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经济新格局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路径思考

2021-12-01刘昭阳

营销界 2021年28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全球化一带

刘昭阳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2008年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日趋明显。在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下,习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相继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以“合作”“发展”为基本特征,其宗旨是加深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区域合作,这势必对经济全球化带来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求中国秉承互惠互利的发展理念和大量经济资源的投入,也需要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相互配合。只有各相关方从根本上达成合作共识,才能促使区域市场的良性运行。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只低头拉车,还必须深入了解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经济合作发展[1]。

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目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具体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过度。上世界八十年代,在美国主导下形成了所谓“华盛顿共识”,即通过附条件贷款、经济援助等手段,同时利用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不断输入这一理念,最终形成了美国式的,以金融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为基本特点的全球化浪潮。这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特别是引发了金融系国家和制造系国家经济上的矛盾冲突,由此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分工和分配等一系列的不平衡。日积月累就造成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从此开始调整、过渡、转型,各国纷纷反思虚拟经济泡沫式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因此金融、房地产等产业盲目发展的势头受到了遏制,制造业重归经济“领头羊”的地位。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再工业化”的浪潮,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全球经济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创新既加速了生产效率,又使得生产方式更加灵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经济发展告别了过去压低成本的方式。全球范围内经济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各国开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以智能制造升级实体经济,以创新驱动战略来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中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移转。从经济规模的维度上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美元汇率为标准核算GDP大约占全球比重的五分之四,最高时甚至高达83.4%,而G7集团成员就占到68.1%;反之,剩下的五分之一才由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占有。可是2007年发达国家的比重已跌至71.6%,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一度下降至60.5%,G7集团成员则下降至45.7%。与此同时,在这段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GDP比重迅速上升为39.5 %。IMF称,2021年发达国家的GDP比重会下降到56.6%,而发展中国家则会上升到43.4%。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就已经超越发达国家。至2021年,两类主体的GDP之比约为2∶3。从以贸易和投资的维度上讲,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全球比重的66%和72%,可是发展中国家仅占到34%和28%。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比重增长呈现出了反向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经济环境

在全球经济新格局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也尤其特有的国际经济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球经济的深度变革导致了经济结构革命性调整,世界各国都抓住新一轮“再工业化”契机进行产业布局,造成了制造业成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变化。某些产业从高成本制造国向低成本制造国流动,不仅包括流动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向市场成熟和营商环境利好的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同时,全球产业整合中东亚的劳动力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由于发达国家智能制造飞速发展,劳动力价值链的区域配置失灵,许多低端产业链的制造者已经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大量劳动力资源将被制造业所遗弃,发达国家将会减少类似投资的力度,其结果必是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可见,机器人与劳动者之间会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激励的矛盾冲突,而且这不仅仅限于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国家。比如,“耐克”在五年前就采用了自动化技术来制造其鞋类产品,在裁剪、拼接等关键环节极大减少了人工步骤,缩减了劳动力资源的使用量。因此要融入高新技术引领的全球化进程,必须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严重欠缺这方面的能力和实力。因此,这样的产业结构变革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

(2)中国抓住这个转型机遇力推国际经贸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改变本国产业布局提供了机遇。中国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已经具备许多核心技术,相对于前几次工业革命来说,中国首次有能力与发达国家比肩,因此,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越“数字鸿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中国所推崇的国际间产能合作与二战以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产业存在根本不同。中国所推崇国际间的产能合作秉持“互惠互利”态度,由双方发展内在需求和优势来决定经济合作内容。其中,中国主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自身的优势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并非只是简单产业转移,而是以自身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国家能源、人力、技术、资本、资源的有效运用,将大多数国家都纳入到高新技术引领的基础产业建设链,以成本要素带动产业布局,使得以往的边缘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扭转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直以来仅仅作为国际贸易流通“商道”的尴尬局面。

全球经济新格局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路径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策划者、发起者,推动者。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将近一半成员与中国订立了合作协议,并达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合作共识。在全球经济新格局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合作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洪流之中,反过来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作为引领时代进步的科学技术,如何避免发挥消极因素,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虽然已经为部分学者所关注,但是尚未引发各界的足够重视。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中,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主题的分论坛中仍然已技术问题的讨论为中心,缺乏对于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的综合考量,对时代变革的认识不够清晰,各个层次的领导力还需要提高。国际层面关于科技创新成果的普及传播、缓解不利影响的制度规则尚未成形,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产业不再通过集中度、规模化来获得生机,而是依靠缩减成本,柔性生产。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尚未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沿线各国之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资源互补,以消解科技创新给劳动力资源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发展中国家继续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以积累所需资金和技术,与此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模式融入全球再工业化进程,避免因产业转型过快带来的冲击和阵痛。中国宜将此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主题,应当努力推广,以凝聚沿线各国共识,加快协作步伐,合作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

(2)重塑全球化内涵,消解分化因素。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一度盛行引发了反全球化的社会思潮,并且在全球化的核心美国和欧洲蔓延开来,扰乱了当地的政治局面、给当前的国际秩序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特别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市场的发展受到政策的矫正,全球化也是利益主体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和管理。因此,其并不存在好坏之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因素,使其惠及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一带一路”建设是秉持中国创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了中国历史发展经验,进而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应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区位优势为沟通桥梁,以密切沟通为合作基础,以完善机制为制度依据,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根本宗旨,最终实现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重塑全球化内涵,消解分化因素,打造新型全球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重要使命,是中国主导的,多国参与的,反对发达国家贸易霸权主义的有力举措,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全球化一带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新旧全球化
“一带一路”我的梦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全球化陷阱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