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能力培养的有效研究
2021-12-01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顾佳妮
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 顾佳妮
学前儿童的自主性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自我服务、自我判断和独立性、自信心、独创性多等方面。中班幼儿虽然经过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对环境、学习活动形式等有着初步的认知与经验,但在区域活动中,其所表现的游戏行为还是比较单调,重模仿,没有明确而独立的操作行为。为此,我们在中班幼儿分区活动中自主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探与。
一、创设游戏环境,引发幼儿的自主能力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设能吸引幼儿兴趣,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一)环境独特而富有情趣性
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得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摸、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就抓住时机,创设了富有情趣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使幼儿主动地获取很多信息。如我们为中班幼儿设立了“我是小主人”的生活活动。在每日来园中,我们和孩子们设计了不同的签到卡,帮助孩子们能准时上学,并通过摆一摆的形式将自己的签到卡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环境空间的安全、方便、自由性
我们设置区域活动的场地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并且各个区域有着明显的特色但也有着衔接。在各个区域中我们都以“安全”为前提,给予幼儿安定的环境更利于他们游戏。例如,在美术区中,我们设置了多种区域,有手工区、绘画区、水彩区等。这样孩子们在游戏时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区域进行游戏。这也是区中区的设置。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又利于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此外,我们并不限制幼儿每天活动的次数,只要是非集体活动、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活动区,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
(三)环境材料的开放性
材料是幼儿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投放。首先围绕主题大目标,提供多种材料;还有就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例如,在建构区中,我们不仅投放了原木积木、塑料积木等,还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种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和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仅拼搭积木,更重要的是组合使用多种材料,可以丰富幼儿游戏内容和发散幼儿的游戏新思维。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区域如同一个“会变化、会长大、会发展的生命体”,在区域设置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从而实现幼儿与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例如,“奇妙的车”这一区域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幼儿热衷于收集各种各样的车,一段时间后,他们则更乐于发现各种车的特点,对“奇妙的车”进行分类,再接下来,他们又尝试探索车的构造,用“奇妙的车”做各种游戏。我们随着幼儿兴趣点的变化,及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和幼儿一起成长。
(四)知识经验的积累
成功的体验来源于经验的获取。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往往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充分,幼儿游戏的技巧和技能就越丰富,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越强。因此,我们丰富了幼儿的一日活动,利用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手段,交流分享经验,扩大并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如主题活动“我的生活我做主”中我们参观了附近的邮局、菜场、超市等场所,为幼儿提供生活经验;其次,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收集游戏需要的材料,如让幼儿自己收集“丰收的季节”中的各种各样的种子等。此外,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出现自发性活动时,我们不干涉、不阻止,让幼儿在自我理解生成活动中,摆弄新事物,产生新的游戏环节以提升其原有的能力水平,获得属于各自的感知与经验。由于迁移因素的影响,在新的游戏中,这些来自幼儿本身的发现与心得,是最具引发和触类旁通作用的,幼儿在新操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就能把已经熟悉与掌握的各种操作技能综合联系起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创造性地反映到游戏中,这时的认知活动完全体现了幼儿的独立自主性。
例如,在“自然角”中,不仅仅是植物的观赏,更重要的是幼儿的探索与发现。幼儿园的自然角就是为幼儿提供学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一个场地,可培植一些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或是陈列一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幼儿带来不同种类的种子,孩子们将种子种植在泥土、沙子、水三种不同形态的器皿中,每天发现其中的不同并进行绘画记录。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对种子表面进行认知,而是更深层次了解到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等。
二、游戏规则制定体现幼儿的自主能力
在活动区中,规则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活动区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如何在建立活动区规则与发挥幼儿特别是中班幼儿自主能力之间谋求平衡呢?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在阅读区中,游戏规则不再由教师制定,而是来自幼儿的提议与协商。活动区能容纳多少人,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等,都由幼儿自己决定,并将其游戏规则请幼儿进行表决。教师则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一方面启发幼儿把以往制定规则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活动区规则制定中,另一方面提醒幼儿注意各活动区的特性,使制定的规则更加切合实际。在幼儿自定规则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幼儿的“记录员”。
区域活动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幼儿;另一方面,其在氛围上又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为了科学地解决好这一矛盾,我们在每个区域都设置了本区域的温馨标志牌,让它们温馨地和幼儿对话,让幼儿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
三、游戏分享增强幼儿的自主能力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场所”。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游戏分享应具备的素质:正确的角色定位、全面的目标意识、灵活的组织形式、娴熟的调控能力、适宜的品性培养。
例如,在玩沙水游戏时,教师作为观察者观察着幼儿的游戏过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拍摄下来。睿睿在游戏时用钉耙将沙池划出了一道马路,可是在沙池里的幼儿比较多,突然跑过来的浩浩将马路踩没了,于是睿睿说:“我的马路不见了。”教师巧妙地将这一现象拍摄下来了,在游戏分享时教师投放这些照片,和孩子们交流讨论:“怎么做可以保留马路,不会消失?” 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另外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因而,为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在游戏分享时,我们采用了“积极评价”与“自发交流”的方法。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所玩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使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
杜威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以孩子快乐为本”,注重情感的体验;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都是鼓励幼儿通过活动和操作自主性地去发现、改造、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陶行知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唤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地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处于主动地位,面对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主动学习,他们主动控制着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难题。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在区域活动中真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