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
2021-12-01郭建辉
郭建辉
(江西省萍乡学院艺术学院,江西 萍乡 337100)
近年来,教育事业持续繁荣,各大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人力支持的同时,也导致人才市场供应大于需求,内卷化问题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流传于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做起,从本质调整教育结构,培养出更加优秀、更加适用于时代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以此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深度贯彻素质教育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不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却能造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素质教育理念方兴未艾,但应试教育扎根于考试制度,只要考试制度未做出根本性改变,就永远会有生存土壤和传播渠道。高考制度的存在,是应试教育理念衍生的根本源泉之一,大学生虽然已经摆脱了高考的困扰,但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导致大学生群体教育功利思想根深蒂固,盲目追求于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不是根本能力的增强[1]。
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可知,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自身的学习偏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力成长方向。在此情况下,必须要在教学活动中深度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够保障教学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根本能力的提升上[2]。
二、优化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受到刻板教育思维的影响,片面地追求于最大教学效率,促使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一元化特征,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两者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一方面会导致教学环境僵化,课堂氛围凝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灌输式”教学活动中,知识传递通道是“单向”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反思与回顾,只是简单地将其记忆在脑海之中,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更不能将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出来。唯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掌控度下降,将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探究式”课堂,所有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本身,更是对知识的延伸体系了如指掌,真正意义上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分小组讨论交流,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看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知[3]。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优越性,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合理分配每个小组的人数,根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场交流活动之中,人数为五六个人时,交流效率最高,且每一个人员都能够有效参与进去,一旦人数过少,交流效果不明显,无法形成有效的聚合效应;人数过多,则又会导致交流过于杂乱,且部分人员被排除在核心交流区域之外,故而,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交流感受,应当将每一个合作小组人数限制在五六个人为佳;其次,在组员分配过程中,应当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内,以此形成“先进带后进”的良好形式,有助于班级学生能力的整体性飞跃。
(二)开展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一方面能够为枯燥的教学活动注入新鲜活力,促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张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班级内部构建良性竞争生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其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联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比赛,则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便个别组员学习意愿匮乏,也会受到周边组员的激励和敦促。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竞争效果,除了精神奖励之外,还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从而造成更加强烈的激励作用[5]。
(三)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又可以作用于教学过程,起到良好的敦促和指导作用。通过“奖学金”“学分”等激励手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进而不断拔高学生学习的“上限”;而借助于“补考”“重修”等惩戒手段,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懈怠情绪,避免学生消极对待工作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下限”。同时,教学评价机制必须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6]。
三、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深化教学效果
对于任何教学活动来说,教学内容都是最核心、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什么”,决定学生能力成长的方向,并最终决定教学最终质量的高低好坏。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由于校园是一个封闭区间,是一个独立于外界环境的“象牙塔”,与行业前沿之间的距离较远,也不能够及时了解到职业形势变化,再加上教材改动较难,教材知识虽然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知识架构极为合理,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外界一直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行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部分教材知识早已落伍,又有部分前沿知识没有收录到教材中去,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与当代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教育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唯有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与工作实际相匹配,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深入挖掘互联网信息资源“宝库”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再加上互联网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所有信息内容兼收并蓄、来者不拒,久而久之,互联网逐渐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平台,其中不乏教学相关内容。教师通过深度挖掘互联网信息资源“宝库”,可以从中检索出更加新颖、更具价值的知识内容,在将其填补到教学内容中去之后,能够为教学活动赋予更多的趣味性和实质性[7]。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任何人都有资格在上面发布信息资源,在促使其成长为信息资源“宝库”的同时,也因此导致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一,既有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也包含着不在少数纰漏百出的信息资料,教师在检索网络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信息审核工作,务必确保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都是最正确、最具价值的。否则,学生知识体系尚未构建完全,无法有效分辨知识中的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再加上权威意识过重,对于教师的话语一味地信服,容易被错误信息所迷惑。
(二)深化校企合作,窥见行业前沿
首先,应当邀请企业之中的优秀员工到校演讲,为学生讲解行业最新形势和能力需求,从而在校园与外界之间搭建起一道无形的“桥梁”,帮助学生窥见更加广阔的外界天地,更好地掌握职业发展脉络,以此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职业规划;其次,教师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之中,脱离职业一线,对于行业发展难免会有一些把握不清之处,可以组织教师前往相关企业机构参观学习,亲身体会到当下行业的变化,以此制定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案;最后,要想校企合作长久稳定,就必须要让企业承担责任的同时,享受相应的义务,以此缔结关系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体,可以让企业定期派遣员工前来学校深造[8]。
此外,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虽然具备充足的理论积累,但实践能力堪忧,这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失衡造成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理论教育开展更加方便,导致实践课程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在此情况下,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做好与企业之间的协商工作,构建出健全的实习机制,让学生到职业一线实习,在工作实践中反思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既是新时代来临的大势所趋,也是扩大教育成果的内在诉求。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学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塑造更好的教育口碑,以此形成多方共赢的和谐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教育机制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过去的教学经验不再完全适应与今天,还需要众多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构建出最佳的教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