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英语中“非连续性阅读”优势的方法
2021-12-01万玲
万 玲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021)
“非连续性阅读”出现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个场景,比如在说明书、图表、菜单、地图、指示牌、规则中等均有体现。它们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主旨,或以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文本进行集合展示。这一理念的提出,最早出现于语文教学中,凭借其优越性与实用性,它被逐渐运用于各个学科。对于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英语学科而言,“非连续性阅读”理念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这也与现行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板块分布、内容设置不谋而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非连续性阅读”可能存在于教师的板书里、看图说话的题目里、任务型阅读的表格里、绘本素材的图文里、听音辨词的选项里……这些元素都存在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碎片化、非连续性、鲜明感,却有着共同的意义所指。学生在进行以上英语素材的阅读时,将有效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与发散性,进而完成提取关键信息、整合重要知识与反思创建理论等一系列信息处理闭环的能力。学生不仅能通过“非连续性阅读”实现阅读能力与效率的提升,培养不同方面的思维品质,还能通过不同真实场景的语言情境训练,促进文化意识的养成。笔者站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之下,从打开“非连续性阅读”思路、打造信息处理与整合链、调动原有认知迁移同化三个方面,浅析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非连续性阅读”的优势,以真正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结合生活,打开“非连续性阅读”思路
前文笔者已经举例了“非连续性阅读”与生活是如何息息相关的,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优势强化,通过与生活化素材的融合,打开学生关于“非连续性阅读”的思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者在建构知识体系时,首先要调动原有经验,再通过相似场景的操练,对新知识进行实践探究与内化。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具象化了这一理论。“非连续性阅读”材料既直指生活场景,又激励学习者通过多元场景调取已有知识、经验,进而顺利进入新的阅读方式。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非连续性素材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该类型素材的运用,打开“非连续性阅读”思路,懂得英语的语用功能。学生训练信息抓取、资源整合与语言输出的能力,更能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将这一实用的阅读思路运用于学习甚至生活的其他方面。
例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Seeing the doctor”这一话题,本身就十分贴近生活,本课第四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谈论疾病,给他人合理的建议,并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为了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营造了体检的情境,加以角色扮演,并结合教材,融合了“世界卫生日”宣传册这一“非连续性阅读”素材,让学生将阅读与运用充分结合。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上交体检单号,由“护士”向学生提供“世界卫生日”的宣传册,处理“Checkout time”中的“Think and write”并对整个单元进行总结。
Task:Complete the bookletaboutWorld Health Day.
A.Think and write:fill in theblanks.
B.Read and summarize some tips for students.
C.Tips for a healthy life:ask students to give some tipson keeping healthy.
在上述教学情境中,教师将教学重点与生活化元素进行了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完成本单元的练习。这不仅打开了学生对“非连续性阅读”素材的阅读思路,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进而提升阅读热情与信心。
二、抽丝剥茧,打造信息处理与整合链
对于小学生而言,凭借自己的认知水平,直达阅读素材的关键位置、掌握中心思想,并非易事。鉴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目前更侧重于形象思维的运用,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非连续性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处理、整合与逻辑推理能力,以便在复杂的阅读情境之下实现抽丝剥茧、瞄准中心。由前文可知,“非连续性阅读”素材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学生在开启视觉、听觉系统进行信息接纳之后,需要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此时便要做好“授渔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之门,给阅读素材“做减法”,筛选出关键信息,为理解思路“做加法”,整合出中心思想。
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Cinderella”的“Story time”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王子寻找Cinderella的精彩情节,教师将教材中的图片拎出来展现在PPT上,并结合填空及重点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此处图文结合、多信息罗列的形式,正是“非连续性阅读”素材的特点,学生可以由此“顺藤摸瓜”,把握重点故事情节及语言知识点。
Let’s learn(after the party).
The prince wants to find Cinderella.So he salls on the girls from allover the country to try on the shoe.
Picture1:Many girls try on the shoe.(此处对“try on”词组及其用法的教学水到渠成)
Picture2:Itdoesnot ____.(重点教学“fit”单词,并结合此处语境进行深入讲解)
Picture3:Finally,Cinderella tries iton.It_____.(对“fit”用法进行延伸与巩固)
三、发散思维,调动原有认知迁移同化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者,应该是具备积极性与求知欲的,并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努力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自己原有的认知世界延伸出更多思路,即充分发散思维。“非连续性阅读”理念则顺应了建构主义。学生将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非连续性阅读”素材,同样也可以用“非连续性阅读”思路去迁移同化、拓展延伸。
“Keep our city clean”是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有关城市的话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本单元的话题关于城市的环境卫生,这一话题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以“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引发班级头脑风暴,学生由课内所学“Whatmakes our city dirty?”触发逆向思维,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S1:To keep the city clean,we can take the bus and themetro orwalk to school.
S2:We canmove some factoriesaway from the city.
S3:We can put the rubbish in the bin.
S4:We can plantmany trees.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以“非连续性阅读”为载体,从教学生“学什么”到让学生懂得“怎么学”,从具体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方法习得,从阅读能力提高上升到核心素养养成。“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了学习时的语言情境创设与新旧经验碰撞。“非连续性阅读”这一理念看似新颖,却实实在在地活跃于生活中。学生通过学习自主掌握了阅读方法与学习策略,当他们今后遇到其他运用场景时,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是教师的教学初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应继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