧紧围绕能力提升目标,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凝练以及策略方法选择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有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
关键词:问题导向;课堂教学;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它不但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基础,也是一个人人格、品德、修养等方面完善的重要时期,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基础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关键环节。但是,一线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让每堂课都能够深入人心,乃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有能力优秀人才的最为基础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仍然要注重向第一课堂要质量。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有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核心要求。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1)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将关注点聚焦在知识传授方面,对能力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养成重视程度不足,对“教”与“育”的辩证关系思想认识模糊。(2)“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趋势,难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3)教师居于主导的学术氛围未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4)“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不利于改善学生盲目崇拜的价值观念,难以提升学生的思辨
能力。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所带来的新要求。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理念先进、体系完善、教法合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范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从理论、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969年,Barrows教授首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范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
又称作“问题教学法”。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
本文基于Barrows的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理论,结合作者38年教学经历,探讨如何有效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如何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知识传授是手段和过程,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要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从而达成由教知识向教能力、教思维、教品德的转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聚焦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明确并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教学目标的实质内涵乃是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范式的重要前提。
按照当代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教育应该是形成有意义人的实践,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挖掘、形成、提升和规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因此,提升学生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核心任务。
人创造了知识,知识又规范和引导人,人都有求知的本能。然而,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能力是依靠本能又超越本能的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形成的主体性能动力量[3]。人类不仅需要“学习”,从学习中认知并积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类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而“如何學习”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从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角度看,什么是学术探索能力?学术探索能力就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4]。可以看到,“问题”是推动思维发展,从不确知向确知,从朦胧向清晰,从局部向整体,从未知向已知的桥梁和原动力。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是学习隐性知识最好途径,善于发现问题是最具创造力的品质。
显然,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将为课堂教学创新开辟广阔的空间,将成为通过课堂教学实质性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堂教学范式研究课题。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凝练教学内容
无论采用哪种课堂教学范式,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凝练均是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做到让学生感知前沿,触摸前沿。保持课堂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是开展课堂教学范式创新的前提和成功保障。换句话说,课堂教学范式是授课策略和方式的优选,而课堂授课内容才是课堂授课的核心和实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趋势,难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凝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深入程度。合理选择与精心凝练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习者通过内容的学习完全清楚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论点,并且可以与用来支持论点的论据有机联系起来[5]。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创新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凝练中,要强调授课内容的层次性、逻辑关联性,依据“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特色”的原则[5],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方向以及教师自身长期学术研究的成果与感悟,融入学科发展最新成果、最近进展,打破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内容,形成高质量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改革创新。
同时,要尽可能凝练本学科门类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和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做好准备。
2.提出关键问题
提出问题是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改革创新的关键。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充分解析,将本堂课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核心知识点,通过追索核心知识点的思想来源、所反映的特定现象或所延伸的前沿领域,凝练出该核心知识点的溯源问题、现象问题或前沿问题,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由“知识形态”转化为“问题形态”,进而以问题为教与学切入点和抓手,贯穿教学全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设计要尽可能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最大程度实施教学科研深度融合。问题设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与现实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可以将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与一些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学以致用,在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高认识和体现价值。
3.分析问题关联
对问题之间关联性的深入分析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能否有效实施并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核心。对已经构建的课堂教学问题系列进行逻辑梳理,区分宏观问题、中观问题、微观问题,或“章”问题、“节”问题、“点”问题,并进一步厘清问题之间的并列关系、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等逻辑关系,从而形成本堂课思路明确、逻辑清晰的问题链。这对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符合逻辑规律的正确思维形式将会有重要帮助。
4.形成教学逻辑
形成每堂课完整的教学逻辑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实施过程中能否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术敏锐度的重要抓手。正确的认识是通过正确的思维而获得的,根据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真实知识,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也可以取得间接的知识,取得原来不知道的新知识[6]。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逐步提高學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这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体系的逻辑性乃是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模式的最有效催化剂,它能够润物无声地对学生逐步养成严密的辩证思维逻辑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并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思想”的能力。
因此,在有效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每堂课的若干关键问题,分析问题内涵,发现问题间逻辑关联,并最终构建起本堂课以问题为导向的主体教学内容体系的知识导航图(知识导图),将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它能够增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的实际效果,切实体现课堂教学由教知识逐步向教能力、教思维的转变。构建课堂教学知识导图也是教学法中“概念图教学策略”的精髓,将其有机融入也是拓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宽度,增强其有效性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形成概念—对新观察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新的认识”,反复训练,润物无声,逐渐养成学生“概念+判断+推理”的正确逻辑思维形式。从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教学应该从教知识向教能力、教思维、教品德的转变。
然而,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任何单边思维都很难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精心设计必须得到学生的心灵响应,而能够达成有效双边互动的关键点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驱动学习者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第一原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法设计中的首要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中凝练的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充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精心创设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了解,但又未知其详的“问题情景”,这通常可以成为一堂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有效的情景创设能够起到先声夺人进而引人入胜的效果,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的开课方法之一。情景创设教学策略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创设方式灵活多样,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学均可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课程类型及本堂课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情景创设易调动感情、点燃激情,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兴趣和迫切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失为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中的一种有较强实用性的策略选择,它可以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的进一步有效展开奠定良好
基础。
2.促进协作,初步认知
分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原则(如自由组合原则等)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组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关键问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展开小组学习活动。(1)互助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协作意识。而科研团队协同攻关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共享资源。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共享学习资源,小组成员课前预习、课中阅读以及自身已有知识、经验、感悟均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共享,从而拓展小组成员的整体视野。
(3)分享观点。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开展资料的查阅、搜集、整理等工作,分工协作,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通过小组集体学习交流,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对“问题”的来源、属性、内涵形成初步认知。
3.沟通交流,逐步认理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各小组之间观点、认识的充分交流、沟通甚至激烈的辩论,将起到良好的相互启发、反思不足、拓展思维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和启发,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教师并不急于总结、归纳或做出结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辩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和认识上的偏差要有足够的容忍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心理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尊重感、信任感和获得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主题引导与开放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同享有话语权,较大程度地实现了由教师“独白式教学”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话式教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来源、属性、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达成逐步认理的目标。
4.深刻辨析,形成认同
在小组学习、充分交流、讨论、辩论基础上,教师依据问题属性,进行归纳总结,尤其关注:(1)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思维亮点。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性评价,并依托教师自身更加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强的认知能力,从更高和更广的角度加以拓展,这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获得感、成就感。(2)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偏差。教师要理性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列举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与之进行对比分析。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概念+判断+推理”的正确逻辑思维形式。(3)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综合学生小组学习、小组间研讨所形成的初步认识架构。教师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刻地辨析“问题”的來源、属性、内涵,从而让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本堂课教学内容体系所要表达的思想,达成本堂课教学内容体系认同的目标。
5.意义建构,提升能力
当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论点和思想时,学生就能够把新的信息与他们已有的信息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学生自身的对比、分析、思考与反思,甚至引发学生对新信息的质疑与挑战[7]。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正是以此为课堂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以问题为导向,由“认知—认理—认同”的学习过程,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研讨,学生逐渐构建起他们自己头脑中关于知识的意义,而这样的“知识”才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能够被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够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论点时提供论据的有效知识[2]。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运用“观察—归纳—形成概念—对新观察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新的认识”的逻辑思维形式。最终,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并且实现了把教从知识传授为主逐步转向以能力提升、价值观引领为主,把学从模仿仿效为主转向探究/实践/合作式学习为主,把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结语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属于开放式的教学范式,其指导思想、基本架构和核心要素清晰。但是,其使用方式灵活,形式多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门类、不同课程类型均可依据课程自身特色灵活地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范式。
当前,“双一流”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相关要求,至本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质量将进入世界前列,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跨越。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积极推动课堂革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努力让我们的每堂课都能够深入人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佟晓丽,刘红,李纪周.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导刊,2019(8):41-42.
[2] 赖绍聪. 聚焦学习者身心发展 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20(6):7-10.
[3] 郝文武. 教育哲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何志杰,李儒新,冯明丽. 专业化教练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实现对策[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124-126.
[5] 赖绍聪. 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J]. 中国大学教学,2019(3):54-58.
[6]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 形式逻辑:第五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韦默.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余大品]
赖绍聪,西北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