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育人,思维为核

2021-12-01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景城学校颜爱华

青年心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维过程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颜爱华

新时代背景下,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体现?关注思维发展是迎合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是数学学科实现育人价值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

一、尊重规律,给学生推开思维的大门

(一)尊重个性差异,开放思维平台

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经历一个从低阶逐步走向高阶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和优化的。课堂上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的孩子,他们思维的差异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拉开。所以给每个孩子开放思维平台,需要数学课堂上老师能够更新观念,尊重个性差异,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来,习惯思维,主动思维。

(二)尊重学科特点,寻找思维入口

一直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为“简单”让不少老师“迷失”了课堂的方向,只注重呈现结果,忽略了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方法,轻视了简单背后蕴藏的知识脉络和数学思想。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只注重机械的计算记忆而忽略了让学生经历加减法形成的过程,充分体会加减法的本质,学生思维发展就停滞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三)尊重发展能力,搭建思维阶梯

思维的进阶是针对不同的思维水平,不可操之过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给孩子的思维发展制定一个系统的目标体系,规划合理的路径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走得稳,够得着。一二年级的孩子适合形象思维,在观察中对比,在对比中体会;三四年级的孩子逐步具备理性思维,在模仿中尝试,在尝试中分析;五六年级的孩子开始具备创造思维的能力,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特点,尊重自身能力发展的规律,搭建思维发展的阶梯。

二、多元发展,给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

思维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体现出来呢?需要老师牢记育人使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提供最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思维习惯、经历思维过程、探索思维方式、优化思维品质。

(一)好奇生疑,在生疑中养成思维习惯

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源头。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表现,没有问题的课堂往往就是问题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往往是学生学会思维的开始,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宽松、开放的环境,提前预设、灵活处理、及时鼓励。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中,教材从测量需求出发,引出面积单位需要统一,规定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而在我的课堂上,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要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不能用其他图形?敢于质疑数学规定的孩子可见一斑,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从密铺、唯一性等方面来追根溯源。这对中年级的孩子来说需要深入浅出。于是我选取数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来测量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感悟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是最佳的选择。学生愿意质疑,老师愿意释疑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学生敢疑敢问,思考就在不经意间发生,思维习惯就在不经意间养成。

(二)善于表达,在表达中经历思维过程

善于表达的孩子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认真听、仔细思、大胆讲、深度研。数学表达是数学思维和内涵发展的外显表征,完整的数学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是学生多个思维活动的综合体,把个人思维加工整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是学生个人思维的产物,是与老师和同伴沟通交流的桥梁。所以数学课上创设表达机会,培养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关注表达质量和表达深度都是数学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实表达在每天的课堂上发生,很多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积极踊跃。但细细去分析发现,有些表面热闹的课堂表达形式比较单一,只重结果而忽略思维的过程,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完整的表达。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方法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主观认为到理性分析、从模糊不清到清晰明了……让学生从内而外散发着表达的自信。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已经对加、减、乘三种运算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些“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基本法则已经牢记于心。但是在除法计算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从高位算起的法则呢?教材中首位能整除和首位不够除是分两个课时完成的,这样的安排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对这类笔算的消化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认为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计算法则和思维过程需要学生能主动体会到其中的必要性和完整性,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情境,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分得多少个?学生在借助小棒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中,有的先算40÷2,再算6÷2,最后把它们的结果相加。也有同学先算6÷2,再算40÷2,最后也是把结果相加,借助小棒,结合情境,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表达清晰易懂,条理清楚。这时我并没有像教材中一样急于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而是把被除数修改成56,让学生同样一边摆小棒一边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5捆小棒不能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办?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把一捆小棒拆成单根再继续平均分。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发力点,适时引导思考除法计算先算哪一位更合理。在对比中感受到从高位算起更可行。然后逐步呈现竖式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通过表达理解算理。完整的数学表达,让学生充分经历计算法则形成的过程、算理消化的过程,也许这就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敢于争论,在争论中探索思维方式

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没有激烈的思维交锋,就没有更清晰的深层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一课中,学生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区分最典型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但借助生活经验的区分只是主观感觉,学生的思维层次只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缺乏理性思辨的思维在最初的分类时,遇到像海盗船那样旋转不满一周的运动,学生开始意见不一——海盗船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老师不急于告知结果,而是让学生在争论中观察,并借助实物的运动,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小风车、钟面等物体的运动过程;在观察中对比,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部分;在对比中分析,小风车的叶片始终在绕着中心点在转动;在分析中总结,旋转的物体都是绕着中心在转,可以转动一整圈也可以只转动一部分。争论从最初的激烈逐步趋于缓和统一。整个争论过程中,学生表达逐步完善,抓住本质精准发力,课堂的重难点不攻自破。

(四)勤于整理,在整理中优化思维品质

勤于整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是爱学习会学习的表现,也是让学习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很多数学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了一张知识网,前后衔接,一脉相承。勤于整理的人很快会发现,很多数学新知都是旧知的再生长。系统化的学习会让学生学得更有条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体积单位”时,学生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产生、规定、进率、运用等有了系统的归类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就让学生经历了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迁移再生,感受知识的前后联系、发展走向。整个过程,老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学生有经验、有创造、有拓展、有提升。

三、学科融合,给学生放飞思维的梦想

新时代背景下,“融合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实践方式。我认为教师需要更新育人观念,寻找教书和育人的桥梁,聚焦儿童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科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跨学科寻找教学内容的衔接点、思维发展的融通点、学科领域的发展点,让学科教学综合化、一体化。学生活动更开放、审美要求更灵活、思维方式更多元、思维发展更宽广。

猜你喜欢

育人思维过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维跳跳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