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临床进展
2021-12-01饶立辉
饶立辉
(灌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5416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被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股骨颈基底及小粗隆水平间发生的一种骨折病变,其发病率水平很高,占髋部骨折患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老年患者属于高发人群[1]。髋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个好发部位,通常是由于低能量损伤而导致,也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相关文献报道称,髋部骨折患者在发病一年内的致死率水平接近20%,致残率水平达到50%[2]。本文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个层面入手,对老年股骨粗隆间管着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 保守治疗
胫骨结节牵引是较为常见的保守治疗方式,对于一些不能够耐受牵引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穿“丁”字鞋的方式使患肢能够维持在外展中立位状态。骨牵引简单实用,对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较为适用。但保守治疗更适合对一些病情相对较差,或对手术有抗拒感,不能耐受手术和麻醉的患者进行治疗。相比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不会造成继发性损伤,骨折周围的血运状态不会受到影响。但卧床时间较长,且护理的难度较大,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多数情况下还是建议对该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3]。
2 手术治疗
2.1 外固定架属于微创外固定方式的一种,相对较为安全,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由于不需要进行切开复位,骨折断端也不会保留,骨折局部血运不会受到影响,可以对骨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操作方法简单,固定牢固,操作时间较短。但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该项治疗的稳定性较差,发生松动后,易造成髋内翻;外露针口的护理要求高,易造成感染;螺钉穿过阔筋膜及股外侧肌,会对髋、膝关节活动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很少应用该项技术治疗[4]。
2.2 动力髋螺钉该项技术被美国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一个金标准,其结构主要由髋拉力螺钉和侧方加压钢板两个部分构成,术后螺钉在钢板套筒内滑动,可产生持久、渐进的加压,使术后遗留的断段间隙减少,提高骨折稳定性,对骨折的愈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相对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过程中较为适应[5]。
2.3 GAMMA 钉该系统由近端头顶加压螺丝钉、弯性短髓内针、远端两枚锁钉构成,主钉经过髓内进行插入,近端固定交锁螺钉与主钉间的力臂,与动力髋螺钉比较更短,使承受剪切应力减少,髓内固定可提高远端固定效果,在各种类型的粗隆间骨折治疗过程中均可应用。不仅仅能够产生牢靠的固定效果,还可以充分避免骨折端发生移位,或髓内钉出现旋转,还可以使力臂尽可能缩短,减小弯矩,防止髋内翻,术后能够尽可能早的下床进行锻炼,康复效果较为理想。但该系统近端直径相对较大,虽然固定更加牢固,但固定之后股骨近端所承受的应力小,远端大,因此靠近尾部的股骨远端发生继发性骨折的可能性较大。头钉相对较粗,只是单枚螺钉,抗旋能力不是十分理想;髋内翻畸形发生的几率较高[6]。
2.4 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髓内钉主要是针对GAMMA钉技术的上述一些缺点而开发,对各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较为适用。与GAMMA钉技术相比较而言,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增加应用了1枚近端位置的防旋螺钉,使抗压力和防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使近端的稳定性明显增加;同时远端锁定螺钉栓与尾钉间距离加大,使由于股骨远端应力集中而导致的继发骨折事件发生的风险程度降低,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螺钉切割、近端螺钉脱落、“Z”效应、远端锁钉插入困难等问题在该技术实施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可能会出现[7]。
2.5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的患者,进一步研发而来,使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不足之处得到了有效的弥补。该类髓内钉可以对骨质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填充,锚合力良好,严重骨质疏松者的骨质填充仍然非常理想。相对于股骨近端髓内钉而言,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技术的操作方法简便,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小,操作期间出血少,不易出现并发症[8]。
2.6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属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一个新选择,由两枚头颈螺钉联合完成交锁,在进行拧紧操作的时候,不会产生旋转线性加压,防旋稳定性较为理想,且能够有效克服“Z”效应;主钉近端位置具有梯形横截面和4°左右的外翻角,主钉远端位置为分叉设计,可以使应力得到分散,使应力性骨折和术后下肢疼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由于需反复进行扩髓操作,骨质流失量较大,技术要求高,且价格相对较为昂贵,基层医院不易推广[9]。
2.7 人工关节置换术老年粉碎性骨折患者通常建议实施关节置换,该方法在医学界尚没有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一些学者认为,该项技术能够对发生骨折的大小转子进行固定,使股骨距得以重建,置换人工股骨头假体,可以使患者在术后早期下床并负重进行活动,使康复的速度明显加快[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