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2021-12-01潘晓玲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

教书育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价值观思政

潘晓玲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

一、推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价值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课程育人的重要性被不断强调。习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专业课也要贯穿“立德树人”的大思政理念,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下,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优秀文化缺乏认同感,难以真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是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的问题。推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其践行、革新中华文化的理念与动力。

与其他课程相比,古代文学的课程具有先天优势。其课程内容中蕴含了大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道德元素,本身就承担着人文教育

当然,古代文学课程也有一些先天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古代文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各个朝代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等纷繁复杂,体系庞大时代久远;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侧重知识传授,忽视道德引领与实践环节,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如何进行相关教学模式改革,发挥其德育功能与现实服务功能,值得思考。

本课题尝试以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融入“大思政”理念,将文化与思政结合。

二、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途径与策略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坚定文化自信

古代文学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佳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他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古代文学课程中就蕴含着大量优秀的文化精髓,其中包括优秀的内容文化、精神文化等,对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大量优秀的内容文化。举凡先秦散文、魏晋志怪志人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期都有大量优秀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名篇精读、经典诵读、观看文学纪录片等方式,增加经典文本在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领悟其中的义理哲思,提升其对优秀文化内容的亲近感与自豪感。

另一方面,古代文学作品中还蕴含着大量优秀的精神文化,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导向价值。传统文化精神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自强进取为主的人文精神、以家国情怀为主的民族精神、以人文关爱为主的和谐精神”等等。我们熟悉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立德树人、见义勇为、不惧艰险等等,均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教师在讲解相关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这些文化精神。

当下,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较低,传统精神缺失。在古代文学课上加强文化教育,可提升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坚定其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二)挖掘道德因素,增强育人导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施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第一,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引导其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古代文学内容时代久远,与大众审美也有一定距离与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大学生的疏远和隔阂。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成长所需挖掘材料,融汇古今,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讲《西游记》时,可从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出发,结合李天一案例、东西方人文思想等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孙悟空经历了花果山称王、西行取经、成为斗战胜佛三个阶段,实现了从“魔”到“佛”的人生蜕变。之所以能从魔到佛,是因为他在经历如来、观音、唐僧等人的引导后,又经历了各种锤炼,一步步去除“心魔”,最终才修成正果。讲解时,也可以引入现实中的个案,引导学生认识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他将自由分为三种,分别是天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从天然自由到道德自由的过程,是人不断锤炼自我,自觉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最终实现人性完善的过程。孙悟空经过锤炼,实现了天然自由到道德自由的转化。李天一则由于父母的教育和自身的原因,打着“自由”的幌子为所欲为,最终身陷囹圄。通过分析,引导学生体悟到,自由意味着自主,但并非为所欲为,而是需要深入认识自我,克服人性缺点,遵守正确的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成长之路才不会走歪。

第二,结合现代文化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很多现代文化精神成分,在讲解相关作家、作品时,可以结合世界局势、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析,让这些古代的思想重新“活”起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比如讲解《三国演义》时,可以把刘备的“仁君”形象与当下抗疫精神结合起来分析。根据新冠疫情时各国的不同表现来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引导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功业,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推行“仁政”,坚持“民本”理念。在抗疫过程中,中国政府一系列抗疫政策与举措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比如国家为新冠患者买单、不放弃每一个患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折射出的是“以人为本”“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核,凝聚了人心。而一些西方国家却与此相反,比如施行“群体防疫”、优先救助年轻人放弃老年患者等,都令人心寒。通过这些,可以有效地把古代文学与时代精神、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对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有深入性的认识,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其文化自信。

总之,在课程讲授中,要优先倾向德育方面的内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导向渗透在知识点中,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三)加强实践环节,推动知行合一

文化教育不能止步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荀子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行之,明也。”实现“知行合一”,推动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目的。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发“第二课堂”,应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一,丰富课堂:开辟第二课堂辅助理论教学。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师还要注意丰富课堂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来辅助理论教学。可以结合不同主题开展不同活动,譬如经典诗文吟诵比赛、经典作品改编与展演、拍微视频、演情景剧、飞花令、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结合,增强古代文学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获得感。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内容进行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其学习和传承的积极性。譬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主题,让学生创作与主题相关的小说、剧本、歌词、文案,还可以拍成短视频,设计文创产品,并进行课堂展示,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以李白诗歌为例,学生根据李白生平或诗歌改编的作品有小说、诗歌、话剧、散文、歌曲、短视频等;文创思路有文化衫、古风服装、书签、酒壶、文房四宝、李白主题酒馆、李白主题餐馆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豆瓣等平台;拍摄的短视频和创作的歌曲发布在抖音、头条、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视频平台。流行符号的添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自发进行深入性拓展阅读。

第二,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相关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但不能止步于课堂。古代文学教师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赛事写作大赛、演讲比赛以及各新媒体平台组织的与国学相关的文案大赛、文化类短视频大赛等等,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来增强育人效果。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和文化实践,参与社会服务。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地方的古代文化名人、文化遗迹等进行社会调研;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实践,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传播地域文化,进行流量变现尝试。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的文化产业开发活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通过社会调研、文化实践等活动。

当然,在加强实践的同时,也要进行课程评价机制改革,加大课堂活动与实践环节的占比,将其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提升其参与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