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博物馆陈列中展品与展陈方式的关系
——以“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为例

2021-12-01张毓雯

艺术品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青森县汗衫陈列

张毓雯

一、展览背景与概况

2019 年10 月至12 月,“千补百衲.被褐出尘——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展出,展览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服饰博物馆承办,东京AMUSE MUSEUM 共同协助策划。此次展览主旨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国际奥委会以“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为核心概念的“新规范”,实施奥组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千补百衲.被褐出尘”BORO 主题展,一则赓续传统,彰显文化之可持续性;二则勇于创新,展现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之自信与热爱。

AMUSE MUSEUM 成立于2009 年,是东京专门关注布文化与浮世绘的专业美术馆,主要展示民俗学者田中忠三郎的个人收藏品,包含以青森县为中心收藏的江户时代至昭和初期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数量超3 万件以上,其中仅是被指定为本国重要文化财产的文物就有786 件之多,几乎都是从当地长老或是居民手上直接获得。

AMUSE MUSEUM“BORO”展品是以青森县为中心的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民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过的衣服与布料,几乎全部为已故日本民俗学家田中忠三郎所收集、保存,其中包括长着、汗衫、耕作裤、夜着、被炉毯、足袋、兜帽等,以丰富而生动的形式为参观者全方位、多层次地勾勒出BORO 经年累月的韵味以及与消费文化相对立的惜布文化。展览筹备历时近一年,占地面积近1000 平方米,展出实物百余件。

二、展品与展览形式

在日本,被穿得破旧褴褛、不断拼补的和服布料,被称作“BORO”,意为“衣衫褴褛”。它的诞生与当时物资匮乏的时代背景相关,是江户至昭和时代日本东北部“雪国”青森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织物,一般由几十甚至上百块不同的蓝染棉麻布用粗犷的针线拼缝而成。

为了让贵重的棉麻布保持更长的使用寿命,普遍会通过反复缝补加以利用;为了防寒保暖,把几片粗布头叠在一起缝在衣服上,再用刺子绣加固;实在破旧的和服,把它撕成布条织成裂织布。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练就了手艺,也培养出了对美的意识。

展品的使用背景及其自身材质与结构特点,对展陈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在充分了解研究展品基础上,设计适应其特点的展陈方式,达到充分诠释及拓展陈列展览内容的目的。

(一)展陈材质的选择

此次AMUSE MUSEUM“BORO”馆藏主要涵盖日本江户至昭和时代,京都府、青森县、秋田县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展品中部分为被单、被炉毯、被子等纺织品类寝具。这类寝具在家织麻布缝制的夹层中还会填充稻草,磨破的部分用旧麻布缝补。为达到片状纺织品悬挂展陈效果,根据纺织品的质感与色彩选取与其相搭配的面料在背面钉缝筒状结构配件,用以将悬挂用木棒与展品之间进行固定。由于展品材质天然质朴的特点,选取与其更为契合的木质悬挂物,以吊挂的形式实现了展品悬垂展示的需求。

(二)“奔跑”的裤子

展览中有一类展品为日本传统裤子,是与特定上衣一起搭配穿着的麻制工作服,特殊的剪裁结构使行动更为方便。为了经久耐穿,裤子上的针脚缝得很密,所以原本粗硬的麻布,即使被穿着到十分柔软,也没有一处开线。当时人们自己种大麻纺线织布,妇女将手织手染的麻布拿到镇上的裁缝店做成裤子,给下地劳作的丈夫穿,破了补、再破再补,周而复始。由于裤子的特殊结构以及AMUSE MUSEUM 策划预设展品以看似动态的效果展出,在考虑展陈环境与条件的前提下,选取了铝丝与塑料泡沫材质相结合的方式,铝丝起到可以任意造型的作用,又将其串在柱状的塑料泡沫中,塑料泡沫可以保护展品免受钩挂,同时起到支撑展品的作用。在腰部选用无酸纸按照空间需求进行支撑,支撑后外覆黑色棉布。悬挂时,使用与展品色泽质地相匹配的蓝染竹制夹子与透明尼龙线予以辅助。

(三)具有特殊展陈需求的上衣

展品上衣中汗衫类为具有肩斜结构的针织面料。在旧时山村,人们利用旧衣服制作汗衫以抵御寒冷,把各种旧布叠加、拼接缝制成汗衫,既合身又温暖。汗衫属于贴身穿的内衣,寒冷的冬天穿在耕作服的里面,下地耕作时为了不让虫子进入袖口,在袖口处缝了有扣子,上了年纪的人会在麻布或者棉布和服里面穿着。为了让观众能看到叠加多层缝补的棉布,部分汗衫为内里反过来进行展示。由于肩部结构具有倾斜角度,在展陈时,利用与裤类相同的辅助材料(铝丝与塑料泡沫,外包灰色针织布)根据每件展品不同的尺寸与角度单独制作支架,以达到符合展品结构的展陈效果。

展品上衣中家居服类多为冬天在室内穿着的防寒服。有些家居服是专为客人备用,所以表面布料的安排尽量色彩鲜艳而完整,但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条件下,还是不得以把用旧的碎棉布头拼接起来缝制在衣服里,其间还填充了许多碎麻布用以保暖。为了使观众能够了解到客用家居服里层拼布的样貌,在展陈时将衣襟一角打开,露出补丁部分,进行固定,里外结构一目了然。

(四)多维度展陈方式相结合

展览同时特邀日本知名摄影师都築響一先生的“BORO”主题系列摄影作品参展。作品拍摄外景为青森县五所川原市,内景为青森市内唯一一个摄影棚。摄影师的创作初衷意在孕育了“BORO”土地上拍摄身着“BORO”的当地人,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当地冬天的寒冷,让中国观众从作品中感受世界屈指可数的雪国城市——青森。作品展陈穿插于展品之中,或独立成幅、或附于对应展品之后,从艺术家的视角还原并阐释了BORO 的本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美与震撼人心力量的艺术盛宴。

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展品服饰结构,在展览开展前民族服饰博物馆研究者对展品进行了实物测量、服饰结构研究,对部分代表性展品进行实验复制,成果与展品一并展出,从而更好地阐释了服饰结构中“惜物”与“节省”的智慧。

三、展品与展陈方式的关系

通过以上“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展陈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博物馆展览中展品与展陈方式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对于最终传达展览理念的效果尤为重要。

展品为博物馆展览的基石,陈列展览内容决定了展陈形式,有效传达展览理念的前提为充分理解陈列展览内容。AMUSE MUSEUM“BORO”系列馆藏聚集了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精髓,在其地域环境与文化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魅力与审美意识。服饰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用零碎布头进行拼接修补,每个时期的面料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拼补方式,对当时当地服饰的材质、纹样及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一手资料。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展览内容,才能在展览时准确传达其历史文化,同时深入研究展品所蕴含的传统结构与工艺,也是展览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展品为核心开拓多元化展览方式。在研究展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配合展品特性而采取的多元化的展陈形式,如:与摄影作品的结合、与基于展品研究进行实验复制品的结合、“舞动”起来的裤子,展品典型部位的特殊展陈等,以丰富的展陈形式表达展品所蕴含的“有限资源再利用”“刺子绣的技巧”“爱情”“经年之美”等这些极具当代主题的艺术概念,以多元化的展览方式推进展品更清晰地传达展览理念;以契合展品的陈列手段,烘托展览氛围的营造形式,让那些体现在缝缝补补的农耕服上的节俭精神和审美意识以及自然灾害面前不认输的强大精神为更多更广的人所知。

博物馆陈列展品与展陈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紧扣展览主题,有效结合展览内容与形式。通过优秀的展陈形式设计将展品的局部、细节放大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从而烘托出展览主题;通过细节形式设计元素,用以点带面的手法生动而立体地勾勒出无限遐想的展览空间,使每一位观众感受到一件衣物从制作到使用、到最后物尽其用的充实感以及人们直面困难不服输的强大力量,同时这种将旧布经过反复利用的惜布精神,正是普通百姓敬物尚俭的生活智慧;通过有限的展览空间,形成无限的展览思维空间,将陈列展品融入展陈形式的氛围中。把握和理解展览内容是设计展陈方式的前提,优秀的展陈形式设计能够充分诠释及拓展陈列展览的内容。加强博物馆陈列展品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和谐统一性,展现展览过程中文物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力求达到对展览效果保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青森县汗衫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画汗衫
暖炉列车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山里娃
体血衫图案欣赏
在稻田上绘出图案
“雪墙走廊”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