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历史活动课程效益
2021-12-01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王明文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王明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这种现代技术手段以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方式,将过往的精彩元素得以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在传统教学中,限于技术的不足,很多精彩内容在课堂上难以得到完美的演绎,尤其是每学期的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如果还是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那么乏味、无聊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鉴于此,历史教师要主动找准初中历史活动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提升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选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现丰富的历史资源
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两方面的元素。其一,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都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综合,这就使得初中历史活动课运用技术手段成为必然;其二,是匹配相应的互动形式。可以是展现、介绍、游戏等便于学生身心体验的活动载体,这就需要现代技术手段作为辅助,有助于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统编版初中历史七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常识中,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我在尊重教材编者用意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继承民族文明精神”,精心选择匹配的活动推进策略,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收集和整理了我国四大节日的相关资料。
在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整理、汇总和重组,并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为活动交流的形式。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小组都选择了适切的展现形式,与本小组的资料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整合形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在介绍春节时,就制作了精妙的幻灯片,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源和相关的歌曲、民谣集中性呈现出来。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闻其声、观其形的过程中,感受春节的浓郁氛围。
初中历史课程与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高度融合之后,原本厚重的历史就以更加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本遥远的历史,仿佛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前面。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素材和风貌,同时也体悟了历史中悠久的风土人情,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二、融入诗词,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厚重的文化资源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其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于相应的历史史实和资源,达成彼此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双方分别运用自己的原始认知和知识经验,来传播历史知识、探寻历史真相以及洞察这些资源背后蕴藏的真实内涵。因此,初中历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外显层面中的活动形式、组织质态,更需要从内容层面出发,丰富其内涵,还原历史的本色底蕴,丰厚学生对历史真相的认知。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这一内容来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手段,鼓励学生搜寻和整理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比如,与春节相关的古诗词,有王安石的《元日》,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浓郁氛围中,感受春节的祥和和热烈;与清明相关的古诗词,有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感受清明节祭奠祖先的感伤;再比如,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有欧阳修的《渔家傲》——“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与中秋相关的古诗词,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感受中秋独有的情怀。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一节活动课也可以效仿中央电视台所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教师通过预先完成多媒体课件,建立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库,现场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诗词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比赛的形式感染学生。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传统的课堂显然是无法完成对这样一场比赛的架构的。但是通过图片和视频,这些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经典古诗词,在多媒体技术的衬托下更彰显出独特的诗意美感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也与初中统编版历史教材形成了相应之势,优化了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收益。
三、实践探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深化历史认知
很多教师对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设置活动课程的认知并不准确,他们往往误认为历史活动课程就是对之前所学历史知识的夯实和回顾,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而已。这种认知严重窄化了历史活动课程的设置用意,违背了统编版教材编者的编写原则。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靠所谓的零散知识就能形成的,而需要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重组,并在积极迁移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内化,着力于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假期期间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去,并且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享总结。
还以统编版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这一活动课程为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构建合作和探究小组,结合之前已经形成的历史文化知识,将之前的活动分为调查采访、信息收集、综合处理等不同的活动板块,并积极在课堂中展现小组合作成果,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将原本生硬的历史现象,客观而又形象地展现出来,将历史学习存在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进行高度压缩。比如,研究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小组,就播放了小组成果收集并进行编辑过的一段视频,视频主要展现了端午节重要的传统习俗赛龙舟的激烈场景,在视频中还配置了著名的民俗童谣《爬龙船》:“五月节,爬龙船,岸顶人倚一大群。拍锣鼓,和吆喝……”此时,小组成员代表向大家解密了端午节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民俗由来,将端午传统的文化画面逐步向全班同学打开:有的讲述了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感受了屈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的讲述了不同地区,人民用赛龙舟来祭奠和祭祀屈原的不同做法,感受我国悠久灿烂而多样化的历史面貌;有的还拓展了端午节沐浴兰汤、手脚缠绕五彩线的习俗,还讲述了登高以抗疫的习俗……这些无不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博大情怀和高超、智慧的生存能力。最后,该小组成员还通过多媒体视频,节选了曾经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关于端午粽的视频,从食材、做法,到分类、变迁以及与端午节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本不需要事事都亲力亲为,只需要在网络上提纲挈领,总领全局就行。
纵观整个交流和探究的板块,学生完全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将小组收集的成果、成员的探究认知都高效地展现出来。在这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组织能力,将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整个活动课程中,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多的是以一种民族的情怀和内涵,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田中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流传千古的传统节日,增强了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再是传统的讲授,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给学生指明大致的探究方向后,其余部分都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可以锻炼学生对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以外,还可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正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历史教师也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面对新生事物,更不用说这个技术对历史课堂教学还是大有裨益的。历史与现代并不相悖,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时代在要求我们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因为现代技术手段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授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路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大大地提升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即便是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历史活动课程,也可以彰显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因此,教师就需要努力探寻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接受规律之间的联系,让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让历史课程展现出独具魅力的流光溢彩,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历史、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