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21-12-01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纸条三角形思维能力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 曹 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表面上看,很多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紧随教师的课堂节奏认真听讲,实际上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对题目的思考缺乏深度。对于数学学习而言,熟练地掌握概念、公式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这些已有的知识为载体,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大胆尝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对数学习题的解题能力。纵观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训练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一、关注知识形成,彰显学科本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我们首先必须要关注知识点的生成过程,需要教师以学生思维普遍性的规律为前提,更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部分学生思维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够因势利导,发掘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动机,才能够对其思维方向形成正确的引领和帮助,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传统的教学手法是引入旋转平移法去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平行四边形,将它转化为三角形,然后从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逐步过渡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表面上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似乎能够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以及思维起点,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反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扼制了学生思维自由拓展和腾飞的翅膀。因此,为了充分唤醒并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调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猎奇心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放手,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充当甩手掌柜,可以在学生展开探究前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思维引导: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你认为该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结合怎样的公式?这一公式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学生便能够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处就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已有的图形面积公式的引领,在脑海中回顾旧知识的学法,做好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准备。教师在新授前做好学法指导和思维引领,不但带领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调动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引领他们发散数学思维,各抒己见,在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生成多样化的探究方法。

想要通过数学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其关键是调动学生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这是学生思维动机形成的关键。而激活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关键核心在于学习目标应当与学生的学习诉求、学习兴趣以及最近发展区等相吻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象的翅膀,信步由缰又有章可循,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刻,并形成富有独创思维的个性品质。

二、经历探究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探寻知识本质,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经历思与想的互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塑造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逐步呈现出数学化等典型特征。

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关键性质,体会三边之间的关系,渗透的是归纳思想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为什么在所有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第一步,利用手中的三根纸条围成一个三角形,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纸条代表的是具体长度的线段,在围成三角形时,必须要点点相接。借助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手中的三根纸条尝试围三角形,能够以此积累活动经验,为接下来的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步,为学生提供两根纸条,可以随意剪断其中一根,以此围成三角形。在给定的时间内,有的学生用剪断的纸条围成了三角形,有的没能围成想要的三角形。设置这一动手环节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可以体会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明白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深刻认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完成动手实践之后,教师再接着给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边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能够用三条边围成自己想要的三角形,有的同学却失败了呢?因为他们准备的两根纸条长度不同,这两根纸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同长度,另一类是一长、一短,所以学生才会在实验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第三步,指导学生交流,将上述动手操作的不同结果进行分类讨论,目的是思考上述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为何有的纸条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不可以?三角形的三条边呈现怎样的关系?经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讨论,最终探寻到正确的答案。

三、把握教学节奏,预留思维空间

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放缓脚步,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以及顿悟时间,不断激活思维,不断建立深度思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获取到更深刻的感悟。

以“复合单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出示例题—甲10 分钟可以跑完3000 米,乙9 分钟可以跑完1800 米,问谁跑的速度更快?其次设置讨论环节,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解决过程以及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就完成了教学过程。针对什么是复合单位,实际上学生并不理解。第二种教学方式:首先,初始环节向学生呈现一组信息:“每秒2 米”“每小时80 千米”“每分钟120 个字”。实际上,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举出这些现实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快速感知速度所指代的含义。其次出示例题:①神舟飞船4 秒飞行32 千米,求其速度?②骑自行车去春游,2 小时骑了24 千米,求每小时骑行多少千米?看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都是8 千米”。此时,教师可适时提问:“难道神舟飞船的速度和我们汽车的速度一样吗?”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能够了解复合单位的应用价值。

在第二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也能够使学生感知复合单位的重要作用,能够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只有在该慢的地方慢下来,才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快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有效的策略适度慢下来,可以在解读难点时,也可以在强化重点时学会等待,为学生留有足够的顿悟时间。

总之,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度,是一种充满智慧以及思维动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会思、会想,才是教学的本质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亲历完整的思维活动以及动手操作过程,这样学生既能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也有助于发展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纸条三角形思维能力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五张纸条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神秘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