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依从性的叙事医学实践初探*

2021-12-01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依从性胰岛素医学

晏 英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2007年~2017年,我国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步上升,并且未诊断率较高,均在55%以上。此外,我国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理想[1]。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当务之急,本文拟采用叙事医学的方法进行尝试。

1 资料来源

选取2021年6月1日~8月30日于广东省某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3例,筛选依从性较差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对象均有完整的病史资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将未遵医嘱监测血糖和定期复查,自行停药,未按医嘱规定的时间、次数、剂量注射视为依从性差的表现,但不包括忘记注射以及未按要求正确储存胰岛素等行为。根据依从性差的表现,大致可以将这94例患者分为三大类,其中不明原因拒测、拒诊的患者21例,占22.3%;始终放不下患病心结的患者36例,占38.3%;认识不到病情恶化的严重后果,我行我素的患者37例,占39.4%。

2 初期研究

从上述三类样本中每类随机抽取了4例,一共12例参与初期研究。为了获知受试者依从性差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由主管医生针对受试者在问卷调查表中勾选的问题进行面谈沟通,以期提高受试者的遵医行为。所有调查问卷均要求受试者独立填写,不受周围人群影响。

该问卷调查表一共包括30个问题:(1)手续太繁琐;(2)害怕打针;(3)看见针状的东西就害怕;(4)因为要打就必须打一辈子;(5)一天要打好几次针,很麻烦;(6)害怕出现低血糖;(7)边打针边移动非常麻烦;(8)讨厌监测血糖值;(9)因为需要请家人帮助打针,所以不想给家人添麻烦;(10)听别人说过“要尽量避免注射胰岛素”;(11)注射胰岛素只是最后的治疗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12)注射胰岛素意味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早早用上了,害怕将来病情严重时无计可施;(13)注射胰岛素就表明糖尿病已经不能治疗了;(14)听说打胰岛素就是意味着没有好好治疗;(15)因为打了胰岛素,胰腺就不能正常工作了;(16)如果注射胰岛素,糖尿病病情就会恶化;(17)胰岛素对身体有坏处;(18)打胰岛素让人觉得很悲哀;(19)打胰岛素会形成对胰岛素的依赖;(20)亲朋好友对我说“千万不要打胰岛素”;(21)我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我有糖尿病;(22)注射胰岛素生活受限,活动范围就窄了;(23)在别人面前打胰岛素很难为情;(24)外出时也要注射,很不方便;(25)与朋友交往会变得很困难;(26)一想到不依赖胰岛素就无法生存就觉得自己很可怜;(27)会让自己感觉变成了毫无用处,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人;(28)为了尽量不打胰岛素,我能努力控制病情;(29)打胰岛素费用高;(30)其他。

经过主管医生面谈沟通后,12例中有5例依从性有明显改善。这5例患者,在上述三大类中,分别为不明原因拒测、拒诊患者1例;认识不到病情恶化的严重后果,我行我素的患者4例。初期的研究表明,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宣教,对认识不到病情恶化的严重后果,我行我素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针对这类人群,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片或实例,通过耐心细致地讲解,并让患者对教育内容简单复述,对提高其依从性有显著作用。但是,对于需要深究其背后原因的“不明原因拒测、拒诊患者”以及“始终放不下患病心结的患者”的改善效果不佳。

3 叙事医学实践

接下来,将依从性仍未见改善的7例患者转入利用叙事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本研究中,由主管医生、科室护士、实习医生以及叙事医学的理论指导者组成治疗小组,主管医生负责亲自实施既定的研究步骤;科室护士负责监测与反馈实施的效果,并为患者参与研究提供支持;实习医生负责事务联络,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理论指导者负责指导研究计划、实施步骤的制定,组织协调各个研究步骤以及全面评估研究成效。治疗小组通过引入叙事医学,让患方认识到糖尿病既是一种慢性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尊重患者的个体化差异,让患者宣泄心中的郁闷,消除其顾虑或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3.1 在接诊谈话的开场陈述中引入叙事医学实践

在本研究中,医生并没有向患者理论性地解说什么是叙事医学,而是直接将叙事医学方法介入到日常性的诊疗谈话中。

医生阅读患者的诊疗记录后,把患者约到诊疗室,花二三分钟与患者交谈,想象患者的背景,构筑与患者相适应的开场会话。这个过程类似于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的“介入”技巧,像心理工作者进入治疗对象的家庭那样,重在建立关系[2]。治疗者成功进行“介入”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正确地传达医学信息”,而在于使患者认识到“我(医疗者)是你的理解者,是你的协助者”。

医生应该努力做到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份灵活多变地进行开场陈述。通过医生的这些努力,最初露出戒备心的患者也会逐渐敞开心扉。以下是本研究使用的开场陈述范文。

糖尿病的表现每个人都不一样。主要分为胰腺的胰岛素分泌低下为主,即胰岛素绝对不足的1型糖尿病,以及肝脏和肌肉等器官对胰岛素的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也叫胰岛素抵抗的胰岛素相对不足的2型糖尿病两种情况。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类型不同其用药和营养治疗的要点也都各不相同。选择对您的病情最有效的药物当然也很重要。但是,事实上,比起使用什么药物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您的治疗态度、您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和家庭对您治病的支援程度等,以上都将大大左右治疗效果。进一步说,糖尿病这个病,更是一个患者自我管理的病。对于自己的健康,您把它放在人生的什么位置?您的信念将影响着能否制定出最适合您的治疗计划。我说的这些,您能明白吗?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大基本原则,又称为“五驾马车”,这就是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它是涉及您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比较大的工程,这样疾病才能得到理想的控制。有的患者一再承诺“我要从明天开始戒酒”“我要每天步行一万步”,但迟迟没有付诸行动,作为医生,我们也不会放弃。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位患者,让我们一起共同面对这个困难,医生不是旁观者。我们希望提出符合患者切身利益的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帮助每一个患者实现带病的理想人生。所以,请不要客气,把您的希望、想法尽管说出来。只有这样做,才能提出适合您的治疗方案。现在,请您把您的情况详细介绍给我听吧。

3.2 病历记录中的叙事医学实践

3.2.1 通过采集病历听出“故事”

既往史、现病史,不过是患者过去的记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聆听的语言,可以编织出患者的人生故事。每名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作为医护工作者,应该去了解、去倾听。

也许有些医护人员会认为“我们没有时间听得那么详细”。但是,如果熟悉了这一过程,绝对是不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通过细心地跟踪患者的故事,也能够构筑与患者之间的深厚情谊。重要的是,作为听众的我们,不仅仅把焦点放在患者的疾病上,而要经常保持“这个患者现在过着一种怎样的人生”的好奇心。并且,针对患者的谈话坦率地发表感想,进一步促进与患者的深入交谈。

3.2.2 置身患者的生活世界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接诊中,尽可能围绕下列问题引出患者日常生活:(1)这位患者生活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喜欢的食物有哪些?认为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2)这位患者到现在为止走过怎样的人生?(3)他(她)现在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幸福?

这样的信息,乍一看似乎与糖尿病的治疗没有多大关系,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在第一次的面谈中,了解了患者的生存环境的基本情况后,要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就变得容易了。总之,在采集糖尿病患者的故事时,一边把自己置身于患者的生活世界,一边考虑着患者的治疗计划,这是最为紧要的。

3.2.3 病历书写的要诀

现在,电子病历已经相当普及了。本研究提倡医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电子病历便于记载的特性。在电子病历的患者记录页面,开头通常有记载“问题清单”“既往史”“家族史”“职业”“嗜好”“家庭成员构成”“日常生活”“现病史”“眼科治疗经历”“上一位医生的处方内容”“低血糖的有无”等栏目,尽可能将这些信息以叙述方式来记载。特别是在“职业”“家庭成员构成”“日常生活”等栏目中,尽可能详细地记述患者的生活。此外,关于对患者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设置了“生活中的事件”这一栏目,按时间顺序进行追记。

在接诊患者前,先浏览一下这些信息,把患者理解为“一个全人(全人视野)”之后才开始诊疗。像这样,经常性地在患者的整个人生旅途中加入带糖尿病生活的视野,就能够不被生物医学模型所束缚,保持着生活与治病的平衡。对待患者的全人视野(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糖尿病临床中是非常重要的。

3.3 诊疗中的叙事医学实践

本部分的叙事医学设计主要参考了Greenhalgh等[3]所著的《基于叙事的医疗保健:多专业故事分享手册》。

3.3.1 患者的分享性叙事

在治疗小组的鼓励和引导下,邀请患者填写“患者分享性叙事表”,该表一共列有以下10个问题:(1)给您与糖尿病相遇的故事起个特别的名字吧?(如“过早的糖尿病”“真不愧是晴天霹雳”“心里很清楚内心却无法接受的事实”等)。(2)您认为您患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3)您认为您的糖尿病是因为什么、怎么样、从什么时候开始的?(4)当您知道您患的是糖尿病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5)对于现在的您来说,糖尿病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疾病?(6)因为患了糖尿病,您认为对您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造成哪些问题?(7)您现在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8)想询问一下您与您的家人、同事、朋友的交往情况。您的家人会配合您的糖尿病治疗吗?您与同事、朋友交往会有困难吗?(9)您觉得今后您的糖尿病治疗会很困难吗?您觉得会有哪些困难?(10)其他,您在管理糖尿病方面有担心的事情吗?不管是什么都请写下来。

其目的是通过分享患者的糖尿病故事,表达同理心,进入患者的生活世界,从而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

3.3.2 治疗小组的叙事分析

治疗小组每人填写一份“患者糖尿病叙事分析表”,并以此作为共同研究的基础。在以该叙事分析为题材进行团队会议时,参会者往往会发表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解释。例如,围绕同一个患者的发言,有的认为“很了解患者的心情”,有的认为“患者的决定是任性的,医护人员应该更多地站在患者家属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等等。总之,参会者表达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样的患者故事,与习惯了只是基于病历记录进行的团队会议不同,明显地给团队带来了不同的冲击。

该表的内容如下:(1)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如姓名、年龄、职业等)?(2)患者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故事呢?故事的主人公是怎样反应的?(3)结局怎么样了?(4)幸好我那样做了(引导出了更好的结果),有过这样的想法吗?请写下来。(5)如果有的话,那该怎么办才更好呢?(6)这个故事所提出的疑问和问题是什么?(7)对这个故事的学习重点是什么?(8)其他,诸如感想、意见,请写下来。

其目的是:第一,通过对患者叙事的分析与讨论来检验在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方面,治疗小组能做些什么。第二,通过治疗小组这样的努力来检验医患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糖尿病治疗团队今后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3.3.3 对患者叙事的改写

在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叙事医学实践后,本研究在设定将来邀请患者阅读为前提的情况下,治疗小组全员一起进行了一次改写患者糖尿病故事的尝试,称之为“叙事改写表”。内容如下:(1)对故事主人公进行简介。(2)故事主人公对糖尿病的情感如何?(3)故事主人公的糖尿病是怎么发病的?(4)故事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感觉?是怎样反应的?(5)结果是怎么样了?(6)对故事主人公印象最深的事件、话语是什么?(7)医护人员对故事主人公的期待是什么?(8)请写下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想。(9)请写下对治疗小组的建议。

其目的是:通过集体讨论对患者叙事的改写,检验在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方面治疗小组还能做些什么。

3.4 叙事医学实践成果

依从性差的7例患者,在经过上述一系列叙事医学实践后,除不明原因拒测、拒诊患者1例外,其余6例依从性都有明显改善。研究结果表明,叙事医学实践对于打开患者心结,消除患者疑虑,构建医患治疗同盟有着特殊的贡献。

4 个案考察

为了详细展现叙事医学实践的研究过程及其对提高患者依从性的作用,现围绕一典型案例进行考察。

4.1 案例简介

一位60多岁的女性,她从20多岁就开始患有2型糖尿病。她父母,包括她在内的四兄妹都患有糖尿病,是糖尿病家族。虽然已经有30多年的病史,但迄今为止对糖尿病治疗并不热心,药物的内服也是时断时续,病情一直控制不佳。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大于13%,安排其入院并进行宣教。

4.2 初期研究

该患者在填写初期研究问卷时,勾选的是:(4)因为要打就必须打一辈子;(13)注射胰岛素就表明糖尿病已经不能治疗了;(28)为了尽量不打胰岛素,我能努力控制病情。以下是治疗小组在住院病房首次与她的面对面对话。

医生: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当低下,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您不试试打胰岛素吗?

患者:绝对不打(流着眼泪)。弟弟和妹妹在打胰岛素,弟弟也做透析。但是,我绝对不做这样的治疗。

医生:打胰岛素可以让血糖值保持良好状态,这样胰腺就能恢复功能了,这样的话,有些人后来就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了。

患者:能停止胰岛素注射的人很少,我不注射。

医生:试着注射一个月,不适合您的话就不再打,怎么样?

患者:(流着眼泪)我绝对不打,我已经在饮食和运动上很努力了。

治疗小组考虑的是,首先想知道她为什么拒绝注射胰岛素,因此,请她填写初期研究问卷,对她拒绝注射胰岛素的理由一一解释说明。但是,她完全没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迹象。

治疗团队感觉到大而无当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帮助患方,直接的建议可能不能了解到患方的真实情况,而简单的劝告会否定患方的个人情感,并妨碍患方的表达,批评和指责则是良好医患关系的破坏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感受越差,理性便会越强,讲起道理来便总是一套一套的[4]。

4.3 叙事医学实践

该案例转入叙事医学研究后,经历了如下实践过程。卡伦将叙事医学的三要素阐述为倾听、再现与归属。它的基本过程是:“有技巧的倾听,通过再现了解他人,以及由叙事接触而产生的伙伴关系。”[5]3可以看出,本研究力求体现这一过程。

4.3.1 患者填写叙事分享表

邀请患者填写“患者分享性叙事表”,内容如下:

(1)给您与糖尿病相遇的故事起个特别的名字吧?

我的美好岁月都被糖尿病夺走了!

(2)您认为您患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不知道,可能家族遗传吧……我弟弟妹妹也有。

(3)您认为您的糖尿病是因为什么、怎么样、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不知道因为什么,可能因为家族遗传,可能我们家就是容易得糖尿病。我妈妈也有,我自己20多岁就得了。

(4)当您知道您患的是糖尿病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很绝望,作为女人的人生已经结束了。

(5)对于现在的您来说,糖尿病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得了糖尿病真的很可怜。

(6)因为患了糖尿病,您认为对您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造成哪些问题?

心里特别空虚,出行也不好出行,吃东西也不敢吃东西,提心吊胆的,还担心以后会有糖尿病足啊,心血管疾病啊之类的。

(7)您现在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害怕自己出现家里人那样的突发状况。

(8)想询问一下您与您的家人、同事、朋友的交往情况。您的家人会配合您的糖尿病治疗吗?您与同事、朋友交往会有困难吗?

家里人也常常督促我,提醒我要注意。和同事、朋友交往变得越来越难,主要是在吃饭之类的事情上。

(9)您觉得今后您的糖尿病治疗会很困难吗?您觉得会有哪些困难?

我觉得挺困难的,现在我什么也不敢去想。

(10)其他,您在管理糖尿病方面有担心的事情吗?不管是什么都请写下来。

我很害怕,害怕自己像妈妈一样突然低血糖之类的就失去意识了,害怕糖尿病带来的种种并发症。

4.3.2 针对患者反馈,治疗小组与患者进行长谈

治疗小组首先被这个出乎意料的独特标题“我的美好岁月都被糖尿病夺走了”而吃了一惊。因为她的记述非常片断,治疗小组花了一个小时进行面谈,以确认她的叙事含义。

医生:您的题目“我的美好岁月都被糖尿病夺走了”让我很吃惊,您能详细说说吗?

患者: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妈妈就因为注射胰岛素而导致低血糖晕倒。想到这些,我现在还很害怕。妈妈肚子上打针留下的疤痕至今也忘不了。其实,我婆婆(丈夫的妈妈)也因为糖尿病打了胰岛素,在洗衣服时因为低血糖倒在水中被浸死了。反正,心中充满了关于糖尿病的痛苦回忆。

就这样,她谈了与治疗小组的提问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有关糖尿病的令人不快的回忆”的这些叙事。治疗小组后面接着提了以下问题。

长谈的环节体现的是叙事医学的第一个要素倾听。倾听就是要求听者把自己作为“锻造思想的容器”[5]199,接纳并揭示讲者所讲,协助患者构建完整的、富有意义的故事。

4.3.3 治疗小组成员的叙事分析

在患者填写了“患者分享性叙事表”以及治疗小组充分与患者进行面谈的基础上,择日召集治疗小组全体成员举行叙事医学病例讨论会。讨论会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治疗小组成员各自陈述自己的叙事分析,后一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以治疗小组的名义进行叙事改写。

治疗小组成员基于与患者叙事分享的面谈收获,形成了各自的“患者糖尿病叙事分析表”。在回答“这是谁的故事”时,有回答是患者本人的故事,有回答是患者的妈妈和婆婆的故事,也有回答是糖尿病的故事。标准答案是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患者的故事引起了治疗小组的关注。

关于“患者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的回答,有位成员写道,“患者小时候亲眼见到妈妈注射胰岛素后低血糖晕倒,家里当时没有其他人,年少的患者吓得一直哭,造成了很深的心灵创伤”;而更有意义的是,由此促进了成员对患者“抗阻”的理解,“患者因为身边人的遭遇,不认可这样的方法有效。这个疾病不仅夺取了她年少时的好时光,甚至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引起了患者的恐惧”。

在谈到“幸好我那样做了”时,“认真倾听患者的故事和想法,了解患者的过往,对遭遇产生认同”,以及“幸好询问了一下患者关于糖尿病的有关回忆,了解到了患者的糖尿病故事”,反映出成员们对叙事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在“如果有的话,那该怎么办才更好呢?”问题中所呈现的成员对自己今后工作的改进意见,“比起单纯的灌输疾病知识,认同患者的遭遇会更好一些,而不是急于让患者接受治疗方案”,“今后在遇到类似困境的时候,要去了解一些患者过去的故事”,这些都非常值得赞赏的。

叙事医学让医患双方在就医的路途中结伴而行,不仅要与患者一起去诉说、去体验,更要一起去面对。这在回答“这个故事所提出的疑问和问题是什么”以及“对这个故事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时有所表现:“患者为什么认为自己这辈子完了?糖尿病给他及其家人带来了哪些困难和不便?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协助去解决的?”“患者的恐惧来自于家人的遭遇,她自身如何从疾病中解脱出来?谁能给予患者以鼓励?”也有成员在担心“她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一心理阴影?”呈现出小组成员尽最大努力去接近患者的处境,以自己的生命去贴近患者生命的景象。

在叙事医学实践中,医护人员不再是以专家或指导者的身份自居,而只是一名合作伙伴,是一名帮助患者自由回忆并讲述既往史的协调者,有助于情感层次的深入剖析,解构其消极情绪。

4.3.4 治疗小组的叙事改写

在后半阶段,治疗小组进行叙事改写,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体讨论加深对叙事医学实践的认识。在小组进行“对主人公进行简介”时,要求成员能够按照5W1H(why、what、where、when、who、how)的叙事要点进行简述。关于“故事主人公对糖尿病的情感如何?”对照反思各自的叙事分析,认识到患者的情感经历了“惊恐—害怕—绝望”的过程。在改写“主人公的糖尿病是怎么发病的”时,不仅仅是要注意到患者的家族遗传因素,更要注意到患者对治病的依从性差是其重要原因。

改写患者的疾病叙事的目的不是要去重述患者的故事,而是通过改写认清今后治疗的改进措施。在讨论“医护人员对主人公的期待是什么时”,成员们表示应该让患者“充分了解胰岛素注射后低血糖的处理方式”,“期待对胰岛素故事的认识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恐惧胰岛素注射的想法,接受相应治疗”。

在“写下对治疗小组的建议”时,“患者患病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各自独特的故事,很多人生病不去看也是有原因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发生、面对的过程。可是,大多数医生在接诊过程中不愿意倾听患者的诉说,这一就诊模式在现在看来相对简单,缺乏人性化”,“患者的恐惧来自小时候的阴影,可以给患者讲述足够的低血糖处理知识,让其学会低血糖的正确处理方法”。

叙事医学病例讨论会环节,主要体现的是叙事医学的第二个要素再现。再现的形式一般表现为书写。事件在以某种方式再现之前,都处于未能成形、无法理解的状态。通过再现,将患者所讲述的信息重新整理,即使仍然混乱,但至少能够得到理解。

4.3.5 本次叙事医学治疗的结果

治疗小组在叙事医学实践过程中,把“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她需要打胰岛素”的想法暂时搁置一旁,一边思考着“为什么她这么讨厌打胰岛素”,一边倾听她的谈话“婆婆腹部的注射疤痕、接二连三的低血糖发作、婆婆的低血糖事故”等,用心体会她过去“有关糖尿病的恐怖、令人不快的经历”。治疗小组一边听着,一边意识到:这才是她所独有的“胰岛素故事”。并且,从心里觉得:这些经历让她讨厌打胰岛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把治疗小组的这一感受告诉了她。

医患在整体就医环境中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有情感交流的利益共同体,是对抗疾病“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于是,又过了2天,她本人对治疗小组说“可以打胰岛素试试”。她曾经苦笑着对治疗小组说:“那一天,你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就这样我被你骗了。”(在面谈中,治疗小组曾经买过一杯咖啡给她喝。)

那么她为什么能接受胰岛素注射呢?本研究想举出以下两个理由。第一,她通过讲述自己过去对胰岛素的体验,发现自己作为糖尿病患者已经被这些负面的故事牢牢控制住了。第二,通过与医护人员共享她固守的人生信念,她对“胰岛素故事”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从而逐步接受了胰岛素注射,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

本次叙事医学治疗的结果体现了叙事医学的第三个要素归属。“归属是专注倾听和完全再现产生的结果,把医生和病人、教师和学生、自我和他人紧紧地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共同经历的过程当中相互支持、相互认识、共同行动。”[5]3队友通过彼此间倾听对临床工作的书写,强化了科室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引导跨专业团队成员找到共同的基础,医患形成有效照护关系。

5 结语

医学始终是人学,是与每一个具体的人紧密相关的事业[6],因而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患病体验与治疗需求。加之,医学充满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医生在面对每一位患者时都是“新手”。故而,叙事医学实践便成了医护人员透过患者视野,洞悉患者生命体验[7],为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最强有力的必要途径。

本研究通过案例考察,重新在糖尿病临床上深刻地学习到了医护人员共享患者故事的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叙事医学方法,能够让医护人员了解到胰岛素这个词汇所唤起的印象,在患者心目中各不相同,并且有些差异远远超出医护人员的想象。医护人员所拥有的观念当然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把除此以外的观点、看法就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患者故事都不同。

综上所述,叙事医学能力必将逐渐成为我国评价医疗从业者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文得到了江西省中医院邓运明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刘玉莹科长、张晓宇主任、李芊医师等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依从性胰岛素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胰岛素种类那么多,别再傻傻分不清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