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成都路径研究
2021-12-01杜兴端
杜兴端,常 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成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大“极核”之一,都市现代农业是成都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建设,作物成都自身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为成都“极核”发展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探索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成都路径,有利于成都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增添农业亮色。
1 成都农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效
1.1 都市农业基础稳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成都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成都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3,其中主要“菜篮子”产品保障水平高居第2位[1]。
1.2 三产融合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立体多元
成都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园区)为引领,加快现代农业要素集聚,积极建构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初步构建形成“7+6”(7个农业产业功能区+6个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着力发展粮油、蔬菜、肉类、水果、茶叶、食用菌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500亿元。大力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系列行动,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育。2019年,成都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10.2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489.2亿元。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的建设,创新生态链提升价值链,多元化、链条化的经营体系基本形成,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农民合作社11075家,农业职业经理人17180人。
1.3 生产效率引领川渝,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成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遥遥领先。2019年,成都市农业增加值631.8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单位耕地农业产值达19.2万元/hm2,分别高于四川和川渝地区平均水平63.4%、70.5%。农业劳动生产率7.2万元/人,分别高于四川和川渝地区平均水平56.9%、52.9%。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稻鱼共生循环农业,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持续下降,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1.4 农业科创资源富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水平领先
成都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汇集全省及西南地区最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硅谷”,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四川成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四川种质资源中心库的建设,有效引导各类农业科技和创新要素集聚,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2018年在35个大中城市“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水平”排行中成都高居第3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1]。
1.5 农村改革成效突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成都市郫都区入选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名单,温江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郫都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3项典型经验、成都高新区“七权同确一张图”等4项改革做法获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推广[2]。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达到99.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2.7%。
2 成都在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快速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升级背景下如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区域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更快升级。2020年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093.78万人,首次超过2000万,城镇人口更快集聚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叠加,将为成都市大都市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
2.2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更加趋紧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与农业争夺资源的矛盾将日趋激烈,同时也将对大都市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对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成本和机会成本迅速抬高[3]。
2.3 复杂国际经贸环境下如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等抬头,国际经贸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农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迫切需要进行优化调整,适应国际农业规则,应对更加复杂国际环境。这对于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建设,既是挑战,更是必须要承担的探索任务。
2.4 激烈区域发展竞争中如何构建有效协同发展机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建设,是跨区域的农业协同发展,既涉及川渝之间的区域协同,也包含成都都市圈及周边地区的协同,成渝两大“极核”、成德眉资都市圈内部都需要在“竞合”中发展。
3 成都农业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的战略路径
3.1 发展方向
作为西部地区的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四川首位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大“极核”之一,成都的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对农业产业的要素配置、结构调整、形态特征以及空间格局等均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转向需求。要素配置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农业进一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4];产业结构需要从基于“种业、生产、加工”等为核心的生产主导性产业发展结构,逐步向“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融合性产业结构逻辑转变;产业形态需要从以城郊型导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PA:peri-urban agriculture)向城市农业(UA:urban agriculture)兼顾的形态转变[5];空间发展需要从生产区、生产带逐步向集群化、功能区(园区化)农业发展空间转变。
3.2 发展目标
以构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本导向,培育都市农业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空间与农业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建设食品供应稳定高效安全、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完整、生态生活环境优美宜居、全球知名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3.3 重点任务
3.3.1 强基保供,构建均衡快捷安全价廉的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持续增强“菜篮子”保障能力,高质量建设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探索建立市外优质粮油供应保障基地。探索和推进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在主要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应用,全面建构供应链全程化管理系统。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生产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3.3.2 优势集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强做优“川味”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空间载体建设,打造国际化“川味”生产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与周边区域联合推进晚熟柑橘、川药、茶业、酒业的集群建设。
3.3.3 价值驱动,全面提升成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全产业链培育,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全面提升体系化农业商贸物流网络服务水平,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成都农业品牌竞争力,加强对“天府源”区域公共品牌的管理和推介,强力塑造“天府源”就是成都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增强“天府源”的认证和带动能力。
3.3.4 分工优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模式 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构建立体化复合型的都市农业经营体系。培育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市场销售总部型企业。创新都市现代农业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共赢。
3.3.5 质量兴农,全面释放都市农业绿色发展潜能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冷链物流、农业生态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重要领域,加快构建以安全、绿色、优质标准为梯次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进一步推进化肥、农药等科学化、减量化施用,提升农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化发展水平。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农业生态系统价值转化路径。
3.3.6 科技引领,全力发展技术引领、技术输出型农业 成都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必须将科技引领示范作为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天府现代种业园国家级种业园区作用,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优化技术要素供给,推广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生物科技等前沿农业技术,加快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对成渝现代高效农业带的技术引领示范。
3.3.7 协同合作,全面推进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强化成都市“主干”担当全面助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引领作用,加快发展外向型都市现代农业,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推动成都市农业国际合作迈向新高度。
3.3.8 改革驱动,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以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济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撤并乡镇资源活化利用,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4 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加快成都农业发展的建议
4.1 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区域、突出产业分工协作、突出协同创新,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6]。加强成都市与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其他城市在区域农产品物流便利化、科技协同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监管、重大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融资担保等方面协同机制的探索。
4.2 优化要素保障机制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支撑,以优化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人口、土地、资金、公共资源等关键要素的市场化、高效化配置。优化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建构以国土空间为导向的、符合都市农业发展特征特色的土地和农业考核制度体系[7],完善农业用地保障。优化人才要素供给,大力引进高端农业人才,建立完善农业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培育高水平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财政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提升财政投入使用绩效。创新农村金融产品,贷保担联动发展,提高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能力。
4.3 强化改革成果应用
扩大成都多项改革政策红利,把着力点放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着力发挥成都市城乡统筹、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各项改革试点有机衔接、融会贯通,推进试验成果的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确保改革成果有效落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