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启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21-12-01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孔 琰
“启智课程”,意图“以趣启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联系生活需要,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起源于古代人类生活的需求,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而,由于竞争的压力,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变成了解题技能教学。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问题,发现问题后,再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正值重阳节,于是我开设了一节“制作重阳糕”的“启智课”。我让学生在家自己尝试制作重阳糕,到上课那天,把当时的照片带来,说说制作的体会。课堂上同学们都兴致高涨,有的说:“我一开始面粉放少了,水放太多了,结果成了糊糊,根本捏不成形。”有的说:“我刚好相反,面粉放多了,水太少了,硬得捏都捏不动。”有的说:“我妈妈提前在网上查好了,面粉和水按5 ∶1的比例调配刚刚好。”抓住这个孩子的回答,我顺势展开了今天的教学。
“比的意义”这节课本身内容比较多且枯燥,但上成启智课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很多,学习的效果也很不错。
二、串联知识网络,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些内容是分散在每个年级中逐渐展开教学的,所以很多知识有着前后衔接,我们在教学时要能串联起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才能对某个知识点有更全面、完整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数的运算复习”这节课时,笔者大胆地尝试了一次启智课“蜂窝迷踪”。我让学生每人回家制作一个边长5 厘米的正六边形,在每条边上写上一个数字,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百分数)。上课时,同学们分成4 人小组,每人任选自己“蜂窝”的一条边与组员的“蜂窝”拼起来,看看根据大家得出的数据可以组成一道怎样的混合算式,并说说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讨论,更乐意解答自己创造出来的题,而且还会互相纠正,倾听别人回答的时候也更认真。有学生提出想尝试凑出简便运算的题,一些组凑不出来的还可以跨组合作。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简便运算的数据特征,发现只有先满足“数据凑整”这个条件,才可能运用简便运算这个道理。课的最后,我突发奇想,问学生:这个六边形还能帮助你复习什么?有的学生说可以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转化”,有的说可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这节课,我们把小学数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知识点“数的运算”串联了起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发想到了简便运算的复习,充分运用自己创造的学具自主复习,把复习课也上得生动有趣。
三、重现知识建构,渗透数学文化
除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外,数学文化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素养。判断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好不好,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能不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而这种眼光需要在漫长的数学历史中锤炼。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笔者没有按照书本上给出的顺序展开教学,而是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开设了一节启智课“猜猜我们谁更大”。课的开始出现两个大小悬殊的角比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就能比出大小。然后出现了两个差不多大小的角,学生就犯难了。这时老师提供学具:小角(10°),学生摆一摆后比出了大小。接着再用小角量几个角,发现一个个数太麻烦,把它们拼成一个半圆工具更方便,这便是量角器的雏形。在用半圆工具量角的时候发现,有的角比整数个小角多一些,这就激发了学生要细分小角的欲望,量角器就这样诞生了。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量角器的诞生过程,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数学文化就这样在他们的心间种下了一棵小小的种子,期待在一节节数学课后生根发芽。
世界是多元的,数学是丰富的,我们可以为了追求成绩把它上得死气沉沉,也可以为了学生的发展把它上得五彩斑斓。希望通过启智课程的开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乐趣,愿意推开数学这扇大门,从而爱上奇妙无穷的数学。以趣启智,我们已经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