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艺术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探索*
2021-12-01张愉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
张愉 (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
近年来,伴随艺术院校的扩招出现了通识教育资源紧缺的现实困境,学生艺术技能亟待优化提升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都对其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另外,传统艺术课程中民族地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隐性课程资源的淡化,导致了艺术院校功利化地追寻文化艺术资本短期经济效应,这让学校成为模式化培养艺术表演人才的“加工厂”,弱化了艺术课程整合和开发的需求。因而艺术院校基于地域文化传承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已经迫在眉睫。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分析
当前,艺术院校课程改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作为改革必经环节,在文化资源的择取利用上尤为关键。如何让在民族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革新以及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这是艺术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进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现实课题。
笔者利用CNKI 中国知网门户网站查询相关资料,当使用“地域文化”“通识教育”“艺术院校课程资源”等作为核心搜索词时,发现研究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文章不足30 篇,且多侧重于某一门课程的资源开发抑或课程设置的研究,对于地域文化传承对通识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影响层面的研究凤毛麟角,这也引起了笔者对本课题探究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文化中很多经典艺术形式逐渐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如唐山皮影、山东大鼓、蜀绣、江苏昆舞等,民间艺术面临着濒临消亡的窘境。艺术院校能够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艺术课程添加渗透到通识教育中,通过理论的讲授和提炼、实践的演练和拓展,让这些独具地域色彩的非物质遗产得到有效传承。而艺术院校课程资源对民间艺术的吸纳为艺术院校师生熟悉和研究原生态艺术形式的实践技巧和审美特征提供现实舞台,有利于地域文化在沉淀和革新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如何将在民族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革新,并挖掘其蕴含的人文价值,这是艺术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进程中必须予以深入研究的。
二、艺术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中地域文化要素融入不够充分
地域文化是基于地理划分而能够代表区域历史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如生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川蜀大地的道家文化,代表江苏特色的吴文化、淮扬文化和南京的故都文化等。而艺术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中的文化补给、文化传承及文化互动,均强调地域文化资源在取长补短、相互渗透过程中融合到课程开发中去,成为一种隐性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文化要素的整合力度不够,使之不能较好地融入艺术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若艺术院校能够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艺术成分添加、渗透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的讲授和提炼、实践的演练和拓展,使这些独具地域色彩的非物质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艺术院校的通识课程开展较少,且多以公共任选课的形式展开,本校配套的课程教材资源也不充足。学校缺乏专门的通识课程教研组,一般以文学或艺术学理论的老师兼任的方式进行通识课的教学。授课的形式多以大班选修为主,学生来源不一,因此对学生考核的方式不灵活,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除此之外,学校缺乏相应的通识课教育评价体系,从事相关工作的老师较难获得相应的荣誉及奖励,这些“非专业”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往往在学校中地位不高,且渐渐被边缘化。综上因素,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改革的热情度不高,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受到极大影响。
(三)课程资源整合投入不足
中国很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遗产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来实现有效保护和传承,利用艺术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艺术院校通识课程的整合式开发与人才培养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这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给予艺术学校更多的支持和激励。在地域文化融入艺术通识课程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进程中,研究经费不足和实践课时短少成为主要的困扰性因素。经费的紧张与有效实践课程安排不够,极大地制约了师生探究地域文化艺术的潜能。
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和学校政策保障力度
艺术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一旦物质保证缺失,很容易导致课程建设延缓,中断或甚至停滞。目前,课程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比如获得国家级、省级精品(一流)课程称号的队伍,都有政府下拨的建设资金,这些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能够满足需要。不过,要想获得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称号也绝非易事,尤其是对于起步较晚的艺术院校,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所占比例很小。通识课程建设的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投入也很困难,毕竟学校的投资十分有限,这就必然导致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落后、网络教学资源匮乏、团队成员间交流协作不足等各种被动局面。简言之,这些资金不足的课程建设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实际的行动和发展,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必须明确方针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和学校配套政策保障,通识教育课程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
要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必不可缺。学校可划分一部分教学建设资金用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可用于优秀教师的奖金奖励。与此同时,可以鼓励相关部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评选,有示范作用的好的队伍给予适当的表彰。这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会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课程资源整合
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革新来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是提升艺术人才综合素养的基础工程。在艺术通识课程资源的这种整合中,需要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铸造人文精神,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引入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艺术通识课程资源整合开发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艺术院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创建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来进行宏观调控,艺术院校配合政府机构通过项目课题的发布和经费拨付来鼓励教师实施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