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小学课外阅读质量
2021-12-01尹秀梅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皇台九年制学校
尹秀梅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皇台九年制学校)
新高考制度改革,促使语文学科教育模式改变,语文阅读量占比更大,对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更快、更高效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增强阅读能力。新课标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一、不能泛泛而读,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入中高段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对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也充满了阅读兴趣。但是,很多学生读课外书,纯粹是为了读情节、读故事,并未深入到文本阅读体验中,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和迁移力。
1.抓住课外读物的一般结构,增强阅读感知力
对于一本课外书,通常由封面、封底、书脊、目录、内容等部分构成。这些构成部分,与书的主体内容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如《列那狐的故事》,学生在观看封面时,会有哪些想法?对这本书,学生最想知道什么?对于作家古罗夫人有哪些了解?列那狐到底经历了什么?等等。进入中高段的学生,在拿到一本课外书时,首先要结合书的基本构成,从题目、封面、作者、目录、序言开始,来判断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是否喜欢这一类型的书。通过初步阅读前言部分,来判断这本作品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但是,很多中高段小学生,仅仅是随意翻翻,对所选择的读物是否喜欢,也未能给予认真思考,对作品及作家也不是太了解。因此,要强化学生阅读感知力的培养,就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从书目的基本内容、概要中去思考这本书对于自己有哪些益处,从而作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开端。
2.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鉴赏力
如果说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书适合自己,那么就要建议学生去读名著、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中高段学生的识字量,已经可以阅读一些经典作品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文学,在情节上是丰富的,在人物形象上也是多元的,在主题立意上更是深刻的。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品讲述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主要人物,经历了哪些事,最终的结局又怎样。中高段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要自己去品鉴人物故事。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通过名著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对书中的故事、人物、情感、思想进行交流与评价,拓深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品鉴文学作品,如何更深刻地读懂经典文学。
3.注重学生言语表达,提升综合分析力
从中高段学生心智特点来看,是由形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的过渡期,在语言文字认知实践中,自我分析与综合能力逐渐增强。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文字的解析,提炼出作品的主旨思想。当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还要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与应用是输出的过程。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将文字、思想内化于心。
二、不能随意地阅读,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
对于中高段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渗透和指导。阅读不是随意漫读,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教师要强化学生阅读指导意识,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
1.结合学生认知实际,推荐适当读物
什么样的课外读物最合适学生的阅读诉求?事实上,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阅读认知力,分析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接受能力。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读物选择上,也要有所差异。根据学生理解力的不同,所推荐的书目也要不同。如低段学生,语言积累少,识字量有限,在课外读物方面,以童话、儿童文学、成语故事为主;中高段学生,识字量、认知力逐渐提升,读物选择面要拓宽,可以推荐中外名著、经典文学作品。另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推荐适宜学生的读物,也可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书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如对于易懂的读物,要加强学生阅读速度训练;对于较难理解的读物,要加强阅读分析、鉴赏力的培养。对于课外阅读视野,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推荐不同的读物,供学生自主选择和阅读,感知不同作品的文学魅力。
2.注重阅读指导,让学生习得多种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很重要。对于中高段小学生,读课外书,不止于读过,而是要读懂,读透。一本书,想要读懂、读透,需要注重方法的得当。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树立方法意识,建议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讲解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读书方法,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每个学生读书的时间、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是利用课间阅读,午休时间阅读;有的学生是利用放学后,在家休息时间读书;有的学生是侧重于假期、周末时间阅读。利用零散的读书时间,要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对于“寓言故事”的阅读,教师在读法指导时,要把握“语言积累”“人物形象”“言语寓意”三个目标,让学生在读寓言时,能够边读边思考,边建构故事图谱,逐步锻炼学生的故事复述能力和思维力。如在读《鲁滨孙漂流记》时,由于该书故事性强,篇幅长,教师可以将鲁滨孙在孤岛的生活经历归纳为几个重要事件,由这些事件来帮助学生串联整本书内容。
3.凸显整本书阅读比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对进入中高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要逐步融入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要明确阅读的目的,选择与学生生活、认知相近的读物,指导学生深入、完整地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中高段学生兴趣的激发,阅读耐心的维系是重要目标。整本书阅读,书的篇幅较大,阅读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耐心考验很大。教师在安排整本书阅读中,要将整本书阅读任务进行分段进行,指导学生合理设定阅读任务,定期展开阅读交流与分享,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后感,从阅读中促进知识积累。同时,读物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4.做好课外阅读保障,营造良好课外阅读氛围
虽然中高段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认知力,但对于课外阅读,更需要毅力和坚持的信念。通过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保障环境,帮助学生深入、持续的阅读。第一,加强校内公共读书区建设,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结合学校实际,尽可能地购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如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走廊书屋建设。加强班级读物利用率管理,让质量高、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在班际间流动。第二,注重多样性课外读书活动,如定期组织课外阅读交流会,分享学生的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课外阅读方法;聆听课外阅读讲座,解答学生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此外,定期开展家长会,指导家长构建家庭书屋,为学生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加强阅读评价,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来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督促学生坚持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重视,教师重视,家长重视,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课外阅读局面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更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鼓励。家长要跟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参与亲子阅读活动,为学生购买适宜的课外读物,多读书,多交流读书体会,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