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021-12-01江苏省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徐雪玲
江苏省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徐雪玲
从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来看,关于小数、分数等类型的题目是计算的主要题型,多名学生在算题时会出现各种错误,如漏算条件、模糊不清等,这些小错误会引发大错误,即结果不正确、挫伤自信心等,因此,必须想尽办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一方面要从教学方式下手,另一方面要从形式上下手,能够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创造练习机会,这就能够达成培养计算能力的目标。
一、寻根问源,找寻原因
1.未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从过往的教学经验得知,班内许多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较差的原因,多半在于未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部分学生总是粗心大意,在计算时忽略关键条件,导致计算结果出错;部分学生写出的数字较为潦草,并且草稿本上的内容较为散乱,难以二次回顾检查,导致缺少验算过程;部分学生在计算前不会进行预算,直接在作业本上写出计算过程及答案。
2.数学练习不够
想要提升数学计算能力,仅依靠“听”不能有效地达到目标,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组织的训练不够,部分学生的执行力不足,容易在课后忽略或不专心完成练习,这就导致练习效果较差,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
3.数感较差
所谓数感,是指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当看到某些数学题目的时候,数感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联想到关键的计算方法,模拟出计算过程。反之,数感较差的学生会被问题所困扰,迟迟找不到解题方向。而从当前小学生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数感较差,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训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某些数学定律、知识的理解不深,导致在应用时敏感度不够。
二、顺藤摸瓜,提升自我
1.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是陪伴高年级小学生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计算习惯,会在无形中形成诸多影响计算的阻碍,会对培养计算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方方面面采取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措施,促使小学生能够逐步地提升计算能力。例如,在审题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边读边划,将题目中有用的关键条件圈起来。如题目“假如一只熊猫的重量有185.6 千克,每只熊猫幼崽的重量在246.6 克左右,如果熊猫盼盼生下5 只幼崽,请问所有熊猫共重多少千克?”从题目来看,“185.6 千克”“每只幼崽重量在246.6 克左右”等是有用信息,需要用红笔将数字圈起来,接着列出相应的等式,即“185.6+0.2466×5”,最终得出总重量约为186.833 千克。除此之外,在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计算题的时候,可以在作业本上“画圈”,并且用①②等序号进行标注,不仅较为醒目,而且能尽可能地保证不遗漏条件,从而保证计算正确率;在书写方面,严格要求书写内容的整洁度,要求工整地写出每个数字,既不能超越本子上的格线,又不能潦草地任意涂画,并且每周会评比“最优作业”,字体、页面工整程度等都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在预算、验算方面,会要求在正式的计算结果旁写出预算的过程,如在题目“132.8÷4”中,需要在答案“33.2”的旁边写出该题的竖式计算过程,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如果依然频出错误,还需要培养验算的习惯,要求在做完题目后在草稿本上进行验算,如题目“6.5×(85.6÷1.6)”,经过计算得出结果为347.75,可以列出验算算式“347.75÷6.5”或“347.75÷53.5”,如果依然能够得到53.5 或6.5,这就说明计算无误。
2.增加更多的数学练习机会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留出10 到15 分钟的练习时间,就可以完成数学练习的任务,促使全体学生牢记计算要领。其实不然,虽然能够进行练习,但是长期下来,许多学生已经熟悉该种模式,会找寻“偷懒”的契机,如抄写周边同学的计算答案,导致课堂练习失去原本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增加更多的数学练习机会,从而为提升计算能力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完关于小数乘法的内容后,可以组织比赛活动,每名学生都有竞争抢答的机会,同时设置一些小奖励,用于刺激所有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教师会准备若干计算题通过PPT 显示出来,每次出现一道计算题,要求台下的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答案,同时举手示意,被点到的学生说出答案,若正确则会给自己增加1 分,反之会减少1 分,在活动的最后会核算参与活动的学生的分数,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同学会获得准备的小奖品,如棒棒糖等。在课堂中,可以展开“小讲师”的活动,鼓励所有学生敢于到讲台上讲解题目,如在讲解关于小数乘法的题目时,有些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未能正确地理解乘法算理和取值方法,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此时教师需要指定某位学生,令其作为“小讲师”说出自己的见解,分析错误根源,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同时正式讲解计算的错误。在教完关于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后,会在课堂剩余的时间内组织速算活动,列出一些混合类型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算出答案,若所有同学都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直接宣布答案,同时会延迟下课时间1 分钟,这会激起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及时地巩固课堂中所学的计算方法。
3.培养更深层的数感
数感是培养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更深层的数感能够促使小学生准确地抓住解题的关键信息,如使用的计算方法、算理等。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实践,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数感,促使小学生能够提升数学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生活化教学法,利用数学题目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指引下能够对问题形成直接的感知。如题目“快快工程队承接一项施工任务,要在12 天内完成修建长江大道的工程,总长度为3.6 千米,计划每天修建0.3 千米,但是实际每天多修了0.1 千米,请问最快几天完成?”该道题目涉及生活中的工程问题,教师可以使用线段图表示法,要求所有学生照图思考,列出相应的算式,即“3.6÷(0.3+0.1)”。又如,在教学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若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物体,如下图所示,包括长长的货厢、方正的魔方等,要求学生思索这些物体的具体特征和差异,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再如,在教学关于多边形面积的内容时,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在组内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求解决面积问题的窍门,同时自行推算解题过程,这样既能够增强数感,又能够培养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科中,数学计算能力是最基础的学科素养,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总有学生在该方面存在缺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担起指导的责任,找寻学生出现缺陷的原因,并且采取措施逐步地进行引导,促使每位学生都能慢慢地提升计算能力,形成优良的计算习惯,这会对数学学习有帮助,减少学习障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