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身相关障碍患者物理治疗时的心理康复

2021-12-01姚海盈

甘肃医药 2021年12期

姚海盈

甘肃宝石花医院,甘肃 兰州730060

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疾病在医学领域是常识。德国精神科医生Heinroch最早在1981年提出了“心身疾病”这个名词[1]。心身疾病是用心理情况影响身体疾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心理或行为因素包括心理苦恼、人际互动模式、应对风格及导致适应不良的健康行为,如否认症状的严重性或对医疗建议依从性差,存在某种医学症状或疾病,可以是病理生理明确的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冠心病,也可以是功能性综合征,如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肌痛,或是特发性的医学症状,如慢性疼痛、疲劳或眩晕等。近年来,经典的“心身疾病”已较少提及,因任何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均可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有些专业人员也因此认为所有疾病都可成为“心身疾病”。为有别于经典的心身疾病概念,我国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将“心身疾病”采用“心身相关障碍”来称谓[1]。心理康复是指消除来自患者自身或者外界的各种消极因素,使患者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达到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目的。物理治疗是指通过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注重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在治疗心身相关障碍患者心理状况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患者身体方面的需要,常用物理治疗方法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循环治疗等,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全面的物理治疗以提升患者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整体素质。因此,物理治疗在心身疾病患者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是心身相关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物理治疗师应充分掌握心身相关障碍的特点,将心理康复贯穿于与患者接触的每一环节。本文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技巧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心身相关障碍的特点

心身相关障碍患者包括躯体疾病合并情绪障碍、认知障碍,两者在沟通中存在着特殊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往往合并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高血压,冠心病合并心血管神经症等。认知障碍特指获得性的认知功能下降,为脑发育成熟后因成年期各种原因造成的与学习、记忆、语言、精神、情感、思维判断等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有关的异常,分为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表现为注意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综合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自知障碍、智能障碍[2]。

2 物理治疗心身相关障碍的基本原则

物理治疗师在治疗时,应充分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平等、和睦、协作的关系,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注意引导患者积极进入物理治疗的全过程,而不是让患者被动地接受服务。当患者对物理治疗产生抗拒心理,就可能导致医患关系恶化,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物理治疗产生误解和疑惑,甚至因此而拒绝物理治疗。

3 治疗时心理康复的要点

3.1 了解患者的需要 当患者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时候会通过心理反应来表达,如发脾气、生闷气等,这些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因此要善于发现、正确判断这些信息。

3.2 分析患者的需要 患者在做物理治疗时,会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对这些需要进行归纳分析,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如有的患者爱清洁,害怕治疗器具消毒不严格而交叉感染,有的患者因为环境陌生而担心不适应,有的患者因为记忆不好而记不住自己的治疗项目产生不安。这些都需要在物理治疗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

3.3 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根据了解和分析的结果,设计如何解决问题。如担心感染的患者,我们做好环境的清洁卫生,严格消毒隔离;害怕陌生环境的患者,治疗时随时介绍治疗的环境;害怕记不住治疗项目的患者,治疗时反复向患者讲解治疗的项目和目的以及配合要点,墙壁设置醒目区域标识。部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有发生语言攻击、躯体攻击、非语言攻击、非躯体攻击等激越行为的风险,因此在物理治疗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信息交流的不对称,信息理解的错误,导致出现不必要的矛盾事件发生,甚至恶性事件,比如伤人、毁物。

4 物理治疗时心理康复的技巧

4.1 语言沟通的技巧 治疗师应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语言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治疗师要学会倾听患者的话语,用复述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在认真倾听,并且理解他所表达的内容,使患者感到被接纳。如患者说:“你不知道,我的病已经好多年了,不知道你们这能不能看好?”这时,治疗师首先要安慰患者,并用适度的音量和柔和的语气对患者说:“请您不要过于紧张,我们会和您一起共同面对疾病。”一般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的接纳感、被认同感和安全感,缩短和患者的心理距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心身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要结合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心电图、脑电图等进行物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做好解释工作,包括健康知识指导,如所患疾病、物理治疗的依据,物理治疗的目的、物理治疗的作用等,并随时解答患者的提问,以消除患者存在的顾虑,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积极配合物理治疗,提高物理治疗的依从性,取得治疗的效果。

4.2 注重体态体语信息 治疗师还应重视非语言沟通,通过微笑、注视、点头、握手等小动作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3]。非语言沟通时,对认知障碍存在躯体攻击行为的患者,应在可视范围内接近患者,避免从患者身体背后突然触碰;操作过程中,应在每个动作前告知患者下一步要做什么[3]。在心身相关障碍的患者中,体态语言更能表达内心的感受。如年龄13岁的女孩,她轻轻地拉了一下治疗师的手,说:“我就想拉拉你的手,这样我感觉很安心”。这种体态体语传递的信息量和穿透力有时比语言交流更强烈。

4.3 正确运用同理心,不要强行纠正患者的主观感觉同理心指的是一种人格特质,主要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立场、需求、感觉,俗称“共情”[4]。大脑的高级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判断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会表现在内脏感受器上,常见的表现是食欲差、喉咙有哽塞感、心慌、心急、呼吸系统气短等,经多方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改变,临床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躯体障碍患者的表达方式和存在症状往往和实际状况不相符,在沟通时我们要表示理解,不应强行纠正。当患者反复问或说同一件事,应耐心解答,用小卡片或小白板写上答案,不应责怪、说服、表现出厌烦,可转移注意力,把话题转移到感兴趣的其他事情上,持续要求帮助或引人注意,应主动表达关心,多陪伴。当患者倾诉时,如果他感到倾听者能够明白他的处境和想法,这种被理解的感受就会促使他继续表达自己的思想[5]。

4.4 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保证身体的舒适感 治疗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学会换位思考,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设置,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对于有躯体症状心急、心慌的患者,治疗师发现患者的不适并安抚患者的情绪,安排好患者的治疗顺序,避免患者焦虑发作;对缄默不语、情绪低落的抑郁患者,治疗师主动观察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预警自伤自杀风险;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治疗师尽量为患者提供安静、放松的治疗环境,舒缓睡眠障碍带给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出现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比如头晕的患者,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巡回,治疗区光线充足,地面保持干燥平整,墙壁扶手固定安全,必要时提供轮椅辅助。针对精神科药物常会引起口干的问题,为患者在休息室提供温开水、一次性口杯、手纸、糖果等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树立服务意识,实实在在为患者考虑。

4.5 灵活应变沟通能力 物理治疗过程中,突发事件较多,比如头晕、跌倒、情绪不稳定、哭泣等,治疗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性需求,运用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应对物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要头脑清晰、处事果断,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对待躯体不适,我们首要解决生理的问题,比如口渴,便秘,尿急、尿频等,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缓解。例如,有一位患者遵医嘱脑循环治疗,在治疗10分钟左右,患者无不适主诉,突然出现喷射性呕吐。治疗师立即停止操作,取下治疗用物,安慰患者,取舒适体位,测量生命体征。同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治疗。由于治疗师灵活应对,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4.6 特殊患者的沟通 在物理治疗时,疾病的特殊性,包括有精神分裂症、痴呆、认知障碍等,治疗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个体化的沟通方式,从视觉比如布局色调应温和、淡雅,嗅觉上避免刺激性意味引起不适,听觉上要保持安静的环境,播放舒缓的音乐,给患者带来愉悦感,有利于进一步的沟通和治疗。

5 小结

总之,物理治疗时患者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都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因此迫切完成物理治疗的心理应该的到认同,这也给治疗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物理治疗时更讲究合理的安排和沟通的技巧。治疗师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灵活的应对能力,在心身相关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兼顾业务能力和沟通技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