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21-12-01郭声健
郭声健
(湖南师范大学 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意见》”)之后出台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五年之内连续出台两个国家级重磅文件,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的《意见》无论从发文规格、发布时间,还是文件内容看,可以说是2015年国办《意见》的加强版和升级版,是一个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一、《意见》的出台背景
《意见》第一段开宗明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可以说,这段话简明、清晰地表明了《意见》出台的基本背景。通过研读《意见》文本,并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势特别是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意见》的出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美育的指示精神,必须出台《意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意味着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美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工作十分重视,从2018年8月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到同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再到2020年10月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勉励“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而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国家必须出台一个具有权威性、方向性、针对性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并对各地各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唯有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才能得以真正落实、落地和落细。
二是衔接国办《意见》并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出台《意见》。2015年国办《意见》的印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它的出台直接成就了我国学校美育史上取得跨越式发展的5年(2015—2020),主要表现为学校美育工作育人导向更加凸显,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持续向好。国办《意见》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这也意味着,国办《意见》实际上是对2015年至2020年这五年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部署。通过全国上下各个方面、连续五年的共同努力,可以说这个总体发展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学校美育工作下一步应该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明确怎样的发展思路,采取哪些改革举措等,都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再设计。因此,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针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出台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美育工作文件必要且紧迫。
二、《意见》的主要特点
认真学习研读《意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我们感到《意见》体现出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从这几个特点中我们也可以了解《意见》的整体研制思路以及美育改革发展思路。
一是顶层设计站位高。《意见》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意见》作为国家对美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的最高站位,那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可以说,《意见》很好地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再认识、再设计、再推进,特别是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发展目标定位准。《意见》从两个时间节点上明确了学校美育发展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一是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这一目标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强化了美育工作的育人成效,凸显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要求,这是与2015年国办《意见》发展目标的不同之处,属于新增的目标内容。二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这是《意见》所确立的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中期目标,这一目标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相对接,相呼应。这也表明,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是学校美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下一阶段学校美育工作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必须在2035年实现。所谓全覆盖,即要实现面向人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接受公平的美育机会的目标;多样化,即要实现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审美生活需求的目标;高质量,则是要实现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高水平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高质量。可以说,《意见》为美育现代化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蓝图。无论是近期目标对美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还是中期目标对美育现代化的基本构想,《意见》确立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准确、务实的,既明确了当前学校美育的工作重点,也明确了未来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是问题导向思路清。如前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国办《意见》印发以来,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学校美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步伐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还不相适应,学校美育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美育教育的期盼和要求。尤其是在美育课程开课率与学生活动覆盖率、美育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设备建设、美育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差距。为此,《意见》基于问题导向,厘清改革思路,聚焦和针对现阶段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存在的开课率不高、活动受益面小、师资不够、场地不足、评价不硬等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明确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队伍建设、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现有工作基础成果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以此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
四是实施路径措施实。《意见》不仅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凸显了美育的价值功能,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而且还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什么,如何加强和改进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这些路径和措施聚焦问题,目标明确,既有清晰的理念,更有具体的做法,针对性、操作性强,易于贯彻落实和落地。包括如何完善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如何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如何着力改善美育办学条件、如何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既有课程、教学、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工作全面推进的整体、宏观布局,又提出了每个方面工作的改进思路、实施路径、基本举措与具体做法,这些都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真招、实招和硬招,而且这些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都有着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和重要创新价值。
三、《意见》的重要创新
与2015年国办《意见》比较,这次由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意见》在文件名称上只是增加了“新时代”一词。但也正是这个词,使《意见》的思想内涵更丰富了,目标要求更高了,改革理念与实施举措更有新意了,一句话就是《意见》的新时代特征更加凸显了。可以说,《意见》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创新,而这些创新都是基于新时代、围绕新时代、聚焦新时代而展开的,都打上了新时代的鲜明烙印。这些创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美育及其育人价值导向上,《意见》丰富了美育内涵,拓展了育人价值,坚定了正确方向。
《意见》开篇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这短短一句话就从理论上厘清和阐明了美与道德、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确立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的应有地位。美与德是相互交融的,美育与德育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二者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也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则尤为凸显,可以说,立德树人离不开美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美育不能缺席。《意见》进一步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对比2015年国办《意见》相关内容,我们看到,《意见》在对美育内涵的界定上增加了“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对美育育人价值功能的表述上增加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意见》对美育内涵的丰富和对育人价值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他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学校美育在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长期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意见》不仅充分肯定了美育的这种作用,更是赋予了学校美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也是新时代学校美育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对此,《意见》在“工作原则”第一条就强调“坚持正确方向”,明确提出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条也是这次《意见》在2015年国办《意见》基础上增加的,这也意味着,坚持正确方向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首要和根本性问题,唯有坚持正确方向,重视美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学校美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育人成效。这也是《意见》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而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在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上,《意见》强化了融合理念,完善了课程设置,加强了教材建设。
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是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这也是《意见》在提出“总体要求”之后,把“不断完善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的主要原因。《意见》不仅从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四个维度对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而且每个方面都有重要创新,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特征。
《意见》第四条“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强调理念先行,理念引导实践。学科融合是当前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是构建全面培养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比2015年国办《意见》第八条“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的相关内容,这次的《意见》不仅将其位置前移,明确学科融合是完善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要求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而且还提出了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的具体形态,包括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指向更明确,内容更具体,尤其对如何在各个学科渗透美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的一个最大突破和创新是明确提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这意味着,舞蹈、戏剧、影视这三门课程被明确要求作为正式的国家课程进入艺术课程体系。而此前国办《意见》只是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地方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这也表明,经过五年的发展,美育课程建设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增设艺术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艺术审美生活需求,成为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明确一二年级开设以“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为主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三至七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课程,舞蹈、戏剧、影视内容融入这两门课程之中;八九年级则平行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门课程,由各地各学校自主决定开设其中哪两门或多门课程,应该说就是以《意见》为依据来进行艺术课程的重新设置和调整的,是对《意见》精神的切实贯彻落实。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这在国家相关文件中属于首次提出,也是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教材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为此,《意见》首次以专条形式对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特别强调美育教材编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等具体要求。这意味着,未来无论是美育教材的编写还是审定,特别是在教材的方向性把握上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上,《意见》创新了教学模式,构建了展演机制,推进了评价改革。
首先,《意见》对美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开齐开足”美育课,还要“上好”美育课;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艺术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等。《意见》提出“上好”美育课的要求,这是实现美育现代化“高质量”这一指标的前提和基础;提出将美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这是对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要求的具体落实,进一步拓展了美育的实施领域,也是实现美育现代化“全覆盖”指标的必然要求;提出专业艺术教育要整合各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这是针对目前我国美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且不成体系、实践指导意义不强等问题所提出的针对性要求。《意见》还特别提出,美育教学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在这里,《意见》基于目标导向和美育教学规律,提出了基础知识与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三位一体”的审美素质结构,三者合力指向和形成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美育核心素养。这一教学模式由《意见》首次提出,它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特别是澄清了长期以来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和实践问题,这些误区和问题包括:片面、孤立地进行知识技能教学,或刻意淡化知识技能教学;学生艺术实践机会稀少,艺术审美体验缺失;对培养艺术专项特长“谈虎色变”而被长期忽视,或把它等同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专业化训练等。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三者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彼此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特别是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艺术审美实践体验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艺术专项特长。而这里所指的艺术专项特长应该是以兴趣爱好为基本内涵与主要标志的专项特长,艺术审美体验和艺术专项特长不能够滑向功利化、专业化误区。
其次,在艺术实践活动方面,《意见》首次提出构建基于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并提出要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等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的提出,目标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美育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能够真正达到100%。应该指出,当前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外艺术活动和学生艺术展演依然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功利化、专业化倾向较为严重,育人意识淡薄,《意见》提出构建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就是试图扭转这样一个局面,让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真正回归到育人本位。此外,从《意见》对学生艺术展演的重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展演已经成为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相并列的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意见》针对评价改革这一学校美育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规范与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的具体推进举措。包括把中小学生艺术学习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将艺术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学校美育必须以攻坚战态势努力破解的重点难点和敏感问题,而特别是美育课程考试,尤其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美育进中考”等则更是一把双刃剑,因而《意见》并没有对“美育进中考”给出具体实施时间表,只是要求各地进行改革试点探索。《意见》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文件,不可能对评价模式特别是课程考试提出很具体的操作办法,这就要求,在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有关评价改革精神时必须慎之又慎,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以维护学生利益和身心健康为前提,稳步推进评价改革。但不管怎样,可以预见的是,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上述推进举措,将把长期以来美育评价的“软要求”变成“硬指标”,以更好地、更充分地发挥评价对于学校美育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也有效地发挥评价对于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倒逼作用。
第四,在改善美育办学条件上,《意见》夯实了队伍建设,强化了硬件建设,建立了帮扶机制。
总体上看,近年来学校美育的师资力量在不断加强,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也大幅改善。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9年的4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人,十年共增加25.8万,其中2015年国办美育《意见》下发四年来,美育教师就增加了14.9万人。2009至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由44.87%提高到95.07%,初中由59.355%提高到96.12%,提高了43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无论是美育师资配备还是设备器材配备,都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美育师资队伍仍然缺额很大,专职美育教师分布很不均衡,美育场地器材配备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依然比较明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仍然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意见》从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思路和具体举措,以着力破解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这两大制约美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方面,《意见》提出了诸多实打实的举措和办法,包括:美育师资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在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方面,《意见》基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的不同需求,分类提出针对性措施,如提出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要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艺术场馆;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意见》还特别强调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举措。如果说国办《意见》提出统筹整合资源是针对美育师资而言的,那么这次《意见》则强调的是美育场地资源、美育课程资源、美育实践活动资源的统筹整合。可以预期,各地各学校若能切实落实《意见》要求,就一定能够有效破解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这两大突出问题。
如上所述,学校美育目前还存在地区、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一些乡村薄弱学校甚至还存在着美育空白。因此,无论从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保证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切实加强薄弱学校的美育工作势在必行。为此,《意见》提出了“建立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的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实际上也是对《意见》“工作原则”中所提出的“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的具体落实。《意见》所提出的建立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二是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共享,三是加强高校定向精准帮扶力度。如何切实改变落后地区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美育薄弱状况,这不仅需要构建有效的帮扶机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来共同关注和参与这项关系到广大乡村孩子享有基本美育权利的“美育希望工程”。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无论是育人价值与功能的强化,还是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意见》在最后一部分专门对“切实加强组织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要建立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强调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三是营造社会氛围,强调各地要狠抓落实,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相信,有《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的强有力引领,有先进的改革创新理念和创造性实践举措的切实落实,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和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