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排用意,让预测策略训练落到实处
2021-12-01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吕淑芳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吕淑芳
所谓预测应该是阅读主题根据现有的信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的猜测和推理,也是阅读主题将文本资源与现有的原始认知进行整合,在不断架设、印证中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的一种策略。统编版教材在三上第四单元首次提出了预测的阅读策略,借助三篇形式不一的文本,将预测以层级化、策略化的方式呈现,是对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提升。
一、聚焦故事情节,依托旁批多维预测
统编版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核心载体,编者不仅编选了大量优质的素材和资源,同时设置了体系化的助学系统。预测单元中,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毫无任何原始经验,编者则在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增设了旁批,为学生提供了预测的范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原本准备倒下的老屋,因为小猫、小母鸡和小蜘蛛分别求救,一直坚持不倒的故事。首先,题目中“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巨大的思维反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预测空间。其次,这个故事中的三个板块,以反复呈现的方式,借助于老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一句构建成为有机整体。如此反复的结构,也给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必要的线索。最后,教材编者设置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老屋犹如一位慈祥的老者,一只温驯的小猫蹲在台阶上;另一幅是小蜘蛛在老屋的庇护下捉虫织网的情景。这两幅插图与故事的情节照应,形成了相得益彰之趣,是学生进行图文对照阅读的重要依托。
纵观整篇文章,编者所设置的七处预测内容分别指向于文章的题目、插图、情节和生活实际,是学生首次接触预测的重要寄托。因此,教师在运用这些旁批指导学生预测时,绝不应该走过场,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实实在在的体悟过程中,深入预测的真实状态,并相机对预测的具体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为后续阅读预测奠定基础。
比如,第一处批注:“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面对这一旁批,教师先不要急于让学生进行预测。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批注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明晰归宗:这一问题是从哪一方面让我们来预测?相机提炼预测方法:紧扣课题预测。其次,教师要敏锐地认识到这一引导性问题的价值,绝不是要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预测故事内容的维度,即“被施了魔法”,其最大的价值就是提供了预测的范例,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触发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认知中进行体悟和思考,形成多维的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一旁批时,更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原因,是让老屋“永远倒不了”的?经历了这样的预测,学生就会以教材编者所提供的预测旁批为抓手,进行积极的拓展和示范,更好地推动了学生预测思维的形成。
由此就不难看出,编者之所以设置旁批的形式主要就在于帮助学生先从感性层面了解预测的核心概念,找出预测的一句,并依循着这一依据做出属于自己的预测。在这篇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结构性的认知与梳理,
二、顺应情节趋势,依托策略深入预测
为了彻底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预测状态中去,教师常常会鼓励学生大胆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而必须有相应的依据,灵活地运用相应的策略展开预测。
比如,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个非常诙谐而幽默的故事,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预测的载体,编者创造性地将故事的后半段删除,而只呈现出故事的前半段便戛然而止。鸟太太在晾晒尿布看到长胡子之后,究竟会怎样利用这根长胡子呢?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会被哪些动物所运用呢?最终胡子究竟会被怎样处置呢?……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学生在阅读了故事的前半段后所关心的问题,但这些都被编者的独运匠心所省略了,其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积极运用从前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所学习的方法进行积极预测实践。因此,教师就需要将这一篇课文的预测教学定位于迁移运用,对后面的情节进行实实在在的预测与感知,对故事进行续编。由于这篇课文的故事是围绕着长胡子进行预测的,教师引导学生的预测也应该紧扣长胡子展开,胡子越长,所预测出来的故事也就越多,这就给孩子的预测带来了足够的乐趣,学生在实践预测中,这篇课文所集中展现的“帮助自己,快乐别人”的主旨也就深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了。
在这篇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之中,编者就直接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进行猜想:故事接下去会怎样发展呢?”并相机提示要顺应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并与教师后来所讲述的故事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预测和课文原本的内容有着哪些相同之处,又有着哪些不同之处。最后,教师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再读梳理和整体把握,相机训练学生如何做出富有根据的预测。
而课文的第二道思考题是:“阅读下面文章的题目或者书本的题目,猜测其内容可能是写什么的。”——这一问题原本就比较开放,重在鼓励学生运用预测方法进行大胆的预测,教师可以在学生大胆预测之后,搭建平台,及时出示书本或者文章的简介或者一小段内容,激发学生进行深入预测、及时点拨的兴趣,使得学生形成主观参与的欲望,并借此契机鼓励学生选择相应的书目进行阅读,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从而将预测和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有效联系。
三、联系生活实际,紧扣关键广泛预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勾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预测也是相同的道理,学生之所以能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猜测,根本就在于他们拥有对生活的基本感知,已经具备了进行预测的原始经验。
这个单元《小狗学叫》的编创形式就显得更为独特,编者一共呈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每个结果都给学生指向了不同维度的预测方向。第一种结果,小狗跟着母牛学叫,究竟学得怎么样?究竟能不能学会?第二种结局是小狗遇到了一位农夫,有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第三种结局是小狗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叫声,这究竟是什么声音呢?
围绕着这三种结局来猜测,不仅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同时还需要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很多童话故事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但细细考量,其实还反映了不少生活的真谛。有的学生从第一种结局解决中,猜测小狗最终成为一位语言大师,精通各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从第二种结局中猜测,小狗在农夫那里找到了一种不错而体面的工作,生活无忧,不过它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本身应该属于哪里;有的学生则从第三种结局中预测,小狗终于遇到了自己的同类,真正回归了本源,成为一只真正会叫的狗。这样的猜测所带来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给予了学生更为丰富而有效的预测。
这篇课文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篇幅相对比较长,教师可以借助表格方式,与学生一起梳理情节,并将学生的预测思维聚焦在主人公“狗”的身上。只有紧扣内容基础,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学生所采用的预测才是最合理的。在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之后,绝不能一猜了事,究竟猜测怎么样?别人猜的是什么?课文最终的情节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预测最后进行反思和对比。既要将自己的预测与同学对比,在此过程中,使得自己的预测更加科学而合理,同时也需要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对比,判断自己的预测不同在哪里,是否属于原则性问题,最后对教材中所呈现出来的三种结局进行猜测,明晰作者和编者的真实用意,从而让学生的猜测性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从统编版这个单元的编排和设置的用意来看,作为首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旨在帮助学生先学习预测;而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旨在结合省略掉的结果,运用预测方法来巩固练习;第三篇《小狗学叫》则是要鼓励学生,在形成了基本的预测能力之后进行独立性的预测,从而构建从学习到练习,最后到独立的预测训练体系。
学习运用预测的方式阅读课文,其本质就是学生阅读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教师决不能指望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预测,就能完全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而需要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后续的阅读实践中进行拓展和指导,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策略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