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巧应用,数学妙学习
——中班数学类集体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1-12-0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青年心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集体数学知识数字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沈 丹

中班幼儿数学类集体活动存在的价值,就是引导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媒介,感知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强化幼儿的数学素养。然而,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很难直接进行理解和建构,也很难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的学习状态。所以,为了让幼儿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使幼儿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教师有必要结合幼儿的学习需求,发挥现代媒体技术和生活元素的价值,创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集体活动形式,以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活幼儿兴趣

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传统中班数学活动中,教师常常采用单一、固定的活动形式,使幼儿无法感知到数学活动的趣味性,逐渐降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游戏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地消耗自身的精力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所以,为了打造趣味化的中班数学集体活动,教师有必要借助游戏引导幼儿认识数学知识,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此外,在设计游戏时,教师也要意识到游戏活动是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所服务的,因此游戏活动既要具有娱乐价值,也要具有教育意义,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例如,在“认识1、2、3”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创建,帮助幼儿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幼儿认识1、2、3这三个数字,使幼儿了解这三个数字的外形特点,以及代表的含义等。随后,教师为幼儿讲述游戏活动的规则:幼儿面对数量不等的物品进行数数,并争夺答题权,抢答正确的幼儿,获得游戏的胜利。之后,教师为幼儿呈现三支粉笔、一本书、两朵小红花”等物品,引导幼儿根据这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数数,并按照游戏的要求进行抢答。在参与游戏活动后,幼儿不仅对1、2、3等数字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也在趣味化的学习氛围中增强目测点数3以内的数的能力。

基于上述案例能够看出,游戏活动的创建推动了趣味化数学学习活动的生成,有效地改变了幼儿对机械、无趣的数学活动的刻板印象,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内容的探究,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

二、添加生活实物,贴近幼儿生活

在组织幼儿参与数学类的集体活动时,教师应当明确,活动实施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幼儿掌握基础数学知识,还包括让幼儿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能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活动中,存在许多教师脱离实际生活,直接带领幼儿认识数学知识的现象,以至于幼儿只能从理论上认识数学内容,却无法真正地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所以,为了强化幼儿的应用能力,并让幼儿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活动中也要主动地添加生活实物,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以“家里的数字”这一中班数学集体活动来说,生活实物元素的添加,就可以有效营造活动中的生活氛围,加紧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数字。在实施活动前,教师先为幼儿布置任务,引导幼儿从家里带来遥控器、餐巾纸、食品秤、温度计等材料,为之后开展活动奠定基础。在实际开展活动时,教师先为幼儿设计“家里哪些地方有数字呢?”的问题,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家中的结构和情境,思索哪些地方有数字。随后,教师继续向幼儿提出“为什么家里会有这些多的数字呢?”的问题,引发幼儿对家庭中数字存在价值的思考。之后,教师请幼儿分析自己带来的生活物品,如遥控器、温度计等,认识到这些生活物品上带有数字的含义,使幼儿明白不同物品上数字的不同用途。这样,当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看到数字时,也可以直接明确这些数字的意义,更好地理解这些数字。

显而易见,生活实物的介入,能够促进生活化学习氛围的营造,消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幼儿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增强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动力,以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加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意识。

三、设定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考

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也可以搭建幼儿与教师之间进行对话的媒介。中班幼儿的年龄虽小,但是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基于自身的数学素养,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在引导中班幼儿走进数学的世界时,教师也要主动地围绕数学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幼儿在围绕问题进行思索中,真正地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然而,在设定问题时,教师也要对问题的难度进行控制,避免问题过难打击幼儿的信心,以至于幼儿出现逃避问题的行为。

例如,在“认识正方形”的活动中,为了引发幼儿的自主思考,使幼儿在自主分析知识中,提高对正方形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贯穿在活动的始终。具体来说,在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展示一座城堡,并向幼儿提出“在这座城堡中含有哪些图形呢?”的问题,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分析城堡上都有哪些图案。之后,教师将城堡上的正方形单独拿出来,向幼儿提出“你认识这个图形吗?”“你知道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吗?”的问题,了解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情况。紧接着,教师再结合正方形,为幼儿设计“这个图形上有几个边呢?”“每条边之间的关系怎样的呢?”等问题,促使幼儿基于对问题的思索,明确正方形的显著性特征。

显然,将问题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能够保持幼儿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幼儿在思考问题中步步深入数学活动之中,发现数学世界的精彩之处。同时,基于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幼儿也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提取,以便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四、打造合作活动,强化幼儿互动

在对中班幼儿进行指导时,教师能够观察到,不同幼儿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而幼儿个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当幼儿一人参与数学类的集体活动时,常常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不妨结合幼儿的实际数学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为幼儿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幼儿在集中集体智慧中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此外,合作活动的创建,也可以增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凸显幼儿在数学集体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带领幼儿参与“分类”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结合以往的数学活动实施经验,对幼儿的数学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幼儿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等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幼儿的不同数学素养,以便对幼儿的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在为幼儿讲述了分类的基础知识后,结合幼儿的反应情况,以及先前对幼儿的分析,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安排各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数学综合素养较好的幼儿,也有对分类知识掌握效果较好的幼儿;既有数学综合素养一般的幼儿,也有对分类知识掌握效果一般的幼儿。随后,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物品,如红色的帽子、黄色的帽子、长围巾、短围巾、铅笔、橡皮等,引导幼儿在合作中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加快幼儿进行分类的进度。

可见,合作活动的创建,能够为幼儿集中彼此的智慧提供平台,促使幼儿在相互帮助、相互协作中发展合作能力,并让幼儿在思维碰撞中更快地按照物体的某一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以便在提高数学类集体活动效果的同时,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总而言之,数学类集体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担负着发展幼儿数学素养的职责,所以,在未来的幼儿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当主动地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幼儿的特点,创新数学类集体活动的形式,以便幼儿在趣味化、生活化和形象化的学习方式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提升数学类集体活动的实效。

猜你喜欢

集体数学知识数字
我为集体献一计
答数字
警犬集体过生日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数字看G20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成双成对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字变变变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