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技术、人:东北解放战争中地方人民广播溯源
2021-12-01郑亚楠
■ 郑亚楠
一、从哈尔滨放送局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在即将拉开的解放战争大幕下,东北战略位置凸显出来。位于哈尔滨的广播电台经历了从日本人统治到人民政权管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轨迹如下。
(一)接管:党解放的第一座地方广播电台(1945.8.20)
1945年8月19日,苏军进驻哈尔滨,设立了卫戍司令部和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0日上午,原哈尔滨放送局的中国员工找到司令部,要求接管电台。苏军卫戍司令部政治部问明情况后,即派一个排的士兵直奔广播电台所在地(今南岗区松花江街)。先是解除了驻守电台的日本门岗小队武装,然后解散了除技术人员外的全部日本员工。第三放送(俄语广播)的白俄从业人员甄别对待。凡认贼作父、投靠日本的俄奸分子,一律拘捕遣返回苏,依法惩办;其他人暂时留用。第一放送(日语广播)的波长、频率改做军用,供苏联空军导航之用,由俄国女播音员昼夜轮班不停地呼叫。中国员工中编播人员留下赵乃禾、王孝慈二人作为播音员继续工作,技术人员也留在了台里继续值机。下午三点,随苏联红军进驻的刘亚楼(化名王松,少校军衔)在苏军人员陪同下,前来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电台,改名为哈尔滨广播电台。“18时30分,由刘亚楼口授,赵乃禾记录的面向全市人民的第一篇广播稿播发了,使用的是1千瓦发射机。”①
(二)智斗: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电台的争夺(1945.8.20—1946.4.28)
著名抗联将领李兆麟8月23日随苏军进入哈尔滨,担任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8月末,刘亚楼将电台移交给李兆麟领导。李兆麟根据党中央对整体形势的判断,决定利用苏军管制的有利条件,成立滨江省政府并任副省长。他指定滨江省政府宣传科长兼交际科长张观(刚刚从日伪监狱解放出来的中共地下党员)主持哈尔滨广播电台工作,任命赵乃禾作为电台的负责人。哈尔滨广播电台除了播发苏联红军政治部提供的宣传稿件以及各种政令、布告外,还有计划地做专题节目。如连续播发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和《论联合政府》三篇经典文章。赵乃禾、王孝慈每天除了播稿外,还跟着广播宣传车到街头和附近各县去宣传。1945年8—11月,随着斗争形势的复杂化,中共在哈尔滨领导机关的名称多次发生变化。先后成立滨江工委、松江省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等,但不管怎么变,电台都由李兆麟直接领导。然而,斗争的严酷性也是明显的。《雅尔塔协定》中维护国民党政权的内容导致了苏军在11月17日下令,要求凡是属于中共领导的机关和武装部队必须撤出哈尔滨。中共北满分局、松江省工委、松江省军区机关同时撤到宾县,哈尔滨只留下了能够以公开身份活动的中苏友好协会。1946年1月1日,国民党接收要员杨绰庵等到哈尔滨就职后,几次派人来接管电台。赵乃禾请示李兆麟,李兆麟认为可以采取拖的办法,利用苏联驻军和人民军队驻扎在哈尔滨外围的有力条件,进行巧妙的斗争。这样,哈尔滨电台始终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里。实际上,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11月就已经安排了这方面的接收事宜。《大公报》曾在1945年11月3日刊登简讯《东北无线电接收人员派定》,文中说“政府已派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厂长马师亮为接收东北无线电特派员。”在“国共合作”的局面中,1946年3月8日哈尔滨广播电台播出了“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在哈尔滨举行庆祝会的实况。李兆麟、杨绰庵都发表了讲话。人们能够从中听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主张,李兆麟的演讲揭露了国民党妄图扩大内战的阴谋。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获得解放。哈尔滨广播电台当即播发了这一特大喜讯。电台当天在军代表的监管下,重新组建。“哈尔滨广播电台归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接管,进行了新的人事任免,赵乃禾被任命为解放后的第一任广播电台台长。下设总务、机务、编辑、广播等科,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广播节目表,开始了较为正规的广播工作。5月4日转播了全市15万人的解放庆祝大会实况。”②
(三)迁移: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1946.5.28—1948.1)
1946年5月28日晚,赵乃禾在广播中宣布:因机器发生故障,暂时停播。原来,哈尔滨解放的同时,国民党政府军队大举向东北地区进犯,为应对战局变化,防止电台落入敌人手中,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统一部署,转移到佳木斯市,命名为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设备的拆迁工作是在东北民主联军三处领导下进行的,从哈尔滨到佳木斯,辗转七八百里地,一路上历尽艰险。经与合江省委研究,为保障电台的防空安全,将台址确定在远离市区十多里的合江军政大学院内。那里原先是日本兵营,营房变成了宿舍兼办公室;机房、编辑部和播音室都是利用原先的车库改建的。房舍简陋,几乎四壁透风,到了严冬,风雪交加,取暖的煤又不够用,日子很不好过。播音室没有正规的隔音设备,就在墙上钉草垫子,绷上“更生布”;没有地板,就在水泥地上铺上蒿草,再铺上从哈尔滨带来的地毯。发射天线,不是用钢铁焊接,而是用五根高大的松木杆子组接起来的。佳木斯的电业工人参加了天线杆子的架设工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劳动,9月23日终于开始正式播音了。新建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把转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尽管当时延安台发射功率不大,距离又远,收听困难,但“东北台还是利用仅有的质量较好的一台收音机来收听延安节目,完成转播任务。自办节目使用的稿件主要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和《东北日报》材料改编的”③。
(四)重建:与国民党长春广播电台对抗的新哈尔滨广播电台(1947.1—1948.1)
与此同时,对于已经解放的哈尔滨城市建设来说,中共中央东北局有一个要马上解决的问题。改编撤出了广播的城市被国民党长春广播电台声音覆盖的局面。1947年1月,东北局决定让佳木斯的赵乃禾带领技术骨干徐崇华返回哈尔滨,建立一座新哈尔滨广播电台。他们在哈尔滨电台旧址上利用原来的地下电缆、发射天线的铁塔等进行重建,设在东安县的东北民主联军三处的无线电工厂为他们提供了发射机,输出电力为五百瓦。“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按照哈尔滨市委书记钟子云的要求,全市街道挂上了大喇叭,这应该是人民广播中最早的城市有线广播。”④
1947年4月20日,新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市委书记钟子云一早便来到电台祝贺,并做了广播讲话。新哈尔滨广播电台除了转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及节目外,还办新闻和文艺节目,整体上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哈尔滨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人们听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抵制了国民党广播的侵扰。其后,赵乃禾又根据松江省主席冯仲云的指示,派徐崇华到牡丹江帮助建立了牡丹江广播电台。
(五)合并: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1948.1—1948.11)
1948年1月末,东北新华广播电台由佳木斯迁回哈尔滨。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广播宣传和对东北各地广播电台的领导及管理,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新哈尔滨广播电台与其合并,统称为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归东北局宣传部领导,1948年5月28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MR”。此后,总台的宣传作用越来越大,紧紧围绕着东北解放进程和土改运动这两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加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得原先在东北农村很难打开的生产局面有了根本改变。1948年10月,按照东北局宣传部的决定,在辽沈战役期间,总台又完成了随时接收解放了的城市的广播电台的任务。他们首先组成了接收长春广播电台的八人小组,小组进驻长春台之后召集全台人员开会,讲解政策,宣布电台改名为长春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新的广播。11月4日,沈阳接收小组七人在沈阳台宣布接收电台并以沈阳新华广播电台名称向外广播。以上这两座被接收的电台即是后来的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可见,总台在东北电台中的根脉意义。“1948年底,随着东北全境解放,在哈尔滨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迁到了沈阳。”⑤
(六)硕果: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1948.12—1949.5.15)
1948年12月至1949年3月之前,总台迁走后留在哈尔滨的电台名为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对哈尔滨广播。3月15日起开始正式播音,由松江省委和松江省人民政府领导。5月15日,改名为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取消了英语呼号,全天3次播音,总时长6小时35分。经历了解放战争洗礼的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及时播发了南京解放(最先报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开国大典等重大消息⑥;配合自卫战争和土地改革创建了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凸显了人民广播为人民的强大生命力。
二、一代广播人的精神气质
当时的一批广播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派到电台的干部,还是摆脱了日伪统治的东北人士,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无论哪一个阶段的负责人,都有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是英雄群像,是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精神风貌的体现。这里,选取两位代表性人物进行具体分析。
(一)忠勇弘毅的做人品德
1.为保护电台挺身而出的赵乃禾
赵乃禾是前文提到的1945年中国共产党接管的地方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台长,也是1947年新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台长。
赵乃禾原名赵连城,出生于1917年。毕业于哈尔滨铁路学院,在哈尔滨车辆厂货车分厂办公室当技术员兼俄语日语翻译。1943年进入哈尔滨放送局第二分局(汉语)做播音员,艺名南风。1945年8月16日上午,大势已去的哈尔滨放送局的日本人开始烧毁仪器、唱片和资料,赵乃禾领着四个汉语播音员进到局长高桥将武办公室质问他为啥不阻止?面对突然闯进来的赵乃禾等人,高桥愣了,脱口问道:你是共产党?赵乃禾没有回答,而是接着质问:你们投降后,还想动手破坏电台吗?你不要忘记,你是台长,你是有责任的!你想怎么办吧?!大家也跟着责问。高桥只好马上走出了办公室,把破坏机器的技术课长诸岗等人骂了一通。多亏赵乃禾和同事的及时斗争,“否则那些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人就会与电台同归于尽。虽然也损失了一部分电子管、变压器等无线器材,还有一些珍贵的唱片和图书资料,但哈尔滨电台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⑦后来知道,当时日本人在北满开设的七座广播电台,只有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地的保存了下来,其余五座电台都被破坏殆尽。8月20日上午,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第二天,赵乃禾与中国员工商议后,主动找到城防司令部政治部,他精通俄语,用俄语向政治部主任贾拓夫少校介绍了电台情况,希望尽快去接收。于是,有了苏联红军即刻派一个排接收电台,下午刘亚楼少校代表中国共产党接管电台的历史时刻。
此后,从电台被接管到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这段异常复杂的岁月里(当时哈尔滨既有苏联红军,又有不能公开身份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有国民政府接收要员和各种特务势力),赵乃禾作为电台临时负责人,始终坚定地跟随党的领导。他“曾因连续播出毛泽东的经典文章接到过恐吓信;也曾被国民党要员多次约谈,要把电台拿过去,但赵乃禾都没有动摇自己的选择。”⑧
究其原因,这与他的爱国思想和共产党人对他的影响分不开。赵乃禾当初辞去铁路工厂的职员生活也是因为不愿意再看到日本人对中国工人的欺压,考入电台后他开始利用音乐节目播放中国民歌,也写过暗讽日伪统治的广播剧。1944年底满洲弘报协会(伪满时期日本在哈尔滨监督报业和广播的机构)已经注意到他,把他列为重点监视对象了,只是濒临战败,弘报协会没有来得及抓捕等。本来就有着爱国情愫、多才多艺的赵乃禾在接触了刘亚楼、李兆麟后尤其钦佩共产党人。李兆麟对他的影响很大,在工作上他多次请示过李兆麟。1945年10月,李兆麟做了他的入党介绍人。1946年3月8日,电台举办《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专题广播,他邀请李兆麟作了演讲。3月9日李兆麟被害后,哈尔滨广播电台举办“追悼李兆麟将军特辑”节目,播出他写的悼念长诗《我们的呼唤》,“4月8日转播了哈尔滨市各界代表举行的万人追悼民族英雄李兆麟大会实况,追悼会由冯仲云主持,赵乃禾担任司仪。”⑨
2.把一切献给革命的林立
1947年重建的新哈尔滨广播电台主要针对目标是国民党长春台的广播,随着战事的展开,受到了罗荣桓司令、朱瑞将军、哈尔滨市委的高度重视。开播后,哈尔滨市委组织部推荐林立来做总编辑。这个北京口音的延安干部很快就赢得了全台上下的敬重。她不仅是实干家,还是位能写能编能播的多才多能的总编。她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电台工作中,编辑稿件常常到深夜,警卫员催她休息也没用。她还与新华社、报社等新闻单位协作得特别好,情况互相通报。她信息灵通、政策把握得准。组织的关于市场行情的报道,使得一些商家不敢哄抬物价。在她的带领下,电台在宣传上,除了转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还有配合革命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鼓舞群众的自办节目。这些有声有色的工作得到了市委的表扬,赵乃禾也在全台大会上表彰她。但林立说这些都是大家做的,她的谦虚让大家更加敬佩。
林立曾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但她思想进步、向往革命,趁着父母上班,悄悄离开家。从此,只身辗转到延安,参加了革命。“当她在新哈尔滨广播电台用字正腔圆的口音播发稿件时,人们从收音机里完全猜不到她不是职业播音员。”⑩
(二)全面精湛的业务能力
无论是1946年6月迁到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还是1948年1月回到哈尔滨合并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都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战略决策,是配合解放全东北总体部署的必要措施,是东北局直接指挥的传播机构。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和总台一直遵循“东北地区人民喉舌”的宗旨,将自己定位在“大家办、通俗化、地方化”的坐标上,形成了与旧时代广播完全不同的新模式,奠定了中国广播新形象的坚实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代广播人过硬的业务本领。
1.直击人心的广播实况
1947年夏到1948年10月,解放战争东北主攻战场从拉锯式阶段走向全面反攻阶段,为配合我军军事攻势,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开辟了军事广播,节目名称为《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这个节目是典型的攻心之战,它请已经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将领和上层人士发表广播讲话、撰写书信,现身说法。同时,不断讲解我党我军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好形势和解放区军民的新生活。东北局宣传部与东北军区政治部曾经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对敌人广播的通知》,很快就出现了第一例我东北野战军运用广播武器瓦解敌军的情况。当时,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瑞驻守在海城,广播里听到了曾任一八四师师长的老朋友张冲写给他的信后,决定率部起义。像多米诺骨牌一样,1948年10月18日,在围攻长春期间,周恩来写信给郑洞国,奉劝他弃暗投明。黄埔军校时期周恩来做政治部主任,与郑有过接触。该信用秘密方式转给了他,使他深有触动。10月19日,曾泽生起义后,他终于率部携枪械投诚,长春解放。据当时的播音员蓝天(孟繁燕)回忆,1947年2月她从哈尔滨大学来到电台做播音员。围困长春时,她负责在广播里对曾泽生喊话:“曾泽生,你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林立在旁边主持,朱瑞将军在电台监听室监听。一连喊话好多天。“朱瑞将军说我播的好,还问我:你是大学生吗?”蔡畅同志来台里,特意提出要看看蓝天这位小同志,鼓励她好好工作。
这样的广播当时叫做实况,既是时事广播也是适时播报,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闭环效果影响巨大。它关键性的传播手段在于用声音播出正在发生的事情,将倾向性解读框定在显而易见的、无可争辩的“事实”上。通过词语、口气、清晰的事实,隔空叩开了听者的心灵。国民党东北战场上的将领王耀武、张冲、李鸿、曾泽生、范汉杰、周辅成、廖耀湘等人都到东北总台讲述过他们的思想观点,在国家统一、民族解放的大义面前,他们赞同共产党的主张,不愿打内战,希望和平。运用广播讲话、广播书信、访问记等方式争取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的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我党的军事进攻。这是一种将大是大非、历史要义“自然化”的传播策略,没有修饰,胜过修饰。这样的传播策略为以后的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较为完善的广播节目体系
1946年11月,杨明远由新华社东北总分社调到佳木斯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负责具体的节目编排工作。在台长赵乃禾和副台长马皓的支持下,根据东北局宣传部的部署,紧紧围绕巩固东北根据地的三大任务——土改、剿匪、巩固人民政权来进行宣传报道。到11月下旬,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每天早、午、晚三次播音,累计近7个小时。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用一台质量较好的收音机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节目,比较好地完成转播任务。《时事新闻》使用的稿件主要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和《东北日报》的材料改编的。当时的佳木斯被称为“小延安”,有许多从延安来的名人。广播电台就利用这个条件办《解放区介绍》栏目,作家萧军、塞克、董纯才、张庚等都做过广播演讲。还组织党政领导来台演讲,办《时事讲座》节目,如合江省主席李延禄的电台讲话等。佳木斯和东北的很多听众就是从这些演讲节目中了解到共产党各项政策的。文艺节目主要是东北大学文工团、合江军政大学文工团负责,吕骥、马可还来电台指挥过文工团演唱《黄河大合唱》。除此以外,还有儿童时间、常识、科学、卫生、妇女、青年、工农写作、名言警句、史料等。娱乐时间单列,播出长篇小说和广播剧。第一个广播剧《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就是由赵乃禾任编剧,电台播音员和其他同志自行排练、演出的。“以上这些节目安排体系完整,认真贯彻党的方针,宣传效果显著,起到了团结和教育人民、打击和分化敌人的作用。”
3.精准的对象性传播
东北总台建立以后,除了沿用在佳木斯形成的节目体系,如转播延安台、编播新华社和《东北日报》的新闻等,还有一个创举,这就是为配合解放全东北的军事行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陆续开播的地方方言广播、民族语言广播和外语广播。主要有:
粤语节目。听众对象是国民党军队里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广东人,由冯培同志主持播音。
朝鲜语节目。听众对象主要是延边地区及东北各地的朝鲜族同胞和在东北的朝鲜人。早期的播音员是朴世普同志。
日语节目。《日语新闻》是1948年7月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开办的第一个大区台的日语对外广播,供日本晨间收听。从佳木斯回到哈尔滨的杨明远因精通日语和编审工作,组织上分配他负责这个节目,具体编稿是东北局宣传部派来的日本友人八木宽,播音员是小松和宫晓珊。听众主要是日本关东军官兵、日侨及懂日语的许多东北人。杨明远和八木宽合作得很好,二人互相切磋,精益求精。国内的许多新闻,像长春解放、郑洞国对蒋军广播讲话、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李德全讲话、沈阳解放等消息,都及时译成了日语进行播出,日本听众也非常称赞。学识渊博、业务娴熟的八木宽经常夸奖杨明远“明远君是大大的高手”。
英语节目。转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
这些方言和外语节目大大扩展了传播范围,加强了节目与听众的咬合程度。
4.耳目一新的文艺节目
从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到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文艺节目始终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革命歌曲是其代表。随着解放进程的加快,在东北局宣传部统一领导下,革命文艺团体纷纷建立。总台延续了在佳木斯时经常邀请文艺团体到电台演播的传统,逐渐用革命文艺替代了旧戏曲唱片,这样的节目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最大。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文艺工作者云集东北,人才济济。尤其“东北音乐工作团”的团长吕骥、指挥刘炽、作曲家马可、瞿维等有了新的创作后,经常亲自带队先来电台广播(当时没有录音播出的设备,全部是直播),然后再到各地演出。这些唤醒黑山白水、昂扬深情的歌曲发挥了“革命文艺的战斗性和激励性”。
三、技术立台是第一基础
从历史上看,日伪统治者对哈尔滨放送局的监管,比报纸的严酷程度稍低,这与接收器材有限关系很大。“哈尔滨当时将近70万人口,收音机不到1200台,而且700台是日本人使用。”技术条件成为阻碍广播发展的重要元素。因此,当哈尔滨放送局被接管后,千头万绪的建台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将改善技术条件、保障电波畅通作为重中之重。
(一)保留基本的技术队伍
1945年8月20日,苏联红军和化名王松的刘亚楼接管哈尔滨放送时,日本员工中,除技术人员外,全部遣散了。中国人员中,除播音员外,留下三位,一位技术人员,两位值机人员。这个决策相当重要。后来一系列“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举措都依赖于此。1946年8月迁往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队伍中就有原哈尔滨放送的五位日本技术人员(户仓、大木、押切、古谷和河村),他们是经过赵乃禾等人再三说服动员才同意随同转移的。赵乃禾在回忆录中写道:“设计的3000瓦短波,后来终于组装成功,他们是有一份功劳的。”
(二)自己设计的3000瓦短波发射机
迁移到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设计了以佳木斯为基点,面向西南,覆盖长春、沈阳、平津一带的狭长桃型天线图。由于当时根本不具备钢铁焊接条件,赵乃禾与技术人员想办法用了五根高大的松木杆子组接起来,保证了电台的及时开播,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天线了。几乎是一边开播一边建设,到1947年4月,东北台与陕北新华台互相呼叫,取得了联系,大家觉得与中央更紧密了。10月东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组装成的3000瓦短波广播发射机投入使用,这是人民广播技术史上第一次自己装成的最大功率的广播发射机,频率7100千赫,呼号为XNMR。“从此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中波、短波同时使用,是地方解放区功率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广播电台。”
(三)完成开国大典的扩声任务
1949年9月20日,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接到了10月1日在八区体育场隆重举行20万人庆祝大会的扩声任务。当时的扩声设备一无所有,时间又紧。技术科长徐崇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硬是装制了一台300瓦扩大机主机,一台100瓦扩音机备份,购置了话筒和25瓦大喇叭。“9月30日上午,在市电话局的协助下,在场区内分布埋杆架线,挂上十几只大喇叭,经几次调试终于成功。第二天,圆满完成了国庆大典的实况转播任务。”
四、结语
今天,当我们翻开历史,能看到波澜壮阔的东北解放战争中人民广播非常鲜明的印记。从哈尔滨广播电台到东北新华广播电台,从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总台再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它们是那么艰难、那么勇敢。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对战争年代广播宣传工作的经验总结;离不开党灵活机动、注重效果的传播叙事。
注释:
①⑦ 王孝慈:《人民的喉舌到了人民的手中》,朱连君主编:《一代广播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2016年版,第15、13页。
③⑧ 赵乃禾:《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诞生前后》,朱连君主编:《一代广播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2016年版,第6、4页。
④ 哈尔滨通鉴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通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22页。
⑤ 朱明:《接收长春、沈阳广播电台》,朱连君主编:《一代广播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2016年版,第47、48页。
⑥ 林青:《最先报道:南京解放了》,朱连君主编:《一代广播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2016年版,第65页。
⑨ 陈尔泰:《人民广播第一座地方台创建人——赵乃禾》,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2015年版,第37页。
⑩ 赵乃禾、马皓、姒永晶:《忆编播多面手女总编辑林立》,朱连君主编:《一代广播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2016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