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真实学力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措施
2021-12-01李妹红
李妹红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真实学力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基于知识特性与认知特点,借助现实的知识情境和多样化活动,从而获得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能力与效果。在基础教育阶段,真实学力的目标达成,需要学习动力、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四个学力维度的支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为“真实”而教,让初中生为“真实”而学,使其扎实地掌握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学习力,让学生能动地、主动地体验学习,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多元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将感情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开展指向真实学力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课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指向真实学力的情境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相较于美术、体育等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通常会显得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活泼好动的初中生喜欢探索,喜欢充满积极性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结合课程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将消极的学习状态转换为积极的学习状态。
以“网络改变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进行情境导入时做了以下设计:①让学生通过视频认识马云;②引导学生讨论马云身上的良好品质;③启发学生思考马云给时代带来了哪些变化。此处设计,意在通过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激发他们的评价意识和对社会的观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专注的学习品质。
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探究式教学情境:①请同学们仔细听颁奖词,猜一猜他是谁;②播放颁奖视频,让学生了解黄旭华的主要事迹;③让学生观看黄旭华的演讲视频——《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观看结束后,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此处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黄旭华事迹的介绍,引发处于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讨,让学生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引发他们对“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政性、典型性、深刻性和新颖性。在此次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由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六大成分组成。教师通过设置思辨性教学情境,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网络是把双刃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情境:①在疫情影响下的超长寒假中,你是怎样进行自主学习的,这种学习给你带来了哪些新体验?②在家里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扰和困难?③课堂辩论“网络学习利大于弊VS网络学习弊大于利”。由于现代社会各种网络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等的发展,学生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获得丰富而驳杂的信息,这其中,有些平台的博主为了获得更高的浏览量、更多的流量,会故意将一些事实扭曲、放大,散发负面消息。这很容易对认知结构尚不完善的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笔者教学情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身边出发去发现、辨别,让学生通过课堂辩论明辨是非,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引发学生对怎样合理利用网络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网络的全面认识。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根据个人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用开放的理念认识世界、鉴别世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会选择、规划、调节。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层面上,要设置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顺向与逆向、常规与创新等多种思维方式。
在“共筑生命家园”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呢?要回答这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要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进行探究分析,并结合当下的热点“垃圾分类”进行思考,参考其他国家的优秀做法。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培养自觉认知、自主选择、合理规划的能力。
二、关于情境教学的反思
(一)教师要关注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真实学力的真实性学习,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方式,评价方式也更加人性化。真实学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开阔视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师要更好地适应真实学力
真实学力的真实性学习,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的全面发展。这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深度、灵活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适应学生真实性学习的需要。
总之,无论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还是适合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要充分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真实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真实学力,使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