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歌剧排演实践教学研究

2021-12-01平丽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北风吹排练歌剧

平丽华,李 艺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长春130022)

歌剧源于16世纪末期,是一种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多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歌剧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序曲、舞蹈场面以及间奏曲等[1-2]。声乐的掌握和情感的表达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主要内容,同时,其对表演者的考验更大。为了使学生的艺术技能更加成熟,技能水平更高,相关人员开始关注歌剧教学领域。

王业平等人通过剖析《音乐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探究》一书中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系统研究了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3];江琳以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作为切入点,对“院团合作、演学结合”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展开研究,并深入探索带有个性特色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4];黄俊兰等利用“民族歌剧传承教学”实例,分析了传统表演艺术的审美追求,对传统声乐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5]。

舞台实践对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作用,歌剧排演是从课堂到舞台的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排练的平台,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增加感知力,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基于以上文献的研究优势,本文为了调动排练环节的积极性,对歌剧排练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真正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舞台声乐表演艺术能力,培养学生舞台声乐表演艺术所需的心理素质。

1 歌剧声乐实践教学分析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程之一,声乐教学与歌剧排演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歌剧《白毛女》中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为例子,以其歌剧性的变化和情感表达的张力为依据[6],对声乐本体论进行分析,从剧本和音乐的角度分析歌剧的人物形象和演唱特点,探讨歌剧音乐的特点和歌剧形象的塑造方法,研究声乐实践教学模式。

1.1 经典选段概述

“北风吹”唱腔流传甚广,它既是主人公的代表性咏叹调,也是整个歌剧的关键环节。作为全剧的重要开端,它为主人公的命运奠定了情感基调,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可爱、孝顺、懂事的农家女孩。同时,它的上下旋律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它隐藏在春节美好气氛中的父亲的忧虑和不安,也埋葬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北风吹”为主题,铺垫现场气氛和情感基调,以便更好地进入声乐演唱。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出现后,弦乐旋律是一致的。

“北风吹”的曲式结构是二段体,即A+B,该音乐结构中的A段a主题由《小白菜》改编得来,而与a材料略有差异的a1则对《小白菜》的主框架做了较多保留,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北风吹”A段谱例

图2 《小白菜》谱例

通过比较《小白菜》和《北风吹》这两个例子,发现人物的悲剧性基调大致相同,但《北风吹》将《小白菜》的四五拍子改为四三拍子,使音乐具有一种跳跃的气氛,也就是在第二个结尾处显示了主人公对父亲归来的渴望和一个美好结局的预兆。

由《青阳传》改编的“北风吹”B段材料(见下图3)中,揭露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性格特点。

图3 “北风吹”B段材料示意图

A、B两段相比来说,前面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后面则因为等爸爸回来吃饺子而渐渐高兴起来,音乐更为轻巧。B段利用标点符号和十六音的变化来增强主旋律快速发展的力量。

1.2 声乐实践教学分析

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预先根据音频、视频、文字材料等,详细分析歌剧唱段音乐,从而深入剖析人物性格与人物形象。演唱时注意声音技巧[7],可利用轻巧灵活的虚拟化动作,使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得到表露,应采用叙述口吻演绎这首民歌式的抒情叙事曲,交代故事发生时间与民俗氛围,气息要均衡有规律,确保乐段的整体连贯性。

歌剧情感要注意不同的内容和结构。第三段歌词是杨白劳要用卖豆腐挣下的钱称上二斤面,可以欢欢喜喜回家过年包饺子时内心所产生的喜悦之情,演唱情感既要内心充满期待,还要夹杂着因背负债务而产生的忧虑和不安。此段音乐旋律悠扬舒缓,重点在于表达情绪和对情感的捕捉。第四段是心中充满期待,表达了父亲给女儿扎红头绳时的复杂心情。此时需要更快一点的歌唱速度和更活泼的情感色彩,表现出期待回家过年的强烈愿望。此处要提醒学生,在演唱节选时,首先要深入分析歌词的情感内容,用真实而唯美的情感表演和塑造歌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自然地、有情节感地逐步推进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唱腔的处理,保证咬字清晰以及声音的质感和连贯性。因此,歌剧人物形象必须与声音融合一体,给观众全面的视听感受。通过在歌剧排练中充分参与、忘我投入角色,演出的效果才会强烈而自然,从而使歌剧的内涵得到更好的展现。

2 歌剧排演实践教学分析

2.1 学习与排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每一次排练都是一次实践训练的意识,使他们在较短的排练时间内不断练习,提高歌剧的表演技巧。通过与团队定期排练,发现合作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地点、不同技能训练方法的转换,可以实现学练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与排练相结合还体现了教学实践模式的四个方面。

视唱练耳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听觉、音乐元素识别能力、模特演唱能力等的基础训练[8];利用合唱排练阶段激发视唱练耳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歌剧排练的作用是让学生感受到自我表演的价值,提高视唱练耳水平。歌剧排练形式的中国歌剧,要求学生在唱、读、做、弹的不断实践训练中,通过教师的言行提高理解能力。因此,以舞台表演平台为基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这一阶段,学生以较完整的歌剧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和当代歌剧排练实践,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最终通过舞台表演完成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2 教学—实践—创作的教学模式理念

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的市场需求,运用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完成教学环节知识结构,学生对创作的认知包括艺术产品、创作过程、创作观念和动机三个部分。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2.3 排演实践教学中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教学的核心平台是课堂,其功能是传播艺术知识,传授学生基本的艺术技能;实践的核心是舞台,其功能是展示学生的艺术技能与实践能力,是评价学生的艺术水平的主要途径,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后,构建实践教学核心,才能通过舞台艺术作品的排练,使学生的艺术技能在培训现场更加扎实。

(1) 综合教学模式。歌剧排练需要声乐专业的学生和舞蹈、歌剧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使歌剧排练成为以舞台艺术作品为媒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各专业方向通用的排练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积累和相应专业的技能,同时,使其初步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掌握入门技能。

(2)实践平台多样化。根据艺术院校的一般实践理论,实训平台、实践平台以及实习平台共同组成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各平台分别从不同层面创建出一个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歌剧排演中,运用课堂—训练场所—表演舞台相结合的平台,即可打造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3 高校歌剧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1)教育实践目标的合理制定。通过歌剧实践教学过程,展现教育实践目标的具体性与明确性,依据国情特点构建与之相符的人才知识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2)教师队伍指导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必须过硬,且有更全面的表演能力,在保证清晰的声乐理念思路、准确易懂的语言、形象贴切的教学启发方式、到位的示范作用时,也能够确保教师的内含与文化底蕴足够丰富、艺术审美标准相对较高,实现示范与教学双管齐下。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可以创造与经验丰富教师一起共事的机会,通过交流、学习,提升专业教学的标准与要求,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构建歌剧实践指导团队。

(3)课堂中适当引入歌剧选段。由于歌剧集歌唱、台词、形体以及表情等多个技能于一体,具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其中,民族声乐教学更需强化学生的传统音乐修养[9],帮助学生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声乐教学、实践与歌剧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所以,通过在课堂中适当引入歌剧选段,能够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最好的舞台实践。

(4)歌剧创作背景与风格的着重关注。在排演歌剧过程中,更应关注“剧”的环境、角色性格、创作风格、写作心境、人物情感与音乐的结合等,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歌”的演唱形式等,理清角色的心理历程后,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更好地塑造形象。

(5)对表演课的针对性指导进行适当强化,并将其融入角色模仿中。歌剧排演常常遇到多种舞蹈场景,有民族舞、古典舞[10]、芭蕾舞[11]等不同风格,均需学生掌握。歌剧人物的肢体语言由动作与气质神韵两部分组成,教师需将台词作为切入点,从语气、语调以及语速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对人物进行生动的刻画。结合形体课与表演课的针对性指导,使角色塑造得更加成功。

(6)与各校积极建立合作关系。高校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关系,达成共赢目标,打造更多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排演机会,对未来艺术市场与人才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歌剧排演与声乐教学体系的结合,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情感表达、艺术修养提升以及语言塑造等多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4 结语

为了促进表演形式与新时代表演艺术人才的发展,研究高校歌剧排演实践教学,根据高校歌剧排练实践教学的一些尝试,分析歌剧唱段音乐,探讨歌剧音乐特征与歌剧形象的塑造方法,结合歌剧排练在艺术院校声乐课程中的一定地位,对歌剧排练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改进建议。

猜你喜欢

北风吹排练歌剧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北风吹
两个大忙人
回乡记
走进歌剧厅
北风吹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北风吹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