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论

2021-12-0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能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美育孔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张玉能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规律、积极创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要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关键的确应该是“把握规律、积极创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而进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论问题应该是关键中的关键。方法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正确而有效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源于对道德规律的把握。运用审美教育(美育)来进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恰恰就可以说找到了一种事半功倍、深入心灵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美育就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情感感染的教育,非强制性的教育,它可以让人们主动进行道德修炼,在形象化道德教化的愉悦感受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人文化成,自由自觉地修身养性,成为有道德的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特别讲究伦理道德的伦理型文化,儒道佛相融互补的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政治和道德)思想所主张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就是一种“美善相乐”、“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教育方法,值得我们今天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一、美育的方法论特点

美育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情感感染的教育,非强制性的教育。它可以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形象直观、耳濡目染,情感感染、愉悦接受,自由自觉、主动受教的方法。

美育的形象直观方法首先就是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进行教育。这种方法运用在公民道德建设上,就是树立各种各样、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道德英雄模范人物,以他们的可见、可闻、可感、可亲、可触、可学的言语行动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让每一个公民在实际的感受中具体了解到什么是道德言行的规范,有具体可感的榜样可以学习效仿,从而激发起见贤思齐的欲望,自觉地学习道德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论行为。中华民族历来就重视以道德模范英雄来培养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忧国忧民的屈原、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卖身葬父的董永、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程门立雪的杨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历史人物形象,给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伦理灌注了灵魂和精神,万古传颂,万民效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王杰、王进喜、时传祥等等,每一个人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崭新的道德品质和高尚风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另外28人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他们数十年初心不改,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给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新时代榜样。其次,美育的形象直观法在道德教化中就是运用一些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来进行。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丰富多彩。比如,衔石填海的精卫、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愚公、敢于逐日的夸父等等神话形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武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忠义双全的关羽、铁面无私的包公、不畏艰险西天取经的唐僧、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追求自由爱情的贾宝玉等等小说形象,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百岁挂帅老当益壮的佘太君、感天动地六月飞雪的窦娥、向往生死爱情的杜丽娘等等戏曲形象。还有一些自然物象通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比德”想象就成为了道德象征。比如,孔子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来象征君子的坚定不移的品德,荀子以玉的温润品质来象征人类的温良宽厚德行,中国画家以“梅竹菊兰”的耐寒、分节、傲霜、质朴等自然性状来象征道德高尚的“四君子”。这些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像旗帜指引人们奋进,像火种点燃起人们的激情,像灯塔给人们指明方向。再次,美育的形象直观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还可以是倡导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实质上就是以自己的道德行为给受教育者树立榜样、样板、范例,这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模范法。

美育的情感感染的教育方法,就公民道德建设而言,主要就是运用道德模范的形象表现、教育者的身教、具体的象征等等来感动受教育者,让这些形象、身教、象征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从而升华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修养。美育的方法正是基于形象直观的教育方法,就可以使受教育者不仅在知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层面上得到道德的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能够通过感性、具体、独特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使得受教育者感动,受到感染,在情感层面上得到触动、震憾、感同身受,从而能够达到内心深处,受到鲜明生动、沁入心脾、刻骨铭心的道德教育,影响到一个人的一辈子。学习研究了屈原的生平历史和诗歌创作以后,屈原的爱国爱民的高贵品德深深地打动了诗人、文艺理论家、教授闻一多先生,使得他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内战、争自由、求民主的爱国运动中,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宁可倒下,也不屈服。孔子早就懂得这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1]在情感感染中,在愉悦之中来接受道德教育是能够达到最大的效果的,而且是渗透到心灵之中的,也是影响深远的,甚至可以让人受益终身。中国历代许多志士仁人就是被“舜帝孝感动天”“子路百里负米”“屈原怀沙投江”“廉颇蔺相如将相和”“苏武守节牧羊”“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包公大义灭亲”“海瑞罢官”“郑成功抗清复明”等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美德历史故事所熏染感动而逐渐养成了忠孝节义、清廉正直、仁爱诚信、大公无私等等优秀道德品质。新时期许许多多道德模范的“感动中国”的事迹,造就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道德新风貌。恰如《感动中国》主题曲《感动》歌词所唱的:“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美育的非强制性教育方法,就公民道德建设而言,主要就是运用形象、身教、象征等等来提升受教育者的自觉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道德模范、接受教育者的身教、效法具体象征,从而让他们耳濡目染,见贤思齐,心悦诚服地构成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因为美育的形象直观和情感感染的方法,使得美育不再是那种耳提面命、被动受教、强制接受的教育,而成为了非强制的、自觉自愿的、主动接纳的、愉悦快乐的自由的教育。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养成美德,最有效的方式,并不是概念的灌输和言语的强制,而应该是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自愿,让他们饶有兴趣、觉得快乐、主动接受、印象深刻,才能够真正达到智育和德育的目的。而美育的方法恰恰是“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从而最能启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觉悟和兴趣,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在自觉自愿、快快乐乐、不知不觉之中,被美德形象所感动、熏染,从而油然升起见贤思齐的欲望和兴趣,能够趋之若鹜地效仿美德形象所显现的优秀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行为。

二、中国传统的美育方法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来看,就主要是一种美育方法。它具体表现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实质上,儒道佛相融互补的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所主张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就是一种“美善相乐”“真善美相统一”的美育方法,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的“法先王”“礼乐教化”,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荀子的“化性起伪”也就是一种美育方法。

孔子的“法先王”就是以尧、舜、禹、周文王等几位品德高尚的执政者作为效法的楷模,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愿望。孔子高度评价尧:“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他称赞:“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孔子尤其佩服禹的美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关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孔子认为禹是“克己复礼为仁”的榜样,因为禹的饮食简单却以孝敬祖宗为大,他平时穿朴素的衣服而祭祀时却穿得很隆重,他住在低矮的宫殿中而大力兴修水利。他赞赏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因为周文王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侍奉殷朝之德,所以周文王拥有了最高的道德。孔子一辈子以尧、舜、禹、周文王为榜样修德敬业,毕生宣传、推广他“德治”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式。树立榜样就是一种美育的典型示范法。所谓“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就是把孔子当作道德模范,就像古代天子颁布诏令时召集听众的木舌铜铃那样影响群众。孔子力图让人们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以匡正“天下无道”的社会状况。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实质上,孔子在此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立竿见影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十分重视官员“身正”的“身教”道德示范作用,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就是所谓上行下效、正人先正己。孔子教给鲁国大夫季康子一个“德治”方案,即主政者以德行去感染百姓、教化百姓,而不是用严刑峻法去控制老百姓。为了实现“德治”教化功能,尤其需要官员自身的榜样示范,“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其中深层原因在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就是说,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吹倒草一样,可以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品德,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了儒家创始人的这种形象直观的美育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树立了黄继光、刘胡兰、罗盛教、董存瑞等诸多英雄榜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又树立了焦裕禄、王进喜、雷锋、时传祥等建设模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树立了张海迪、牛玉儒、任长霞等一大批优秀典型。正是这些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修身立德。孔子特别强调“礼乐教化”“六艺教化”的美育方法,也就是用诗、书、礼、乐、御、射等“六(种)艺(术)”来进行道德教育。孔子非常注重“诗”“乐”等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从《诗》中学到的,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具有调节人伦的道德功能。孔子同样非常关注《乐》的伦理(政治和道德)价值。他比较了《韶》和《武》两种乐舞形式:“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以美储善,促进人们向上向善。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品行和境界:最宏大最刚强。人们应该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它应该与仁义道德相配合辅助,它应该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告子不懂得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所以,孟子的道德修养法是要清心寡欲,尚志养气,立大志,舍生取义,重自觉,讲内省,凭良心,强调合规律和合目的,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美育方法是一脉相通的。荀子则主张“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他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都是恶的,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起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主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加强道德修养,积累小善,强化从善的观念和意志,才能形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为习惯。这也就是一种“法先王”、修身养性和怡情养性的美育方法。

道家的道德修养方法,老子的“虚静”、庄子的“心斋”“坐忘”等方法,实际上都是涤除玄览的美育方法。道家“修道”之法,讲究“虚静”,具体操作有“心斋”“坐忘”二法。它们都是要求人心不动不染,忘却功利,虚空寂静,离形去知,内外双忘,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同天”“齐物”境界。这就是要首先使人效法自然,进入审美自由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最高道德标准就要“致虚极,守静笃”。

虚静的实质是要人凝敛内在生命力,拓展精神空间,净化心灵,排除心理蔽障,以虚静的心境去直观和把握事物本质。处在虚静状态中,物我两忘,无欲则刚,既可以涤除主观成见,也可以摆脱环境干扰,才可能通过“静观”“玄览”去认识一切,才能身“正”心“明”。因此“虚静”的心理状态,是达到最高道德境界的心理基础,也是道德的具体表现。而庄子的“心斋”“坐忘”就是保持“虚静”的修炼方法,也就是进入审美自由境界的功夫。道家的“法自然”,就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就是主张“不言之教”。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也就是“自然之道”的自由流露,真意在于:不进行约束性教育和强制性教育,而应该顺应自然人心。这是要求尊重教育对象,顺其本性,顺其自然,把教育对象置于自然状态,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道家的德育方法就是以自然为最高道德榜样,引导人们进入自由境界的美育方法。

佛家的道德修养方法,特别是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禅定”“顿悟”方法,说到底也是一种美育方法。佛家的修身方法可以概括为:定慧双修、止观双运。前者是指通过修炼进入静定状态,再通过静定有所觉悟,发生智慧。后者是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和用如实的智慧观析真实。佛教要求修行者必先发心,然后摄心,折服已有之烦恼心,以证无上菩提心。禅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所以,“禅定”是要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入静”,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也就是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这与道家的“虚静”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六祖的《坛经》阐述了“顿悟”。一则,“一刹那间妄念俱灭”,顿悟就是灭妄念、悟真如的突变或飞跃。二则,“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顿悟就是悟自己的佛性,自性觉悟。三则,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顿悟就是要排除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烦恼。四则,“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也就是通过顿悟成“佛”。由此可见,“禅定”“顿悟”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佛”为楷模的,排除欲望烦恼,净化心灵,觉悟自性,修成正果的美育方法。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的形象直观、深入心灵、自由自觉的美育方式,把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美育孔子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立标·定向·示法:习近平公民道德观的三重维度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教师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