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启示*
——以昆曲为应用实例

2021-12-01郭城

艺术品鉴 2021年30期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云端

郭城

人类文明经过悠久漫长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结晶,比如,建筑物、文物、字画等。而在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有一种类型没有坚实长久的实物或实体,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的属性,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具备欣赏和研究价值,更是承载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为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具有极强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是师徒模式,即师徒之间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很少将技艺书面化记载。这样的方式传播面窄,影响力弱。目前,因年代久远、缺乏传统传播方式的条件,加之网络游戏、网络小说、VR 游戏等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种类的发展日趋式微,面临失传的危险。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角度。本文将以昆曲为例,阐述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昆曲的传承推广上。

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昆曲艺术中的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是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是一种创造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通常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与真实环境最大程度接近的虚拟场景,场景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等感官的还原处理,用户需要借助一些特定工具进行输入和输出的交互,以真实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的事物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2]。

研究者依据相关资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虚拟的数字形式便于利用互联网实现快速传播并且能够长久保存,通过新兴的技术手段包装、推广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将其“陈酒新装”,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呈现,使年轻人愿意接触、了解并热爱这些非遗项目,使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昆曲(Kun Opera),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 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 年。昆曲在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论文的研究以昆曲名篇《牡丹亭》为切入点,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云端牡丹亭”的概念IP。使观众通过这个IP 了解昆曲艺术的历史发展、唱腔技法特点、艺术价值、昆曲作品赏析等。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利用三维软件和引擎软件建立一个以牡丹亭场景为原型创建的虚拟现实昆曲博物馆,人们通过手机就能“云参观”数字昆曲博物馆和“云参与”昆曲活动。这样的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并且有手机和网络就能加入,十分方便。新颖的数字化形式和快速的网络能几何倍增加受众数量,不断传播扩大昆曲的影响力。这不仅对昆曲艺术的推广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传承式微甚至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昆曲艺术中的制作思路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日趋式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播力太弱,且不符合年轻人的娱乐潮流习惯。所以,本次制作的总体思路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只要有手机和互联网就能轻松打开和进入的“云端牡丹亭”。“云端牡丹亭”脱胎于昆曲名篇《牡丹亭》,利用三维软件和引擎软件建立一个以牡丹亭场景为原型的虚拟现实昆曲博物馆为载体,使浏览者可以在其中尽情浏览与昆曲艺术相关的所有内容。

(一)三维模型场景的搭建

实地考察江苏昆山、苏州等地区的古建筑风格,尤其是庭院的风格和造型。通过网络、咨询当地文化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等方式搜集昆曲相关的资料和当地建筑风格的历史资料,为“云端牡丹亭”的三维模型场景搭建做资料准备。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将场景设计为以《牡丹亭》作品元素为主的,苏州、昆山园林风格的建筑组群。根据前期设计思路所绘制的手绘稿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建筑场景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然后,将绘制好的平立面图导入到三维软件3DS MAX 中,运用样条线建模和实体建模结合的方式进行场景的模型创建。再使用VR 渲染器中的材质编辑功能为建立好的模型赋予材质、贴图和灯光的属性。材质和贴图的制作同样要依据搜集的资料,既要符合牡丹亭的故事感和昆曲的整体风格,又要与昆山地区的建筑风格匹配,做到虚实结合,美轮美奂。基础工作做好后,可以在3DS MAX 软件中预先进行渲染,渲染出的效果图美观好看且与相关历史资料相符合,就达到了三维模型场景搭建的要求。

(二)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

三维模型场景搭建完成后,可在3DS MAX 软件中对创建好的模型做烘焙贴图的操作,之后对模型做按材质塌陷的操作,并导出成FBX 文件格式。这一步是为了将3DS MAX 软件中创建好的场景模型导入到引擎软件中做准备,使用FBX 文件格式会使接下来的制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如果未经处理直接将3DS MAX文件导入到引擎软件中,会产生文件过大、资源加载过慢、运行缓慢等问题,不利于接下来的制作。

准备好FBX 文件后,使用Unity 3D 作为虚拟现实制作的引擎软件。将“云端牡丹亭”场景的FBX 文件导入进Unity 3D,为场景添加灯光、地形模型、SKYBOX 等,绘制地形贴图并加上植物和地形以及表现细节,完善整个场景的环境效果,使场景充满色彩感和人文气息。接下来为该场景制作第一人称视角控制器,使浏览者在浏览时处于第一人称的感受之中,能够自主去到“云端牡丹亭”场景中任意一处地方,为其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Unity 3D 中制作完场景及第一人称视角控制器之后,任意游览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场景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建筑场景只是载体,需要在这个载体中充分表现昆曲文化的魅力内容,让浏览者通过作为载体的场景深度体会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以,接下来需要在“云端牡丹亭”的建筑场景内融汇昆曲艺术的核心内容,填充整个项目真正的文化艺术内核。由于前期将场景设计为苏州园林式的建筑组群,所以,场景中会有多个建筑物,可以将昆曲艺术的历史发展、名人名家介绍、唱腔技法特点、艺术价值、昆曲优秀作品赏析等内容利用触发或播放等方式放置于各个建筑之中,当浏览者以第一视角进入某个建筑物时,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了解到该建筑物内所展现的昆曲艺术相关内容。同时,开辟出专门的建筑物用于线上实时活动的交互场所,在这些建筑物内制作嵌入实时直播系统,为高质量的昆曲活动,如名家演绎、戏曲节等进行在线直播,给那些不能亲临现场但有兴趣的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机会。这些活动内容还能储存在云端空间内,可以通过回看的方式欣赏到活动内容。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昆曲艺术中的制作总结

与以拥有物质属性的建筑物、文物为代表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相比,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其没有实体,大多数是一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比较“虚”。如何用虚拟现实技术表现这些“虚”的非实体是一大难题。所以,本次制作设计了以昆曲《牡丹亭》为主题,苏州园林式风格的建筑为载体,将昆曲艺术的“虚”放置在建筑的“实”之中。浏览者通过“实”的载体欣赏“虚”的内容,既能徜徉在昆曲艺术的海洋中,又能观赏游览园林式的建筑之美,可谓虚实结合,二者相得益彰。这样虚实结合的设计制作思路是本次应用的最大创新点和特点。

而整个“云端牡丹亭”的程序制作完成后,可以实现多平台全网络传播,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即可“云参观”昆曲艺术的各项内容和“云参与”昆曲实时在线活动。这样的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并且有任意设备和网络就能加入,十分方便。新颖的数字化形式和快速的网络能几何倍增加受众数量,不断传播扩大昆曲的影响力,达到传承和推广昆曲艺术的效果。

综上所述,“虚实结合”的设计制作思路和多平台、全网络的传播推广方式对于许多类似于昆曲的、传承式微甚至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云端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在云端永生
云端之城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