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2-01张楠楠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张楠楠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实现全面育人总体目标,根据有关高校教育文件精神,就思政教育方面明确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是全国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需要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走出校园走向未来。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课程和其他专业课学习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校体育课程需要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仅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其爱国、敬业、诚信的优良品质。研究初期,出现了学校德育和体育两者没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成为广大教育界同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的释义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实施课程思政是指学校教育应形成合力,重视德育教育,课程思政既在价值传播中传授知识,又要在知识传播中植入价值观念,知识和思想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各专业的教学环节并且发挥功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体育课程契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课程育人的地位逐渐凸显,不仅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培养人才,更要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需要深入探究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方法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创新。

其次,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能更好地理解身心合一、知行一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德、智、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标准:体育是教育的基础、载体、本钱;智育是教育的内核、主体、工具;德育是教育的动力、精髓、导向,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最后,思政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有序、有深度的开展起着助推作用,优质的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情感力量的升华、爱好兴趣的认同产生作用,会从思想深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大学生常因学业就业压力、情感障碍产生焦虑、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能对学生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体育教学更好地结合了学生个性发展与情感情绪的状态,更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其抗挫折能力,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现状

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当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体现在细节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挖掘。高校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多的会注重思政教育理论课及专业课思政教育的主要作用。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这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理念中对思政教育认识不够深入

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是以提升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还存在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重课堂教学、轻以德育人的理念。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偏向于实操性教学,纯理论教学较少,教学形式以室外教学为主,内容单一,即没有与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体育行业动态相融合,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没能将体育思政元素贯穿到体育课堂全过程中去,缺乏体育文化、精神、价值、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另外,有些高校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一系列的资格证书,学生考虑到毕业后就业的压力,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考级别、考资格证上,这必然会导致其忽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从具体课程目标设置的角度上来说,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课程设计过于生硬,对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没有适当的把握,存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教育叠加教学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也缺乏融合两者的能力,不能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思政内涵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认识得也不够深入,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也无法提升。

(二)大纲教材中思政教育模块不够清晰

时代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进,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对教学大纲、教材进行了思政教育理论的填充和完善,但部分大纲教材中德育的价值引领还不够明确,没有明确指引出体育思政育人的路径,对教学各个环节模式的构建、教学实践的执行不够清晰准确,体育教学的大纲和教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在灵魂,只有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体育教学的价值引领才更加有力量。

(三)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属于新的尝试,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将思政内容进行实施,虽然有的教师将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进行了有机结合,但质效无法准确衡量。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竞技性,基本都是在组织体育教学热身活动、体育游戏时传播或渗透与体育相关的思政教育知识,虽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所影响与提升,但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体育活动并不多,没能合理利用和优化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也没能结合高校体育学科特点,形成一系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体育思政内容,进而很难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

(四)网络教学中思政教育方法不够灵活

网络教学方式越来越被师生接受,构建课程思政网络化平台是增强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素养、实现思想上的价值引领,及对体育课程方面思政教育知识的理解较易接受的方式。目前的网络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播为主,缺乏对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重视和创新,方法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加之思政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从而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五)考评体系中思政教育标准不够明确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平时出勤成绩、期末体育技能水平达标情况及竞技比赛能否获奖等方面来进行体育成绩的评定。这些考核和评价是直观的、显性的,隐含在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和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的教育效果,没有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项目,使得对于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三观的思政教育缺乏合理的、明确的评价细则及标准,因此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客观性和可行性上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六)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有的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理念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师个体发展与社会培养机制建设不协调的矛盾。通过调研得知,普遍存在思政教师专业能力强,但和学生互动不够,而与学生互动方面具有优势的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又弱,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认识的局限性,多数人也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都该是思政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等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专业教师主要任务就是传播教授专业知识,比如体育教师就教授体育专业知识,提升体育专业技战术水平,而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师也一样肩负着重要的德育责任,学生的思政教育蕴含在每一个学科的教育之中;第二点是体育教师自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论性教学不够擅长,融入思政理论教学时不够融会贯通,虽然体育教师对实践性体育技能教学是专业的,但在挖掘和利用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方面力不从心。

三、高校体育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对策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这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从体育教学的各个角度出发,优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实践教学的设计,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够将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提升体育课堂的思政价值,又能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培养更加优秀的综合人才助力。

(一)转变理念,确立科学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一般理念认为体育教学是以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能素质为主要目标,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思政教育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传播知识为主,强调面授式理论性教学,这样就会忽视实践性教育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推广思政教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其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将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体会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观看体育比赛,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参与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等,弥补思政教育实践机会较少的欠缺,树立科学互补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二)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体育课堂网络化平台

高校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将思政教学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是单纯地将思政教学加到教学内容里面,而是要将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教学内容既是交叉也是互补,但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渗透课程思政,从教学目标、内容及课时数分配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整合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课堂中运动量、运动强度,甚至是场地器材、教师小结等都要进行科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骨干带头、团队合作、教师引导等方式,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排球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通过技战术训练挖掘德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在传球过程中,队员技战术配合是比较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形成配合、保护、奉献的意识。

对所有教学环节的优化整合,比如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理论背景、教学重难点等,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充分完善体育课堂的网络化资源,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体育比赛、体育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也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断地反复地领会体育技能、体会体育精神,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进而提升思想观念。

(三)拓宽渠道,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对自身最基本的要求,高校领导要重视对体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培训工作,根据体育教师的特点,为其设置、安排适当的进修课程。体育教师也要主动寻找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以优秀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育人理念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发挥体育课从身体教育到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

(四)完善体系,规范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细则

高校体育课程应建立一个从学生身体能力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及体育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来评价的体系,采用“思想品德+团队合作+课程学习+技能展示+讲解示范”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在评定方式上,由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切实体现教学过程融入思政教育后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漫长、系统及艰巨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坚定不移,要循序渐进。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要加强思政教育对体育课堂的充实和引领,不断探索把全面育人思想落实到体育课堂中去,这将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不仅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还应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应对挑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政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