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问题及思考
—— 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

2021-12-01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31

关键词:学术性专业学位学位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八个领域,主要培养艺术表演、创作、教育、管理等实践类高层次专业人才。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其中实践性最强的一类专业之一,培养的是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实践型人才,这一定位与设立艺术专业学位的初衷是一致的。艺术专业学位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一类学位教育。明确这一定位,对于整个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核心课程指南》指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实践和理论两大类:实践类课程旨在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理论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包含理论分析和文字阐述能力。教学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知识与技能向应用的创造性转化,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处理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如何体现在具体教学方案设计中?笔者仅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谈几点想法。

一、是否应该在研究生教育中贯彻学术性思维

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或研究性学位相对的。设置专业学位的目标是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培养人才的知识或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论文或研究报告表现的是其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毫无疑问,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问题是“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怎样一种能力,它可能是比单纯的学术研究和技能训练更高级的综合能力,要能“应用”,要能“解决问题”,需要更高的思维水平。回到学术的概念上,什么是学术?学术是一种精神,即追求真理,以真理为归的精神:学术是一种过程,及探究、辨明真理和传播真理的过程;学术是一种成果,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创造的知识成果;学术也是一种人格,即治学者主体的独立人格和献身精神。[2]由此,我们看到,对于学术的理解应该更为宽泛,它应该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学术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而是会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更好的效果或更高的效率。

比如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舞台呈现,且是高度艺术性的舞台呈现,但如果长期的表演训练多是感性经验的无数次反复,则容易导致“表演惯性”和“表演惰性”。所谓“表演惯性”是指由于缺乏思考、长此以往的反复操作训练,导致表演动作的机械性重复,缺乏对作品的深入分析、理解和阐释,也缺乏自我剖析的能力,为了方便省事,这种重复成为常态,也就不再愿意去思考,而是循环往复,形成“表演惰性”。那么“工匠式”的表演能打动谁?谁愿意欣赏“技工型”的演出。因此,对于“非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是否需要学术性思维,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学术性思维正好体现在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当你面对传统作品时,你应该知道这个作品已有多少前人的分析和解读,你是跟随前人还是要有所突破,你如何做出新的诠释;当你面对现当代作品,你应该知道如何处理新的技术难点,如何理解新的风格。这其实需要一种很综合的学术性思维,背后需要有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和积累,而不仅仅是靠感性经验所能达到的。因此,学术性思维也是一种研究精神的体现,它是一定的理性认识介入感性经验的过程。

张巍在《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基于学科视野的思考》[3]一文中立足国际背景,谈到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由于独特的演奏和接受体验,经验式的、直觉式的、模仿式的教育,过分强调演奏时的“感觉”,对于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必然产生约束和限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路径。杨健在《音乐表演为何越来越需要研究——关于教学实践与学科建设的思考》[4]一文中指出,表演风格的变化和当前表演教学的实际需要跨学科方法的引入,还引用了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邓斯比(Jonathan Dunsby)教授的名言“不管喜不喜欢,现在不能再有任何无知的演奏者,如果曾经有的话”。这里所谓的“知”当然不能理解为单纯的“知识”,而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的“思维”和“能力”。笔者还注意到,在今年正在修订并即将出台的“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今年艺术类专业博士正在审核通过中)中,对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表述为“旨在培养应用性的‘高层次研究型专业人员’”,其中“应用性”和“研究型”看似有一些矛盾了,但是如果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性”“研究精神”或者从“思维”“能力”培养这样的事实中,则完全能够理解,即使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也不能丢掉学术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如何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指南》中要求两类课程,一类是理论类,一类是实践类,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具体要求中,还突出了实践类课程学分不少于30学分(开放性实践课程6—10学分),占总学分60%以上,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问题的关键是,理论学习如何运用于实践?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认清两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表演专业的师生那里;二是,理论学习不等于知识灌输,专业学位的理论学习与学术学位的理论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表演艺术家常常不屑于理论,因为要么理论太过高深、云山雾罩,难以理解,要么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大,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怎么弥合这道沟壑?只有从实践出发去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理论并不是要对实践“指手画脚”,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用研究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探索艺术的规律,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观念和想法,为评价表演艺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视野,为更多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思想基础。[5]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弄清理论本身,特别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即认为理论可以提升实践的高度,因此在没有掌握好理论的实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急于运用理论,从而出现“两张皮”现象。比如把现象学、符号学等理论生搬硬套于表演阐释,是很不合时宜的;再比如在分析艺术歌曲的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借用一些文学理论,把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进行对比,完全没有从艺术歌曲本身的创作和表演特征中去思考文学与音乐相互融合的关系,等等。

其次,要认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来自以下几种观念:1.认为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因此表演领域里有一种“唯技术至上”的观点。2.对理论的理解有误区,认为理论是一种书本知识,而不是把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精神的体现。3.职业分工的权威性意识,造成表演家和理论家之间的互不信任,各自圈定了“自给自足”的领域范围,互不干涉。4. 表演家与理论家之间缺乏沟通的方法和契机,并未建立相互交流的良性互动和发展机制。正是这些多重桎梏,从根本上限制了表演艺术向更开放的路径发展,从而难以开启“研究”模式,因此难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运用。笔者认为,在音乐表演专业中,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以“研究”精神替代“理论”概念,尝试建立可以与传统认识中的各种所谓“理论”相融通的音乐表演研究思维。[6]音乐表演研究专门考察与音乐表演相关的艺术规律,从性质上看,它比其他音乐学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结合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方法论上的突破,跨学科视域成为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长点。所以研究思维应从跨学科意识开始,跨学科意识包含“内部的跨”和“外部的跨”两个层面。[7]“内部的跨”是发生在学科门类本身的专业之间,比如打破传统课程中和声、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表演实践分离的弊端,实现它们之间针对性的训练;“外部的跨”是发生在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通,比如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分析,等等。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如何体现能力训练

无论是学术研究思维的培养,还是理论向实践的转换,都需要落实到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的设置要突破“课”的概念,教学方法可采取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再从课外向课内渗透的方法。首先,传统的“课”的概念或以“课”的模式所教授的知识体系大多是系统性的、理论性的,虽然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这种“课”常常冠以“提高理论素养”的名义,这一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可能导致不能学以致用,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需要专门系统地研究理论,而是要在懂得基本的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转换为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即使是理论类课程,也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特别是对于他们的表演实践直接相关的作品的分析。比如在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模块中,传统的作品分析课,是以历史上经典的各类体裁或形式的作品结构分析为主来讲解的,这些作品很多并不是现在的学生正在表演实践的曲目,现在有很多新创作的作品,在结构与分析方法上均与传统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课程,在改革授课内容的同时,还要更新分析方法,所谓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需要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纳入更多的学生实际演出的曲目分析案例,才能让这类理论课具有实际意义,能够给学生以学以致用的实际指导。另外,针对不同的表演专业,曲目的差别非常大,比如钢琴表演专业与民乐表演专业的作品,在创作结构、风格、表现方面都非常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还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教学案例的分类,甚至授课方式上采取分专业授课来进行,当然这会增大教学成本。

其次,研究生的课程和教学应多以研讨为主,对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研讨”能启发和开拓他们的思路,进一步帮助他们理清各种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思辨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强他们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际经验,英美研究生课程有大量的seminar,即研讨课。而在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虽然有大量的实践课,但研讨课还非常缺乏,据笔者了解,音乐领域核心课程中课程的研讨性也明显不够,需要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做出调整,增加研讨的分量。而作为典型的研讨课,一般应由文献阅读、观点陈述、问题分析、相互评论、方法指导等内容构成。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些重要的专业问题上积累一定的有价值的已有成果,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学习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述,也能够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形成批判性的、辩证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在与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开阔眼界,实现跨专业的学习和提高。此外,所谓从课外向课内的渗透,应该在研讨环节中,加入自身实践经验的分享和总结。比如当讲到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原则时,师生均可以贡献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创作与表演实例,提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其中的问题,共同讨论处理的技巧与方法。

四、如何理解学位论文写作与专业能力展示的关系

论文写作绝不单纯是有关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思维能力的反映,是研究精神的体现,是包含一个学术性研究从选题、查找资料,到构思、分析、论述的完整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规定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研究伦理、研究质量和写作质量。可见,其“研究”特质的体现仍然是明确的,只有研究质量高,写作质量才能得以保证。而研究质量来自所有我们前面谈到过的体现在课程、教学等培养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学术训练。所以,学位论文写作与专业能力展示的关系,还是脱离不了专业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起来的学术性思维。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学位论文写作要求与专业能力展示“密切相关”,比学术学位有更多的写作类型,比如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也提出了论文写作实际中的新问题。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写作是以一般论文写作为基础,但又有自身专业特色的,以“表演”为导向的写作,所有材料、例证、分析、阐述,都应该以“表演”为目标,只要朝向这样一个方向,围绕这样一个核心,就能体现音乐表演专业论文的特点。[8]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写作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深层原因来自前面曾经谈到过的在表演专业师生那里长期存在着的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它从思想意识和观念方法上限制了这一群体去完成一篇合格的表演论文。而解决的办法又只能从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和综合性的学术训练入手去一点一滴地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

这里谈及学位论文写作与专业能力展示的关系,重点在于具体操作方法层面,写作中如何理解和阐述表演专业的实践成果,使之成为有一定规格的、有新颖见解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位论文,而不是写成感想式的、排练日记式的、没有任何学术意识和创新想法的“流水账”。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成果都是以音乐会表演曲目的形式呈现的,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点,研究者必然要对所表演的曲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要从这些作品中发掘自己最感兴趣,体会最深,最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特色和亮点的分析。对于传统作品,要善于抓住技法和风格的变化,发掘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审美阐释的意义;对于现当代作品,要注意与传统的联系,突出新颖独创的表现手法,思考创作和表演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审美评价。并且还要注意用自己的见解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毕业论文成为有一定传播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分析。按《核心课程指南》要求,还鼓励“自创作品(包括改编和移植等)”,这则需要研究者具有更全面的创作与表演的综合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特殊性,特别是对于表演类专业的研究生,要想最终在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写作中都能交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应该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术性思维,研究性思维,并积极与自身实践相联系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理论学习中,重视概念理解的准确,注意文献成果的积累,并从中培养自己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评论的方法。同时,视野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应该主动在各种艺术节演出实践、讲座、会议等活动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其中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应该特别强调,不要仅局限于自身狭小的专业领域内思考问题,应该广泛借鉴邻近专业和学科的思路和方法。换一个角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积极制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这一切,在领导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只有训练充分了,我们的研究生才能成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学术性专业学位学位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