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1-12-01金一琦
金一琦
(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及教学价值
当前,在新观念和新思潮的推动下,宏大阐释和宏大把握备受推崇。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开始效仿学者研究一些宏大的课题,从文学心理接受等角度去研究文本,使得文学作品教学课变成文学理论课。中学语文课堂上,鲜活的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晦涩、大而无当的学术言论。更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则机械地从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这样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文本表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文本细读立足于文本,鼓励读者通过充分的阅读,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写作手法和主旨进行真切的感知和深入的阐释,从而挖掘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教师带领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阅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深层的丰富性和文本内涵的多维性,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二、教师的文本细读
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境界,以及对学生阅读引导的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学生文本阅读的方向、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之前,教师必须先掌握文本细读。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余映潮老师曾说:“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奠基。对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
其次,教师要对课堂进行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课堂的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在教学前要预想学生阅读文本的状态,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本的关注点等。课堂的预设,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起点,在课前对教学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清晰的安排。
最后,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课堂呈现,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使师生借助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三、文本细读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结构
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时,笔者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让你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你会从哪里进行划分?”学生说:“从第五段开始划分。”笔者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突然’这个词,有一种前后转折的感觉。前五段描写了托尔斯泰的整体肖像,后四段则侧重刻画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眼睛。我感觉前面对他平庸外貌的描绘,其实是为后面突出他非同一般的眼睛和精神世界做准备。”笔者进一步问道:“那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总结道:“欲扬先抑。第四段中的‘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已经不是外貌描写了,它更捉住的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而前五段多次出现的‘天才(的)灵魂’,也预示着前文的外貌描写是为后文做铺垫,突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通过对结构的把握,课堂很顺利地过渡到对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探讨。
(二)关注语言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品中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都有特定的含义,都在表达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关键词,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杨绛《老王》中的主人公是个“不幸者”,在分析他的不幸时,笔者问:“老王除了老病、孤独、贫困,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幸?”学生引用课文回答道:“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笔者继续问:“大家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有味道?”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大约。”“为什么?”“应该是不确定的感觉。”笔者接着说:“是啊,还不确定,就四处传播,所以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学生立刻接住:“当时的世态炎凉。”于是,笔者总结道:“关键词可以告诉我们:老王生活的那个特殊时代是多么的荒唐,以取笑别人为乐,人情冷漠。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时代的不幸。”
(三)揣摩细节
文学作品的细节是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再现事物感性特征的细微具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揣摩文本细节,使其准确地把握作品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深入感受文本多维的意蕴,从而有效地进入文本。
唐代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秋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秋景所引发的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唐诗镜》评价道:“张籍绝句别自为调,不数故常。”“秋思”之作,俯拾即是,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究其原因,则在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不写写信的内容和写信的经过,而是撷取家书临发时的细节:因“意万重”而无从落笔,又因托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思,在捎信之人即将上路时,忽而“又开封”。这一行为是在诗人“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产生的,诗人对家人有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半句,故而“又开封”,足见诗人对这封家书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此处意蕴丰富而耐人寻味,《唐诗解》甚至评价道:“堪与‘马上相逢’颉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其感受细节之处隐含的深刻意蕴。
(四)鼓励质疑
文本有自身的语境,当文本语句的字面含义与正常的逻辑或约定俗成的概念不相符时,其中往往就隐含着作者的深意。通过寻找文本的缝隙,质疑文本的含混、反常与悖逆处,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
在讲解杨绛《老王》一文时,笔者提问:“为了体现那个动乱年代的荒唐与黑暗,杨绛先生的文章中有一些与语境或者正常的逻辑不符合的地方,你们找到了吗?”学生没有回答。笔者继续引导:“比如,我们刚才讲到的‘更深的不幸’,其实折射的是‘那个特殊年代’。那么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有学生恍然道:“‘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杨绛先生作为妻子怎么可能不知道丈夫腿走不得路的原因呢?”“是啊,先生只是‘幽默’了一下,但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呢?”有学生回答说:“我们可以知道,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是遭受到迫害与摧残的。”笔者总结道:“一句戏谑,折射了一代人的悲哀,其中暗藏着作者对时代的针砭。”通过对课文进行质疑,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文本,重视文本的结构、语言和细节,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