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校生态研训:内涵、机制与实践逻辑
——基于长春市南关区的实践探索
2021-12-01潘文久
潘文久
(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长春130041)
一、生态研训:区域中小学校本研训问题下的突围路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呈现出了生态发展的态势,如教师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创设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独立思考的教学情境等。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解决:如教学中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学生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流失等。
我们亟需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来激活、燃烧学生的学习热情,来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生态教育是以教育教学的生态平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达成教育的“多样、共生、和谐与发展”,即促进师生身体、心理、能力、精神的幸福健康成长。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如何转变研训方式,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生态教育研究提供专业支撑,是进修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基层研训虚化,教师教育形式化,课题研究功利化”的现象一直亟待破解,具体表现在:活动不少,内容不多;课题不少,研究不多;成果不少,效果不多……进修学校在基层学校课程改革中的指导作用仍不突出,研训形式手段陈旧等成为发展的“瓶颈”。
教育部在2017 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教研工作转型发展是教研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战略抉择就是尽快实现研训转型,走向服务,在服务中争创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在服务中重构进修学校的新职能,在服务中培育进修学校的文化实力。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在生态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进德修业,尽责尚美”为办学理念,以“做适合的教师教育”为宗旨,提出了生态研训的美好构想与实践路径。
二、生态研训:中小学校本研训的内涵扩展与重构
生态研训是一种新的研训思路,是指在生态思想指导下,以生态教育为价值追求,坚持整体和谐的发展观,以满足学校、教师的研训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主题深度研训活动为依托,遵循主体性、对话性、实践性、获得性等原则,唤醒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优化研训生态,促进生态研训文化的和谐建构,从而实现研训的个性化、差异化、系统化。
构建生态研训,关键在教师。生态研训中的教师应做到:以学习为中心,能提供适合需要的研修情境与资源,而不被权威与成见所奴役;以尊重为基础,能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以问题为纽带,能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研修活动,而不是仅会灌输;以需要为准则,能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研修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运作;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研修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生态研训需要教师从“执行”走向“领导”,从“领导”走向“开发”:刻板机械的研训不是生态研训,要做出灵气来;华而不实的研训不是生态研训,要做出思想来;人云亦云的研训不是生态研训,要做出成效来。
三、生态研训的区域探索与实践逻辑
2012 年,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始探索建立满足学校、教师多元需求的研训范式。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立足“三个服务”,即服务基层学校、服务专任教师、服务教育教学;倡导“三个深入”,即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坚持“三个务实”,即实际、实用、实效。从研训机制建设,到研训活动策划、研训文化的培育,力求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积极探索生态研训的内涵与策略。
(一)基于“融合”的研训机制
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坚持“科研、教研、培训、信息技术”四位一体工作思路,努力实现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了新的研训机制,开创了研训新局面。
1.融合增效——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对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教研部(中学、小学、综合、幼儿)、培训部(干训、师训)、教科所、电教部“四位一体”,赋予每个部门融合教研、科研与培训的职能。每个部门在侧重自己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融合其他部门的功能。这样,各部门各有分工,又合力研培,为中小学校和教师提供以教研为核心,以科研为引领,研培一体化的指导与服务。
2.融合提升——坚持科研引领机制
以主导课题“生态教育理念下南关区区域、学校改进研究”为统领,统筹协调,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从进修学校层面,南关区的区域研训活动丰富多彩,在活动中强化研训需求的调研、研训主题的提炼、研训过程的生成、研训成果的转化,让研训过程成为教师的学习研究过程,收获的同时习得研究方法。梳理提炼出“需求调研—主题提炼—文献学习—备课磨课—观察反思—成果发表”的活动模式。
从学科层面,组建学科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区域优质教师资源与教研员研究、引领作用。2013 年,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为主体组建了53 个团队。团队确立研究课题,以课例为载体,发挥团队智慧,探寻生态课堂构建策略。区域研训实现了由个人研训向团队研训的转型。
从教师层面,坚持“微研究”导向,开展“微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倡导教师以敏锐的心观察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启动“南关区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遴选培养对象,以两年为周期进行系统培养。引领培养对象通过研究教学困惑、打磨精品课例、讲述教育故事等模块研修学习,做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者、观察者、叙事者,成为研究者。
3.融合延伸——建立信息拓展机制
南关区的研训信息化已拓展到课程资源开发、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质量监测等领域,开发建设了南关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南关区教育云,营造了时空开放、实时互动的研训环境。
南关区所有教师、研训人员都建立了自己的研训qq 群、微信群。南关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学科网络教研空间,搭建了区域视频直播平台。教研活动视频直播,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异地的教研互动。这一平台不但免去了老师来回奔波的辛苦,还能惠及所有教师,成为优质资源高效分享的教研平台。在中小学质量检测中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其数据分析功能为学科、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诊断以及改进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还建立了跨区域研训联动。2014 年,在吉林省“国培计划”执行办公室的指导下,以“国培计划(2014)——农村中小学教师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依托,以“靖宇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建立“南关区—靖宇县”研训协作体,定期开展研训交流活动、远程同步研修等活动。2016 年,在吉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指导下,进修学校与吉林市昌邑区、白山市靖宇县,以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项目为依托,再次实现了“南关区—昌邑区—靖宇县”三市三县区的研训联动。此外,学校多次承接东北师大、吉林省教育学院等高校的国培、省培研修班,以及来自北京、天津、重庆、浙江、湖南、辽宁等地的考察访问活动。跨区域研训联动机制,有利于冲破区域单一研训文化的藩篱,建设开放、民主、自由的研训文化。
(二)基于“主题”的研训活动策划
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生态教育研究实践为核心,基于学校、教师研训需求,立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开展主题深度研训。
在研训活动中,以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聚焦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凸显“三主”,即以研究课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其核心是发展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激发教师主动研修,重点是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对教师“有用”)、实效性(教师工作中“能用”)。具体实践流程为:主题选定—策划方案—活动实施—总结提升—行为跟进。
1.充分调研是主题深度研训的基础。了解学校及教师的需求是主题深度研训的基础。没有对象感的研训活动注定是失败的,是研训组织者虚幻的表达,“自说自话”的过程也让针对性与实效性无从谈起。这要求研训组织者要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具备一定的调研组织与分析能力。
2.深度谋划是主题深度研训的关键。基于调研信息,梳理、明确研训方向与重点,系统设计,做好一段时期的研训规划,确定不同阶段研训主题。如,针对课堂教学形式化之风与高耗低效现象,确定两年为一个研究周期,以“教学目标确定与落实”“学科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优化作业设计”等为不同阶段的研训重点,一一落实,推进有效教学。
3.深度参与是主题深度研训的特点。研训组织者的深度参与体现在设计、实施研训活动,以及重视活动后续研究、关注教师理念和行为的跟进,保障研训质量与效果。教师的深度参与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深度剖析,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改进。深度参与更加注重研训过程中的互动、交锋与生成,同时也非常关注形成的共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共识”,可以是大家共同的认识,也可以“和而不同”。
研训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是一门艺术。以主题深度研训为载体,强化组织策划,让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活动要“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贴近教师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区”。
(三)基于“服务”的研训文化培育
进修学校以有为求有位,走向服务,在服务中争创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在服务中重构进修学校的新职能,在服务中做强进修学校的综合实力。
1.实现进修学校的历史性转型的三个战略重点
(1)树立服务的新理念。即把“服务”作为进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第一个要素,使之成为学校的群体共识,并通过制度使其上升为学校文化,使教师进修学校在服务精神统领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创立服务的新格局。全力做好“四个服务”,即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服务,主要包括决策咨询和教育质量管理;为学校发展服务,主要包括教学指导、科研支持和信息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业务培训和专业引领;为社区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为所在的区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强的学习需求。
(3)突出服务的新职能。即坚持以生态教育理念为统领,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拓展和完善教师进修学校功能,提高进修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新模式,把学校建成课程资源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2.用具有牵动性的措施,推动进修学校全面走向服务
(1)实行“1+4”工作模式和“112”教研模式
“1+4”工作模式,即每周至少1天到学校调研,4天处理教研业务,旨在推动研训工作重心下移,鼓励教研员研究在学校,活跃在课堂,与教师共成长;“112”教研机制,即每名教研员重点联系1 个学区(学校)、指导1 个研究团队、定向培养2 名青年教师,引导教研员以其专业素养服务学校、教师,在服务学校、教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成就自我。
(2)开展“双向订单”式研训
“双向订单”式研训是进修学校、各中小学校结合自身需要,互提订单,然后双方共同分析订单要求、设计研训方案,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对方需求的教研活动模式。
一是学校提出订单,进修学校为教师量身定做培训套餐。即进修学校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需求为出发点,为教师专门设计培训内容的一种研训方式。有全科订单和单科订单。全科订单即各学校给教研室所有学科下一个整体订单,教研员制定培训方案。单科订单即各学校根据本校学科发展状况和需求,就某学科向教研室提出订单。
二是合理整合,打通各中小学校和进修学校联通经络。即进修学校根据全区研训核心主题和重点工作,结合学校个性需要,经过分析整合,兼顾共性与个性而形成的一种研训方式。一方面是跟踪培养,对教师进行定向指导。这种定向式跟踪培养,既能有效落实核心教研任务,又能满足教师个性发展需要,具有目标明确、个性突出、灵活高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蹲点教研,对学校进行定点指导。蹲点教研使教研员与学校实现零距离沟通,教研员和蹲点学校共同制订工作方案,对教研目的、任务、内容、方式等方面达成共识,以便双方互相配合,提高教研实效性。
“双向订单”式研训能够使区进修学校研训部门和各学校两厢情愿,一拍即合,彼此满足,有效提升了进修学校研训服务品质,也使教研培训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四、生态研训的反思与展望
多年来,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直秉承“做适合的教师教育”理念,以提高研训实效为着力点,通过生态课堂创建、生态课程开发、生态教师建设、生态文化培育,构建生态研训体系,培养具有生态心灵的学生。生态研训是未来研训的理想样态。面对当下,生态研训未来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型”和“五个转变”。
“三个转型”即向“大研训”转型,向个性化研训转型,建立研训人员与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向“大研训”转型,不仅要做立足于学科专业角度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形成对全局的基本判断。不仅要在学科研究上对教师进行高水平引领,也要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对课堂、学校改革向何处去等方向性问题作出判断和引领。既要有宏观站位,又要俯身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研训工作直连教师,不同教师有不同的需求,其关注的问题也不同,在丰富研训内容的同时,个性化研训是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教研员与教师从形式呈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样子,角色上互补与支撑,双方互为学习行为的“生态协作者”——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
“五个转变”即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
生态研训是深度研训。如何在深度研训中实现专业成长,如何改进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和体系,这些都是生态研训探讨与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