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让学生“悦”读越“慧”
2021-12-01江苏省太仓市荣文小学唐曹颖
江苏省太仓市荣文小学 唐曹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可见,阅读对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提起阅读,很多老师认为它是语文课堂的专利,其实并非如此,数学学科同样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没有深入的阅读,学生对文本就没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无法形成有效的思维。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对数学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无法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题目的理解经常断章取义,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阻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扭转以往的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顺畅、更精彩。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阅读动机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数学知识抽象、枯燥,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有些学生有厌学的情绪,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因为缺乏兴趣支撑的学习必定是低效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这时的阅读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任务,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
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上演了现代版的“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相约第二次比赛,并且规定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一圈,兔子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一圈,最终小兔获得了胜利。可是,对于这场比赛,乌龟觉得很委屈,认为比赛一点儿也不公平,因为它们跑的路程不一样长。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呢?学生提议可以测量出它们跑的路线的长度,但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如何测量它的周长呢?有的学生提出用细绳将圆形物品绕一周,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还有学生提出将圆形物品在直尺上滚一圈,滚动的距离就是它的周长。经过测量,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比直径的3 倍多一些,教师趁势揭示圆周率。那么什么是圆周率?它是一个怎样的数?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迅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带着这些疑问随即打开课本,进入了阅读环节中,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新知学习,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机,注入了自我阅读的内驱力。
二、重视方法指导,降低阅读难度
方法是行动的先驱,数学阅读亦是如此。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同样要面对精读与泛读的问题,这个话题绝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利。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课本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泛读,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课本中的重难点,教师应放慢授课的脚步,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精读,在精读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精读方法的指导,让数学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提升学习效果。
1.圈关键词法
数学知识抽象、枯燥,不像语文那样有华丽的辞藻,也不像英语学科那样有情节,但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的背后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表达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在阅读中,让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因为这些关键词是学生精准把握知识的要领,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关键词汇。例如,在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边阅读边圈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学生圈出的关键词有“同时”“同一个数”“0 除外”。学生能捕捉到这些关键词,就能抓住概念的要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本质。
2.比较阅读法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重要的解题策略,很多知识都是在比较中被人们所认知。在阅读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正迁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面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总是埋怨学生粗心,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对所学知识未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探寻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比”时,很多学生对“比”和“比值”分不清,于是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中的两个概念,并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阅读、比较后,发现“比”表示两数之间的相除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是运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
3.质疑阅读法
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在数学课堂中,发现很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差,通常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质疑的学生少得可怜。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阅读,去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课堂中有学生说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这遭到了其他同学的质疑,并举出了“1”这个特例。教师顺势让学生带着质疑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明确了“1”的因数只有一个,所以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重视习惯养成,增强阅读实效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丰富知识积累,一个不会阅读的学生也不会独立获得任何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1.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材料和阅读材料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让它变成学生的“习题集”。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可以精设有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阅读中,这样的阅读才有的放矢,才会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有学生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认知:“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让他们进行判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谁都不能说服谁。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中关于“周角”的定义,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学生阅读教材后,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清晰认识:周角有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而这两条射线的位置恰好重合,所以周角和射线不能等同,是不同的概念。
2.培养学生阅读审题的习惯
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很多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时,只要教师让他重读一遍题目,他就会欣喜地叫道:“哦,原来如此!我会解答了。”还有很多学生在解答题目过程中根本不仔细看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出现错误的情况屡见不鲜。不难发现,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都与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有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题意,进而找出突破点和相应的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从而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补充习题集》上面出现了这样的题目:“小强用一根10 米长的绳子绕一棵树的树干3 圈后,还剩下58 厘米。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解答这一道题目,教师在批改时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忽视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10 米长”“3圈”“58 厘米”“横截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要学生忽视题目中任何一点关键信息,就会出现错误,尤其是单位不统一的问题,很多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见,在解题中,认真阅读、细心审题是多么重要。
总之,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真正做到学会、会学、善学、会用,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读出精彩、读出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