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初中数学课堂内涵

2021-12-01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勾股定理三角形内涵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中学 程 艳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而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研究逻辑思维的学科,而且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对数学文化的发掘,造成了初中数学课堂内涵的缺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值得每一位教师钻研和思考。

一、结合教学内容,发现传统数学文化之美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文化内容,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化教学内容,从课本知识中发掘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之美。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不妨引用传统文化中的内容,用轴对称思想去赏析传统文化。比如,在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阐述时,教师不妨在课件上展示京剧脸谱、剪纸等作品,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相关知识的印象,又能够让他们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美。再例如,在进行“探索和表达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杨辉三角”是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和南宋数学家杨辉的杰出成果,其概念就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几何排列,欧洲数学家帕斯卡在17 世纪也发现了这一规律,然而杨辉比他早发现了约400 年,贾宪更是早他600 年,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因此,要想做好数学文化的教学,教师就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到一起,为学生搭建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中感知数学文化。生活元素的引入,使学生从深层次认识到数学的实际意义,彰显出学习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环境中,感受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风车和蝴蝶的图片,并且进行旋转的操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图形要旋转多少度,才会重合到一起?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发现这两幅图片既可以顺时针旋转,又能够逆时针旋转,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理解。不难看出,教师以实际生活作为指引,启发学生对所见图形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探究,体会到数学文化根植于广泛的生活之中,用数学文化来浸润学生的思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彰显数学文化内涵

升入初中以后,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和知识难度的加深,一些学生会出现学习兴趣减弱的情况,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效果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充分发挥出数学文化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在疑问和思考中增强学习动力,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教师先是从建筑、符号等角度,结合几个实际案例,如埃及金字塔、犹太人的所罗门封印等,解读其中的三角形元素,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问有关全等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怎样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之间有着哪些共同点?”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特点等,这样就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保障。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介绍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数学科学素养

数学拥有久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依靠数学家的卓越贡献,数学才发展成为如此光辉灿烂的学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数学家的相关事迹和研究成果,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进行“探索勾股定理”的学习时,教师将勾股定理的发现史展现给学生:早在大约西汉时期,《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商高的发现“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而在西方,相传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发现了勾股定理。因此,勾股定理被称为“商高定理”和“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就充分了解了古今中外数学家对数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感知了勾股定理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教师继续介绍:三国时期的赵爽创作了“勾股圆方图”,利用数形结合对《周髀算经》中的内容做出了详细解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人在探究勾股定理过程中取得的杰出成就,从而在精神上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五、借助历史背景,感受数学文化博大精深

数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与实践中产生的。数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教学中借助数学发展史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及规律。学生在收集数学发展史资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数学史进行学习,并产生对数学文化的敬畏,这是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真正领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无理数》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要求学生以“无理数的战争”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无理数的发展与变化情况。有的学生看到资料时很惊讶,原来无理数理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这么多曲折的故事。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谈了自己对于无理数及希伯索斯的看法,从中体会到无理数这个概念的发展历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无理数这个概念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文化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学生能够产生对于对无理数的感悟,这就意味着他们体验到数学文化带来的震撼,从而正确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实践证明,数学文化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打破定式思维,并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学科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结合恰当的呈现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逐步消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对数学中的文化内涵加以解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收获满意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勾股定理三角形内涵
勾股定理紧握折叠的手
用勾股定理解一类题
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层次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