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理解的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
2021-12-0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张春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张春华
“国际理解”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8个要点之一,旨在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与文化理解认知始终难以做到平衡发展,因此,我开展了基于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构建出情景化项目学习、比较式项目学习、网络式项目学习和话题式项目学习四种形式,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入学科知识的项目式英语课程。
一、内化语言技能,构建文化情境的项目式学习
语言的关键作用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用文字描述表达两种形式。然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语言的根本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首先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直接与老师展开对话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多地是与同为学习新手的同伴所进行的对话,这不利于学生开展更多的拓展交流;其次,英语学习重视书写练习,其目的是适应考试需求,而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由此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背离了语言的本质特征。因此,我构建了生活情境下的文化项目式学习。
例如: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一课,由此课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的澳大利亚是怎样的?当地的人们会热衷于做什么?如果自己到了澳大利亚最希望了解什么?……基于这些问题我构建了文化情境中的项目式学习。第一课时为基础知识学习,指导学生先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语法知识,再结合课本中展示的有关澳大利亚的图片进行基础性对话活动,课后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有关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第二课时为情境学习,播放介绍澳大利亚的电影剪辑片段,从家庭、工作、娱乐等几个方面向学生展示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样态。然后,小组成员商讨项目主题,选择生活情境,收集素材,编写对话。接着分角色排练对话,指导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对话练习。如,一个小组以大堡礁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一是搜集素材制 作 成“About the Great Barrier Reef”PPT文档;二是以当地居民(people)和游客( visitor)对话的形式编写对话文本:
P:Welcome 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V:Thank you!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
P:Of course.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s the largest and longest coral reef in the world.
V:How many coral reef islands are there?
P:There are 2900. You will also like marine life. 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marine life.
V:Really? I can’t wait to have a look.Thank you very much!
P:You’re welcome.
基于教材主题构建语言表达的学习情境,使凝固在纸上的对话变成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内化语言技能的实践过程,而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与生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此,基于情境的项目式学习是促进学生英语文化理解的重要方式。
二、挖掘文化内涵,构建文化比较的项目式学习
英语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人类文化,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文化信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并不一定十分吻合,所以仅仅从表面去引导学生认识英语语言文化必然会导致他们的认知冲突。为此,我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构建了比较思维下的项目式学习。
例如: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Culture time”板块介绍了万圣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They knock on people’s and shout. Trick to treat for sweets”。我基于“如何能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开展项目式学习。用三课时集体阅读《Arthur’s Halloween》《The Berenstain Bears Trick or Treat》《Happy Halloween, Emily!》《My Halloween Sticker Stories》和《The Night before Halloween》等万圣节的故事绘本,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庆祝万圣节为什么要装扮成‘鬼’的模样?”“为什么小孩可以在这一天到处‘捣乱’?”“我们是否可以模仿他们的样子去要糖果?”师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步理解“Trick to treat”的含义。之后,我又用三课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小组成员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向长辈了解该节气的文化习俗,然后将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共同创作一篇英语小短文。如五(4)班一个项目学习小组以“清明”节气作为研究内容,撰写了一篇体现比较思维的短文: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in April. It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China. On this day, people 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ir ancestors. They also go on outings and eat green dumpling.Halloween is on the thirty-first of October. Children usually dress up. They knock on people’s doors and shout “Trick or treat?”for sweets. In fact, people dress up as ghosts in order to make them more harmonious.
以节日为内容将中西文化放置在一起比较,学生能通过逻辑思辨的过程深刻理解文化的异同点。因此,基于比较的文化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并且能在此前提之下形成国际理解素养。
三、拓展课程资源,构建文化网络的项目式学习
英语教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编排话题内容,旨在通过各种话题讨论达成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而世界的多样性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导致语言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范例的学习,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的主题拓展学习。如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素材,网络为这种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我对如何利用网络构建文化项目式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
例如: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7 Summer holiday plans》中的“Sound time”板块,呈现了长城、黄石国家公园、巨石阵和大堡礁四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各学习小组确定研究内容,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检索世界遗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并做好分类整理。然后,利用图片和视频编辑软件制作宣传作品。如:有一个小组研究了巨石阵文化。该小组共5位学生,一位学生负责到世界遗产网站上收集资料,一位学生负责作品创意设计,一位学生承担英语文本撰写,两位学生负责制作作品。遇到问题时可通过社交软件随时联系老师提出疑问:“我们应该从那几个方面研究巨石阵?”“是否需要将巨石阵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文化进行比较?”“是否应该研究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在获得帮助之后,学生迅速做出调整,将重点研究放在了文化比较之上。最后,该小组利用“爱剪辑”软件将图片和视频整合一处,制作了一部约1分钟的短片《Stonehenge:Wonders of human culture》。学生在介绍巨石阵的同时,还与长城进行比较,探究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在短片的开头,学生撰写了一段旁白,陈述了自己的研究观点:I like Stonehenge in the UK .It is a prehistoric cultural Temple site .It is mysterious. No one knows how they came into being,so there are a lot of tourists every year. It is a huge puzzle.Human creativity is infinite. I like the Great Wall in China too.It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It’s not just a single wall, but a complete defense engineering system composed of various fortifications.Stonehenge and the Great Wall are all miracles of human civilization.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great creativity, but also protect human civilization.
世界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的世界遗产名录包含了所有项目,并且可以进行中英文比照,极大方便了在英语课程中开展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项目式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帮助学生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自觉观。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必然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由教材范例引申出来的英语研究活动则是理解世界文化理念的关键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引入世界多元文化,引导学生以文化来解释语言,再以语言来阐述文化,赋予语言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