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多夹燥”之探析

2021-12-01苏蓉田永衍

甘肃医药 2021年12期

苏蓉 田永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730000;2.河西学院丝绸之路中医药研究中心,甘肃 张掖734000

寒是自然界秋冬之季由于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所形成的气候现象[1]。寒与燥其性皆属于阴,燥邪属凉,又有“凉极而万物反燥”之说,寒为凉之极,故寒燥常可相兼为病。六气随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波动,对于寒,古人已有“北方生寒”和“寒生冬令”的宏观认识,本着中医“天人相应”的传统的特点,当冬季严寒时,水冰地裂,空气缺少水分,极易滋生燥邪,而人身应之,寒燥之邪伤及人体阳气,阳气衰亏,无法运行津液上乘诸窍,表现为阳虚干燥之症,如恶寒、鼻塞、流清涕、皮肤皲裂、咽干、咳嗽少痰或无痰等。但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邪气的影响,所以,需要我们辨证准确,审症求因,以期正确指导临床。

1 文献记载

古代医家通过对环境、气候的观察,认识到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皆离不开自然的影响和制约,故中医学有“天人相应”的传统理念。《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一部经典医学典籍,以朴素的哲学观揭示自然、生命之规律,对当代的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从自然之理来看,《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就有“寒胜则地裂”的观点[2],说明当寒气太过,阳气衰微,无法蒸腾水液,则出现地面坼裂的表象,燥之内含寓于此;文中又言“西方生燥……其性为凉……”和“北方生寒……其性为凛……”[2],《灵枢·根结》曰:“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3]。《内经》认为寒与燥其性皆属于阴,并从时间、空间角度认识到西北地区冬季常见寒燥。《孟子注疏·卷十二》云:“……夫貉居于北方,其地寒燥,而五谷不生长,惟黍为熟于寒燥,故生之”[4]。关于寒与燥的关系,《医碥·六气说》曰:“然温热蒸而为湿,凉寒肃而为燥……”[5],清代石寿棠《医原》[6]言:“寒与燥同源。风寒乃天地干结之气,干则化燥最速,故经谓伤寒为热病之类。”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主治卷下》[7]曰:“寒极而燥”。可见古代医家认为寒与燥关系密切,揭示了气候越寒冷,其燥象越显著的特征。对于西北地区冬季多见寒燥的文献记载,清·熊笏《中风论》[8]言:“西风燥,北风寒……西北风寒而燥,此其平也,太过者则贼风矣”。《医原》[6]云:“或曰:寒则凝滞,冬月水泽腹坚非寒结乎?……,严寒干结之气,即是燥邪,故冬月地多坚白坼裂。”从人体之理来看,《华氏中藏经·卷上·寒热论第七》[9]中曰:“皮寒而燥者阳不足”。《金匮玉函要略辑义》[10]言:“胃中因虚而寒。因寒而燥……”,清·钱一桂《医略》[11]中提到:“溲多内不燥,阴结是火亏,乃水冰地坼之寒燥”。《医原·卷下》[6]云:“夫因寒而燥,……冬月严凝肃杀,人身干槁燥烈,……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此亦指寒燥而言”。清末唐容川在《本草问答》[12]中说:“大便寒结者,用当归之温润,用巴豆之辛润,皆是治火不蒸水之燥”。

2 证治

2.1 临床表现 因为寒气太过、变化急骤或人体自身正气不足,而成为致病邪气的寒邪,易伤人体阳气,致阳气衰亏,阳气不足则不能布散津液,从人体疾病来看,常表现为阳虚干燥之象。冬季受寒燥之邪的疾病表现,明代王肯堂在其《疡医证治准绳》[13]中提到:“秋冬风寒燥烈,人手足为之皲瘃者,血少肌肤虚,故易伤也”。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之一》[14]言:“小涩无力寒燥伤……”《温病条辨》[15]中有言:“……冬月寒凝肃杀,而人身干槁燥冽”。清·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16]言:“寒燥即阴结也,不能食而脉沉迟有力……”。《医原》[6]言:“若无汗、恶寒,乃寒燥之气搏束卫分所致……”,又言:“风燥、寒燥,由外搏束,主收敛,收敛则急,面色多绷急而光洁……”[6]。《内经药瀹·卷四·六化上》[17]言:“北方其脉迟,寒燥也宜温热药治之,如硫附桂姜之属”。理论上对于寒邪致病的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头痛等表寒证为主。但是通过文献挖掘和临床观察,发现冬季寒邪袭人尚兼一派燥涩之象,如皮肤干燥、口鼻咽干、咳嗽少痰或无痰、脉沉迟、小涩等。对此,文献中解释到是因为冬季阳气的聚合,无法蒸腾水气所致[18]。立冬以后,阳气衰微,水液凝结成冰,使空气湿度下降,从而形成寒燥的气候特点,人身应之,故寒燥之象见焉。在寒燥的现代临床研究中,李风森等[19]在研究新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表明西北寒燥症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相对较轻,且存在“局部燥,全身寒”的症状,局部表现为口干咽干、鼻燥、便秘;全身表现为畏寒、形寒肢冷、咳嗽遇寒加重等,治疗以温肺润燥平喘为原则,从而减少了该病的发作次数,提高了新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高振[20]等在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新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现西北地区的总体症状依次是气短、咳嗽、气喘、咽干口干、神疲乏力、咽痒、畏寒、腰膝酸软、形寒怕冷。体现出该地区特有的寒、燥特点,认为临床应该合理使用温肺润燥法。

2.2 治疗 对于寒燥的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2]提出:“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治疗准则。明代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21]曰:“北方其脉迟,寒燥也,宜温热之药治之,当归、肉桂、附子、乌头……”,张景岳遵循《内经》中关于燥邪属阴之理论,认为“燥以阴生”,治疗上也与《内经》辛温治燥同出一系,主张温散祛寒以治寒燥。《本草求真·主治卷上》[7]中说到肾苦燥,此处指寒燥,故急食辛以润之,如细辛附桂之类;又提出通寒燥用大蒜、巴豆、细辛、葱白、半夏等。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22]曰:“阴不盛为寒燥,治之以温润……”。《本草问答》在治疗大便寒结时,提到中医用当归之温润,用巴豆之辛润,西医用蓖麻油等,都是以温润之法治寒燥。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著《金匮要略浅注》[23]中说到温则润,寒则燥,认为甘草干姜汤辛甘合而化阳,大补肺气,气至则津液至焉。《温病正宗》[24]言:“若体质多寒,而成寒燥,则宜温润,如麻黄汤中用杏仁,以润肺燥……脉迟寒燥也”。现代研究中,方药中等[25]认为因寒生燥,阳不化阴者,用辛温散寒之法使阳生阴长,燥象自除。刘彦汶[26]提到仝小林院士临床诊疗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兼有四肢冰凉、疼痛、皮肤皲裂、诸窍干燥等症,通过辨证求因,明确致病因素,认为此类患者多为阳气亏虚,冰伏于内,阳气温化不及,水凝不化,皮肤诸窍失于濡润所致,故治疗上以温阳通脉为主。此外,在探析小青龙汤治疗燥咳的相关研究中,孔卫平[27]认为辛温之药能蒸化水气,从而达到润燥之功以治燥咳,小青龙汤辛烈发散,散寒蠲饮,可治疗寒燥。临床上对寒邪致病的患者,要善于审症求因,若出现皮肤干燥、干咳、口鼻咽干等燥证之象,应以温阳散寒为原则,辅以辛甘化燥。

3 寒燥的特性

3.1 地域性 中医学常以“因地制宜”的治疗理念,指导现代临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和临床观察,总结到寒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鉴于西北地势高陵,深居内陆,冬季寒冷漫长,有“干冷燥气盛”之说,故西北方域常发寒燥。《医原》[6]言:“然不独当因时也,尤当因地。西北地高,燥气盛……”。张常喜等[28]研究西北冬季寒燥病时,遵循王肯堂所言风寒燥烈之邪,应外润以膏泻,内服益气和血之品的观点,提出宜用膏方调治。再者,由于西北地区气候酷寒,居民多采用各种取暖方式,如火炉、暖气等,以确保屋内温暖,这样更容易煎灼水液,使居住环境干燥,从而更容易滋生燥邪。高振等[20]在比较新疆和内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认为寒燥与肺系疾病发病的环境关系密切。李风森等[19]研究表明因为新疆等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寒燥为主,而这种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治疗上当以温润为要,即“寒者热之”“燥者润之”,用辛味温性的药物,祛散寒邪,即解表散寒为第一要务,辅以辛甘之味,助阳化气,滋阴润燥。

3.2 季节性 寒邪多见于冬季,燥邪以温凉分之,温燥常见于初秋时节,表现为身热、头痛、鼻塞、干咳、咽喉干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凉燥发于秋末冬初,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寒燥病邪则多发于冬季,尤以冬至后显著,如《淮南子》[29]中言:“阳气、夏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医原》又言:“……在冬为寒燥……”[6]。西北地区,秋天一过,天气即转寒、转燥,寒燥之气盛行,故有“凉极而万物反燥”之说。形成冬季寒燥的主要病机是寒伤阳气,无法温化水液,体内津液无法上乘,滋润诸窍。用药多以麻黄、桂枝、干姜温肺散寒,荆芥、防风、紫苏辛温发汗,使邪从表而解,因寒燥而致干咳者,用温而不燥之紫菀、苦杏仁、百部等润肺止咳。

4 小结

基于文献的挖掘和临床观察,本文探析了寒燥之理论。由于西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形成寒燥邪气,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研究寒燥理论具有十分深远的临床价值。《内经》认为寒邪与燥邪皆属阴,燥由凉而生,寒乃凉之极,又有燥属次寒之说。寒邪损伤阳气,阳气亏虚,不能蒸腾津液,易造成寒燥之证,表现为局部干燥诸症。所以,治疗上多以温阳润肺散寒为要,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