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疫情防控“新常态”
2021-12-01解伟
文/解伟
所谓“常态化”,绝不是把防控措施视为“额外付出”,而是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融入医院制度、规范体系并长期坚持,形成在严格疫情防控前提下规范开展诊疗的“新常态”。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平稳,“风景这边独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曾不同程度受疫情影响的各级医院诊疗工作陆续恢复。由于绝大多数地区已经长时间未发生本土疫情,而医务人员长时间坚持实施高强度防控措施,难免会有些松懈情绪和认识误区。
避免疫情防控误区
一是季节性误区。凭着2020年由春入夏、气温逐渐回升阶段疫情传播强度下降的经验,想当然认为目前全国各地气温普遍升高,不适合呼吸道病毒存活、传播,疫情自然会进入下降通道,甚至当气温高到一定程度,疫情会主动销声匿迹一段时间,从而迎来难得的窗口期进行休整。
二是短期性误区。把疫情看作“一过性”公共卫生事件,自我赋予“张弛有度”的合理性,觉得大部分防控措施只须在应急响应状态下实施,恢复“常态”后可以适当放松,重拾疫情之前的一些惯常做法,始终绷紧神经反而会把“弓弦”拉坏。
三是应付性误区。认为本地的外来人口少,输入性疫情很遥远,上级只是出于“万无一失”考虑始终不肯松口,但医院本身没必要过度反应,为“小概率事件”白白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省内发现病人紧一紧,没有了就松一松;遇上检查紧一紧,检查过后就松一松;流行季节紧一紧,“淡季”到来就松一松。
这些想法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忽视了病毒本身和携带病毒的人(包括确诊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特征“进化”。比如深圳出现的疫情,相关疾控部门表示有5例感染了英国出现的变异病毒株,广州荔湾区“早茶传播链”首例患者感染了发现于印度的变异病毒株,而且可以通过短暂的非直接接触传播。
邻国印度单日新增病例、累计确诊病例数连续刷新纪录,巨大的病患规模、失控的防控局势成为病毒变异的“培养基”。该国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仍然发生大规模传播,实际上证明了“天气转暖、疫情趋缓”的早期经验无异于刻舟求剑。加上无症状感染者及“复阳”患者存在、“零号病人”追踪复杂性增加、疫苗接种尚未形成免疫屏障、入夏后公共场所不戴口罩者增多、发热患者不按规定就诊、物流造成的特殊行业从业人员感染、为入境篡改核酸检测报告、偷渡手段升级等“人”的方面诸多不利、不确定因素,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规范疫情防控 “新常态”
应当承认,疫情防控给各级医院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运营压力。例如流程、布局不间断调整对诊疗秩序的影响,限制陪护、禁止探视等引发的医患矛盾,入口管控与消防安全要求存有一定冲突,陪护人员为进入病区与安保人员“斗智斗勇”,先测核酸后住院带来的不便,住院期间多次检测被质疑为“赚检验费”等。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疫情可控,生产生活正常,人心才稳,要落实“六保”实现“六稳”,疫情防控绝对不容有失。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既是战疫主力军又是抗疫主战场,在“守土有责”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含糊。这里的“守”不仅仅指及时诊断、有效救治,为病人守住生命安全线,还包括严格落实感染防控措施,为自己守住院感安全线,让一方群众和党政领导对我们始终保持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在重塑我们的诊疗模式。病毒不断变异、生存传播能力“进阶”、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的事实,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所谓“常态化”,绝不是把防控措施视为“额外付出”,感觉形势缓和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重新回到“前疫情”时期那种“老常态”,而是要在未来的日常工作中处处遵守防控原则、处处体现防控要求、处处落实防控措施,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融入医院的制度、规范体系并长期坚持,形成在严格疫情防控前提下规范开展诊疗的“新常态”。
让严格执行养成常性。预检分诊、体温检测、标准预防等基本制度在各地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执行,成为控制疫情院内传播的有效保障。而近期一些地方的疫情恰恰是因为整体形势平稳,基层对发热患者接诊上报、公共场所测体温等制度落而不实,结果被疫情偷袭得手。根据“墨菲定律”:再小的隐患只要未曾消除,事故几率就会增长扩大,迟早导致事故发生。我们必须汲取教训,坚持料“敌”从宽,对疫情的复杂性和反复性从坏处打算向好处努力;标准从严,遇到不同指导意见或专家解读时按严的那个执行;措施从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并排出轻重缓急加以解决;效果从实,把是否解决问题、消除隐患作为工作评价的首要依据,防止“大意失荆州”。
把有效做法纳入常规。对医院内工作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及保洁、保安等第三方人员核酸定期检测“全覆盖”,进入院区一律检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加强门诊预约减少人员聚集,主动询问所有就诊人员流行病学史,从预检分诊到发热门诊、感染病区实行“闭环管理”,严禁住院病人离床回家,病区封闭管理全面谢绝探视,实行“一病一陪”并严格核查陪护证件等,这些措施实施之初曾受到抵触,也增加了医患沟通工作量。但随着群众对疫情防控形势理解程度加深,配合主动性明显增强,其实也在助力医院获得规范院内管理、优化诊疗秩序的“溢出效应”,这些应急状态下的有效做法,应当及时固定为日常状态下的例行措施。
使持续改进成为常行。为克服厌战情绪,需要不间断组织全员分层培训,既讲政策精神讲标准规定,又讲现实案例讲利害关系,比如通报的案例中具体有哪些错误本可避免、哪些疏漏我们亦然、哪些岗位职责失守、哪些人员受何处理等,把自己摆进去才能入耳入心见言见行,防止重蹈覆辙。各医院建设年代、设计单位、运营理念不同,面对疫情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没有谁可以高枕无忧。特别是一些建院时间较早、基础条件老旧滞后的医院,应当用好区域内无本土疫情的时机,基于“疫情一旦突袭,会从哪里破防”的底线思维,对照最新标准就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感染病区等重点部位的建筑标准、流程布局、设施设备进行查缺找漏,尽可能地消除隐患、堵填“管涌”、降低风险。地方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不能让公立医院既为高强度作战劳神,又为自筹“弹药钱粮”犯愁。
敌高一尺,我高一丈。惟愿各地同仁在这场疫情防控的持久战中知己知彼,常备不懈,攻坚克难,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