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农场”活化“真体验”
——幼儿园探究式种植活动研究
2021-12-01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杨雨晴
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 杨雨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遵循“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将社会、自然、生活均纳入自身的课程资源观中。陈鹤琴先生则精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时至今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生活资源助力幼儿生命生长的教育导向。由此可见,以自然为媒的经验课程实践成为顺应幼儿天性、适宜幼儿发展的“助力剂”,支持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自我建构经验亦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精神内核。
我园基于江南水乡的农耕文化,甄选丰富适宜的农作资源,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寻求在“趣”的愉悦体验中实现“全收获”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充分诠释游戏精神内涵,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以“游乐农场”作为“农趣”活动课程的“实验田”,以“农耕坊”作为探究式种植活动的“加工间”,使每一个孩子在亲历种植、观察、收获、探究、品尝的生动过程中绽放生命的异彩。
一、巧设“农之景”,开阔种植格局
(一)打造绿色、生态、开放的环境
构建绿色家园,让幼儿活动和学习的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是我园开展探究式种植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园开辟并优化本园种植区域“游乐农场”,依据各班班本课程及活动需要选择适宜该年龄段幼儿观察探究的植物,规划班级种植场地,有针对性地创设出品种丰富、层次多样的种植园地。例如,品种有草本类(棉花、向日葵、玉米)、藤蔓类(丝瓜、葡萄、葫芦)、水生类(菱角、荸荠、慈姑)、药材类(板蓝根、薄荷、蒲公英)……呈现出“一班一特色”的种植格局。
(二)营造自然、真实、互动的氛围
除了将自然理念融入“游乐农场”的环境设计,“农耕坊”也是幼儿园精心打造的着重自然体验项目的空间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场地,这里以种植、收获、加工等农事劳作、农艺实践、农具博览活动为核心体验内容。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师幼同家长一起真实践、共体验,体验中互动,操作中收获,让特色课程活动向纵深推进。
例如,利用家长及社区资源,进一步优化“农耕坊”。充满农家风味的扁担、石臼、石磨、锅碗瓢盆一一俱全,制作山芋汤、山楂酱、冰糖葫芦等在这里得以真实再现。秋日时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毛豆秆、玉米、丝瓜、萝卜、柿子等农作物,将其分类摆放在农耕坊里,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自然、真实的原材料。春夏之时,家长和孩子精心收集多种植物种子,分类摆放在大小各异的透明展示罐里,并为每一种种子设计专属“身份证”,琳琅满目的种子样本开启幼儿探秘自然的窗口,这里成为他们体验种植趣味的新阵地。
二、乐探“农之趣”,透析自然密码
(一)走进节气,让时节之美更动人
依托时序,我园将种植活动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进行,开展系列节气活动,创设二十四节气环境,把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融于其中,让幼儿在学习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精准把握的深刻智慧。
结合“山之灵生态节”,在春分日,我们开展了“草长莺飞间·春分农耕乐”习俗体验活动。小班幼儿通过“春耕讨论会”制订春耕计划,在教师和保育员的协助下,开垦土地、播撒希望、快乐耕耘。中班幼儿走进田间地头采集美味,初步感受了采草头、择草头、做草饼等传统活动。大班幼儿玩起了民间游戏“竖蛋”,亲身体验了画春牛、赠春牛的习俗。此外,我们带领幼儿进行“谷雨前后,载瓜种豆”“惊蛰种花生”“秋分挖莲藕”等活动,把握自然教育契机,将传统农耕文化引入常态化教育,真正让幼儿享受在大自然中学习的乐趣。
(二)走进探索,让研究学习更有效
为使探究式种植活动契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命成长,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分层研究的形式,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层次性。小班幼儿以微观研究为主,撷取植物的根、茎、叶等为主要研究点,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农作物的局部特征。中班幼儿以比较研究为主,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幼儿将观察目光投向幼儿园、社区周边的相似农作物,帮助幼儿对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农作物进行分析、比较,感知和发现它们在外形结构、生长习性等方面的异同点。大班幼儿以宏观研究为主,带领幼儿走进更为广阔的自然的怀抱,使幼儿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农业自然资源,如特色农产资源分布情况等,帮助幼儿拓宽生活视野,深化幼儿对自然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其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三)走进游戏,让活动场域更融通
我园开设石艺坊、泥趣坊、草编坊、农耕坊等户外游戏坊,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积极情感中玩“真游戏”。例如,在农耕坊,幼儿可将“游乐农场”中采摘的成熟作物进行“再加工”,开展磨、舂、筛等农事活动,这里已成为孩子们体验旧时农家生活、寻找传统农耕乐趣的“农家乐俱乐部”。
此外,我园开设布艺坊、木工间、百草园等特色功能室,为幼儿创设一个完善且和谐的活动环境。在百草园,孩子们发现不一样的小小“自然界”,直观感受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从各种偶然衍生出的百草园活动中,幼儿了解到农作物的多种用途。孩子们利用自然、生活资源,根据季节变化,生成以下特色活动:春天——制作帐篷,供户外野餐;夏天——为作物制作遮阳棚,阻隔阳光暴晒;秋天——制作稻草人,“守护”种植物;冬天——为树木制作“棉袄”,保护其温暖过冬……幼儿游戏真正与其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激发他们自主成长力量的有效支持。
三、妙创“农之艺”,深化劳动体验
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言:“‘全收获’的理念,是要关注种植的全过程,选种、种植、观察生长变化、管理、收获——整个过程对孩子来讲都是学习。”同样地,我们不是单单将目光投向收获的果实,而应关注作物的每一部分,如玉米棒、玉米粒、玉米皮均可进行再利用。我园始终将取之生活、现之生活、用之生活作为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旨归,甄选优质农作资源,充分发掘其教育价值,与工艺劳动融合,生发相关主题活动。
例如,围绕“创意丝瓜络”主题,我们开展丝瓜络印画、丝瓜络花器、丝瓜络挂帘等活动;围绕“土豆狂想曲”主题,我们开展土豆玩偶、土豆泥制作、土豆印章等活动……在农艺劳动实践中,我们得以窥见农耕文明的厚重印记和幼儿经验的交互生。
四、欣承“农之韵”,助推民俗文化
(一)走进节日,让种植意趣更生动
之于幼儿,节日是愉悦,是游戏,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园本特色节日成为孩子们追寻灵感、实现自我的“乐园”。
依托“山之趣民俗节”,我们生发“耕你乐农农”特色活动。孩子们自主规划活动内容,可将“农耕坊”中加工而成的美味食物、精心制作的农作物工艺品(如玉米皮坐垫、向日葵胸针等)摆放在班级摊位上“售卖”,还可为“客人”开放体验农耕项目:在“游乐农场”里尝试堆肥、耕种、扁担挑水等原始农事劳作;在种植园地里观察昆虫和作物……孩子们讨论商定计划书,决定“出售”物品,选择摊位摆放,自行设计宣传海报、邀请卡和入场门票,在大自然中游乐自得成为他们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依托“山之情感恩节”,我们生发“感恩你我 真情成长”特色活动。大班幼儿运用裁剪、缝制、刺绣、扎染等多种方式制作“平安香包”,中班幼儿尝试制作流苏、盘扣等对香包进行创意化装饰,小班幼儿将收获的菊花、橘皮、稻壳等晒干后填充入香包中。以这样独一无二的“流水线”形式开展活动,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其中,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将玉米皮拼贴组合,制作“感恩贴画”,连同香包一起,孩子们将心意送至敬老院、消防队……为爱出发,与爱同行,将爱融入生活,把爱印进成长。
(二)走进家庭,让亲子时光更融暖
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让亲子时光融入美丽自然,使孩子们在贴近生活、感悟生命的同时收获劳动快乐、感受亲情温暖。例如,围绕“山芋变变变”主题,我们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山芋盆景,幼儿亲历选盆、栽种的过程,悉心照料种下的山芋,并自主设计山芋盆景“微景观”,运用黏土、木棒、树枝等多种材料制作场景,如人物、篱笆、小树等,让孩子学会用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心灵观察生活、感知世界。
教育的温度,必须基于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基于对孩子的陪伴、追随和成全。我们深耕这片课程的沃土,让自然的气息在自由的呼吸间播撒着、弥漫着,以“趣农场”为载体的探究式种植活动更多地呈现出生动而持久的劳动之味、生活之真和精神之美,这样一种无形的力量正滋养着生命之林的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