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走进高中数学课堂的途径
2021-12-01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卢 娟
基于高中生处在思想成熟且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不仅能让他们清楚、全面地看待历史,还能从中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因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以期对高中数学教师提供有效建议。
一、适时导入传统文化,扩大认知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在枯燥死板的数字及公式背后蕴藏着妙趣横生的数学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及时发掘出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并导入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造良好的课堂传统文化气氛奠定有效基础。
教师在教学几何定理时,可适时导入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可将其中的经典例子作为教学参考。例如:我国古代数学文献《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很多数学解题方法,其中就有用勾股定理来求三角形边的知识内容“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思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其中的一条直角边为3(勾),另一条直角边为4(股)时,那么斜边(弦)一定是5。”
在此氛围下,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不单单是跟随教师学习文化知识,还对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比比皆是,教师可为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是东汉末年的一位神童,他的父亲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满朝文武大臣皆不知道怎样丈量大象的体重,聪明的曹冲想出的办法是,用石头的重量替代大象的重量。在故事讲完后,教师问:谁知道曹冲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称出的大象重量?学生答:物体间的相互转化。教师可以就其中蕴含的等量代换原理进行讲述:“等量代换指的是用一种量(或一部分)来代替与它相等的另一种量(或另一部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用等式表示为:若A=B,B=C,则A=C。”教师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等量代换的定义,为之后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以高中数学知识起源为基础,树立民族自豪感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数学的典故,介绍历史背景,在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可以讲解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著名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它是以先秦数学计算方法为基础,经后代数学学者无数次的修撰、编写、整合而成的劳动成果。《九章算术》中共收录了246 个数学问题及解法,其中“盈不足”的计算方法更是令人惊叹的一项创造。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数学典籍不仅能够证明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果,还证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讲述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激发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从古至今,世界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他们在数学知识领域展现的天赋极高,凭着自身努力、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当代高中生学习的典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列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例如在学习《代数方程式》时,教师可以以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为例:华罗庚由于患病,左腿落下残疾,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苏家驹教授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之解法》出现错处,作了一篇列举苏教授文章有误的论文,即《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并且发表在了当时非常有名气的杂志《科学》上,自此迈出了他攀爬数学高峰的第一步。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既开阔了高中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学到华罗庚身上所体现的善于钻研、聪明好学的无畏精神,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改进学习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会不断加深,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在教育教学实施方法上继续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