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图景与日常生活: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书写*

2021-12-01脱慧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西藏

■ 脱慧洁

从生产路径看,当前中国纪录片已形成电视、电影、新媒体三足鼎立的格局。①在电视纪录片中,央视和许多省区电视台一直都保持着纪录片生产的传统。其中,新疆、宁夏、西藏等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也长期坚持纪录片生产,如《丝路发现》《印象宁夏》《在西藏》等。这些电视纪录片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重要生产内容,经历了怎样的生产历史?又建构了何种媒介景观呢?作为大众传播艺术作品的西藏电视纪录片,其审美风格如何?这些审美风格又有怎样的生产策略和启示意义?本文回归社会语境,聚焦西藏电视台,梳理西藏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历史,来探究西藏电视纪录片在长期的影像生产中所建构的美学风格和媒介景观及其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这也是我国媒体四级建制下地方媒体内容生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所在。

一、类型·语境: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历史记录

首部西藏电视纪录片《欢腾的草原》开播于西藏电视台的筹备阶段(1976年),由一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其后,纪录片与口播新闻、故事片、藏语译制节目成为西藏电视试播阶段的主要节目内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将电视同等列入报刊、新闻、广播梯队,其指出:电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武器,必须无条件地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②国家对电视媒体的赋权,使电视获得空前发展,在此历史背景下,1985年西藏电视台正式成立,西藏电视纪录片在已有生产基础上逐渐形成个性化特点。迄今为止,西藏电视纪录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专题类纪录片

专题片是中国电视人在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节目类型,借鉴了早期苏联纪录片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形象化的政论”,最大的特征是主题先行,通常分为风光风情片、文化片、政论片和行业宣传片四类③。作为我国四级媒体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西藏电视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与喉舌功能,承接着上级主管部门发出的指令和宣传任务,专题片就是各级媒体按照上级规划完成的“规定动作”。

首先是周期性生产的节庆专题片。每到新中国成立周年、建党周年、改革开放逢十周年等节日,或逢西藏自治区成立周年、民主改革周年、和平解放周年等自治区重大节庆,中宣部、自治区宣传部都会做出指示,要求各级各类媒体结合相关主题完成相应宣传,每一阶段的宣传任务在西藏电视记录片中都有体现。如200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西藏电视台制播了《西藏辉煌40年》(40集)、《小康行动在西藏》(30集)、《雪山架彩虹》(6集)、《当家做主40年》(上下集)等专题节目。2019年,在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主题宣传活动中,西藏电视台制作了《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西藏》,与全国媒体共同形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关于当代西藏的媒介记忆与媒体景观。对于这种带有时间节点、周期性出现的重大宣传任务,电视台专题部都会集中骨干力量进行制作,在重要时段安排播出,这是电视媒体组织生产的工作重点之一。

其次是针对西藏区情的应急性专题片。2008年西藏恐暴事件后,2009年适逢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电视台集中生产了大量专题片,如《西藏2009》《解放农奴》《西藏农奴的故事》《西藏今昔》《走进西藏》《老西藏精神》《帕拉庄园》《雪域军魂》《铸就雪域军魂六十年》等片。随着国家治边稳藏战略稳步推进,西藏社会不断发展,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针对国际舆论喧哗,西藏电视台多个纪录片栏目进行了针对性的相关内容生产,以切实服务于西藏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这类专题片的生产与西藏的特殊区情、关涉西藏的国际舆情等密切相关,带有突发性、应急性的特点,具有释疑答惑、解决现实问题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最后是常态化的西藏成就类专题片。作为地方一级视频媒体,讲好西藏故事,宣传西藏发展成就,始终是西藏电视生产的指导方针,也是西藏电视专题片的叙事主题和内容。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西藏电视台就此制作了《壮美天路》《天路》等作品。2019年全国党建活动,西藏电视台制作了《全面从严治党·在西藏》等作品。这类专题片结合宣传任务,内容多样,触及西藏社会不同层面,兼有媒体主动承接任务和自主策划制作的特征,具有建构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译制类纪录片

中央和全国援藏政策持续推动西藏电视事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继1989年西藏电视台成为首批省区级卫视,1996年1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主持召开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援藏工作会议,制定了援藏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等,从经费、物资、设备、节目、技术、人才等方面推进援藏项目。1998年,为解决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百姓“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国家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2000年,国家又投入巨资实施“西新工程”,进一步提高了西藏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从2001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每年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在内)电视译制中心1000集节目,涉及纪录片、电视剧、动画片等多种类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2002年,西藏电视台与尼泊尔太空时代网络公司签订了藏语卫视在尼泊尔落地的协议④,西藏藏语电视节目走出国门。2008年,西藏电视台汉语卫视在全国有线网无偿落地⑤,西藏电视台进入全国电视竞争序列。广播电视援藏不仅大幅提升了西藏广电基础建设,也为西藏电视节目生产带来新鲜血液,尤其是西藏电视纪录片从中获益匪浅。

西藏电视台建台之初,节目设置以“向中央台提供新闻和专题类节目为主,兼顾西藏藏语观众的信息传播”⑥,由此确立藏汉双语生产播出的格局。当时台内设7个机构,有新闻部、节目部、译制部3个专业部门⑦,新闻部下设纪录片生产,译制部负责纪录片、新闻、故事片的藏语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援藏力度。在此基础上,1986年西藏电视台开办了《知识之窗》《动物世界》《世界各地》《华夏掠影》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译制部对央视专题片录像节目的藏语译制播出,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传播、风光介绍等为主,很好地满足了西藏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995年8月,西藏电视台进一步明确“藏汉语并重、藏语强台”的指导原则,成立西藏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播出中心,纪录片译制力度借此不断加大,年译制量达到130多个小时,尤其是加大了关于国内、国际优质纪录片的译制力度⑧。考虑到传播效果和“播出安全”,西藏台在对央视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援藏纪录片的内容选择中,更多倾向自然、科技、动物等内容。

1999年西藏电视台藏汉语分频上星播出后,节目播出需求激增,除了译制援藏纪录片,西藏电视台还对这一时期自主生产的纪录片进行藏语译制播出。如《在西藏》《七色风》等栏目,这些栏目大多以版块的形式构成,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西藏社会的生产生活。其中,《七色风》通过对西藏本土人物、风情、文化的原生态记录,反映了当代西藏社会的世情风俗和西藏老百姓普通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产生活样态与精神面貌,发挥了记录当代西藏历史的重要功能,因此获得了“星光奖”优秀栏目称号。

2007年藏语卫视开始24小时播出,如何利用好藏语平台,借用纪录片展开有效传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西藏故事等成为西藏电视纪录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9月,“西藏广播影视藏语节目译制中心”建成并启用,通过以译制为主的藏语纪录片带动了西藏电视藏语译制人才的长线需求。

(三)栏目类纪录片

西藏台的栏目纪录片开始于1995年开播的《在西藏》,这是一档集专题、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周播综合性版块节目,如其中的《西藏人》版块是关于西藏人物的记录和再现。1998年出现的《雪域漫谈》栏目,在人物记录之外,还拓展到西藏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内容。这些早期的栏目类纪录片隶属于新闻部,从而形成“新闻+记录”的生产模式。

随着电视生产播出理念的转变,电视台管理方式从“部门制”变为“中心制”,电视纪录片生产从新闻部转到社教中心,电视纪录片也从电视台自产自播转向制播分离。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影视生产创作工作会议要求,为促进和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整体质量和水平,在自治区财政厅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下,2010年12月西藏电视台开始进行制播分离的改革,推出《西藏诱惑》栏目。通过招投标,四家北京的纪录片制作公司承担《西藏诱惑》的节目生产,电视台负责审核、播出。在社会专业组织和电视台合作下,《西藏诱惑》成为当前西藏电视纪录片的代表作品,栏目侧重于对当代西藏社会生产生活的发现和记录。

媒介融合不断改变传媒生态,西藏电视纪录片栏目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随着2015年西藏电视台整体改版,西藏电视纪录片相继推出了口述、讲堂等类型。《口述西藏》栏目创立之后,制作了《千里大迂回》《当家做主之路》《飞跃空中禁区》《朗生互助组》《康藏公路的记忆》《樟木大转移》等节目,通过采访西藏当代历史节点的关键见证者,回忆西藏革命、建设时期的光辉岁月,建构地方/国家一体发展、民族团结交往的集体记忆,描述在国家治藏理念下当代西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飞跃发展,反映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肯定国家治藏策略和成就。《珠峰讲堂》栏目先后制作了《活佛转世的发展》《驻藏大臣制度》《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和平解放西藏》《清朝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高僧》等节目,借国内藏学研究专家之力,利用可视化技术、采用故事化讲述等手段,用纪录片应对或解答西藏社会发展遇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现实问题。同样是专家讲述,藏语纪录片则建构了不同的框架,如《藏地悟语》请藏学专家讲解文化、民俗等;《健康之友》结合妇女卫生常识及西藏本土经常出现的高原病、大骨节病等,请专家讲述健康理念、生活方式等;《我们》则立足于个人故事,关注大众创业、非遗传承、环保等当代西藏的生产生活。

二、新旧对比框架下西藏美的发现: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审美特质

根据主客体关系差异,美的风格有崇高与优美之别。作为当代影像艺术作品,电视纪录片以电视画面、镜头、声音等符号形成特有的美学风格。作为西藏电视生产内容之一,受媒体竞争、生产水平和媒体层级等现实因素影响,西藏电视纪录片在节目类型、主题内容、镜头语言、叙事策略、文本旨归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语境表征和审美气质。

(一)国家图景——大美自然、伟大变迁与成就

美的形态划分中崇高即壮美,是主客体矛盾状态的呈现,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不可遏制的强劲气势。⑨西藏电视纪录片立足于对西藏美的呈现,并且随着不同文本中主客体对象的变化多角度挖掘西藏美的层次。

1.大美的西藏自然景观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高寒缺氧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高山、湖泊、森林、荒原、草场等自然景观以庞大的体积、广阔的面积、纯净的色彩等外在表征,成为西藏电视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画面语言。

在成就主题、历史题材等电视纪录片中,西藏自然景观作为重要视听元素高频次出现于不同社会事件中,随着社会主体之行动,见证西藏社会之变迁。在不同题材文本,如《西藏民主改革50年》《西藏今昔》《人民的新西藏》《跨越》《野性贡觉》等片中,凭借无人机、高清影像技术等,在片头、片花、空镜头、画外音、片尾等构成环节,既有俯瞰镜头中“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视觉奇观,也有用延时镜头、广角镜头收录西藏山川的广袤无垠,呈现出西藏自然景观的壮美无比,完成西藏地理景观的媒体呈现与美学建构,也互文和勾连起当代西藏社会的伟大发展。

自然景观作为社会个体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滋养空间而广泛存在于个体叙事中,制播分离机制下的《西藏诱惑》栏目,叙事主题集中于社会个体,西藏不同地域之自然环境作为叙事时空而常态存在。如在《马攸拉山的冬天》《竹瓦根的守护者》《噶尔县的田野》《羌塘保护区的守护者》《觉木隆藏戏》《幸福仲村》《双湖就是我们的家》等片中,具体地理空间成为文本内容呈现客观存在的核心表征,展现西藏民众多样化的物质生存空间和实在状态。而《托起明天的太阳》《艺术的宝库》《产业欢歌》《时间的风景》等片,又将人的行动与物理空间相结合,呈现西藏当代社会的多样态。在《时间的风景》中,一条线以罗松多吉和旦增群洛的工作展现“来古冰川”变化,另一条线以村民邓叶和噶扎的行动“发现”八宿县巴东村的“拉鲁卡岩画”,在移步换景的行动中,以跟拍镜头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部或具象,呈现藏民族普通人关于冰川、岩画、山神传说等西藏历史记忆和传统的认知,展现当代西藏藏族百姓的酥油糌粑生活、互助诚信夜宿牧场等西藏地方文化,结尾处又以全景、远景等大景别反映西藏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虽有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的隐忧,但以西藏当地百姓的传统习俗和国家关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其做出了回答,使西藏地方传统汇入国家治藏理念的宏大体系之中,形成西藏社会长效发展的隐喻。

2.伟大的西藏历史变迁与建设成就

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历史仪轨等是西藏电视纪录片的文本主题之一,在各类专题片以及《珠峰讲堂》《口述西藏》等栏目中的大量作品都是此类内容。《西藏今昔》(2009年)采用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的影像再现旧西藏的历史记忆,结合对当事人、见证者、专家学者的访谈,串联起唐朝文成公主和亲,元朝治藏机构中的宣政院和三大法王,清朝治藏策略中形成的格鲁派两大活佛体系,以及清朝驻藏大臣与《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重大历史节点,完成西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的论证。以西藏历史为叙事主题的这类纪录片围绕西藏“归属问题”“遗留问题”“当代西藏现代化建设”等中心命题,采用宏观叙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照片、会议记录、影像等素材表现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与西藏社会的伟大变迁,以形式多样的论据逻辑推理并解答历史疑问或现实问题,客观自然地呈现“西藏地方隶属中国中央政府”的论证结果,构建起“西藏地方+中国中央政府+中央治理西藏地方”的文本模式,形成西藏和平解放的伟大革命叙事,以及西藏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建设叙事。

西藏当代叙事主要出现在各类纪录片的成就部分和《西藏诱惑》栏目中,以西藏社会生活作为文本内容,深入社会肌理,发现西藏当代社会生机,以“严重的实践斗争呈现伟大的实践力量”⑩。如专题片《西藏民主改革50年》在简笔概述旧西藏黑白影像之后,以中央历次西藏工作会议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中央领导到西藏进行调研、活佛证发放、绿色大棚建设、壁画维修、灾难救治、对口支援等工作内容,体现国家治藏措施和援藏力度的长期性、艰巨性,详细展现安居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交通网络建设、企业规模、社会就业、现代旅游、高原登山、藏语保护等当代西藏建设成就,借助数据图表、动画等可视化手段、虚拟技术,以排比式画面组合和蒙太奇构想,直观铺陈国家治藏政策与成就之伟大,联合那些笑脸特写,形成伟大的西藏建设成就是民心所向的文本互构。

援藏主题是西藏当代叙事的独特分支,以历次中央西藏工作会议为主线,援藏工作推动西藏社会持续发展,《守护》《我与西藏的不解之缘》《伍国强的援藏之路》《我在西藏的汉藏情缘》《沪藏情 一家亲》等片,以援藏人在不同岗位的工作、生活,着意凸显援藏人的奉献意识,展现援藏精神的崇高。

(二)日常生活——奋斗之美、和谐之美

如果说西藏电视专题片以及《珠峰讲堂》《口述西藏》等以宏观性叙事、壮美风格为表征,那么制播分离机制下的《西藏诱惑》则采用微观性叙事,以家庭或社会个体为叙事单位,叙事框架立足日常百姓的宗教、道德、传说、民间艺术等社会小传统,呈现出西藏社会日常生产生活的优美气质。优美是美的另一形态,以柔和、宁静为表征,呈现了主客体相对统一的状态,给人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在叙事文本的差异中,优美同样呈现多样化层次。

1.社会个体的奋斗之美

社会个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个体状态反映社会风貌。在《野性贡觉》中,航拍视角下的昌都贡觉草原宽阔无比,近景中扎着“英雄结”的牧民次仁骑马来接放学的小儿子,回到草原上和家人一起编织黑牦牛毡子,晒红的脸庞上洋溢着微笑,和家人聊着政府免费提供的安居搬迁房,次仁和三个朋友成了生态保护员,骑着马去很远的地方巡逻,巡逻路上喝着酥油茶和朋友讨论着生态保护的意义,站在保护区的铁丝网边谈论远处两只狼的可爱与不容易。借助蒙太奇手法,文本勾勒出牧民次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在稳定的镜头切换和景别交替中,展现出国家治藏政策顶层设计下国家福利惠及西藏百姓以及西藏当代牧区社会生产生活的平静和谐之美,也反映出西藏本土百姓与自然和谐共处、众生平等的价值观念。

而在“八廓街系列”中,既有《八廓街道居委会》《民族团结的繁荣景象》的集体书写,也有《卓玛的八廓街创业梦》《小魏在八廓街上的音乐梦》《八廓街记事——圆梦八廓》《八廓街记事——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的个体叙事,在多元化叙事策略和表现形式中,“八廓街”这条历史名街有了多彩的当代故事,老街上的当代个体抓住机遇、不懈努力,以奋斗之美体现西藏社会个体精神面貌和社会状态,彰显全民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2.社会和谐之美

家庭是社会构成之一,在西藏当代社会中主要表现为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和谐发展状态。如《希望的田野》《大山里的坚守》《指尖上的非遗技艺》《青稞情》《次仁宗巴的美丽人生》《留住芳华》等片,都是以家庭为语境展现个体的社会活动。《留住芳华》内含两个故事,一个是昌都本地人的故事,巴桑一家因子女工作从卡若村搬入昌都市,卡若村的老房子作为记忆空间成为大家庭定期团聚的地方,阖家亲慕、儿孙绕膝的家庭欢聚呈现出西藏普通藏族家庭有业可守、有乐可享的生活之美;另一个是进藏打工人的故事,蒋金堂勤劳能干,赢得藏族姑娘卓玛的青睐,结婚生子后,又盖起了新房,以跨族婚姻同样经历的恋爱、婚姻、生育、建设等环节,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西藏本土与内地的交流交往交融,体现出民族间和谐共处、合力奋斗的生活之美。不同外在的个体家庭作为西藏社会之缩影,将普通人的认知体验、具体行动等日常生活之美与国家治藏理念下的伟大成就相链接,使西藏地方百姓生活这一“小传统”与国家治藏政策这一“大传统”交融相生,绘制出西藏不同家庭和睦亲好,西藏社会不断发展的国家图景之美。

西藏历史也以微观视角走进西藏社会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美的另类向度。《国旗下的新一代》《高原上的国旗护卫队》《茶》等片借助“国旗”“茶叶”等符号,讲述西藏地方发展中不同社会个体对职业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谭冠三将军》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讲解队,细数谭冠三将军建设八一农场、培养技术人员、开办农业技校,以及逝后安葬于西藏等内容,再现了老一代中国共产党革命者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历史;又以区政府对烈士陵墓的园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的课程设计、纪念馆展出、校园讲解队守护陵园等内容续写了新一代对“老西藏精神”的延续。像这样,以谭冠三将军为叙事主体的,还有《红色记忆——将军苹果》《苹果飘香》等篇,不仅再现了社会个体的历史轨迹,而且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不断传承,还彰显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三、西藏美的生产策略与启示

(一)新旧西藏对比框架下新西藏多样美的挖掘与呈现

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审美风格是在新旧西藏对比之下的喜剧书写。借助旧有影像、文献数据、照片等,将旧西藏各类特权阶层作为批判和鞭挞的对象,一方面反映旧西藏人民遭遇的“时代悲剧”和“命运悲剧”;另一方面,旧西藏作为文本构成部分,对比反证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与此同时,将新西藏作为一个歌颂式的喜剧来谱写,拓展对新事物和正面人物的讴歌与赞美,在定格镜头中易地搬迁后崭新舒服的居住环境、脱贫攻坚中西藏人丰收的喜悦和灿烂的笑容等符号,体现了国家治边稳藏政策的正确性、西藏百姓获得改革红利、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性等深刻的社会内容。

(二)多元化生产策略的应用

蒙太奇技术的深入应用。影像在发展史上形成了纪实和造型两种倾向,纪实(realistic)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造型(formative)是美化现实的艺术风格,而巴赞认为蒙太奇才是影像本性,分析性剪辑是借助蒙太奇思维展开逻辑分析、描述剧情或解析展示的表达方式。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历史题材,一方面,强调纪实性,注重挖掘历史资料、记录当代西藏社会,建构关于西藏历史和现实话题的严肃性和正统性;另一方面,节目也注重“分析性剪辑”,借助镜头将历史进行当代展示和造型,这是“影像和时间的一种表现主义模式,旨在重建一个时间的时空关系”,这些影像中的表演、构图、符号等形成了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审美风格。

现代视频技术广泛应用于此。尤其是历史题材中,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图片图表、虚拟AI等技术,将静止的史料文献等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视觉符号,形象化地再现西藏历史景观逐渐成为当代纪录片常见的叙事策略。

文化精英与其研究成果也是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倚重力量。中国电视从业者的集体身份带有文化精英的意味,支配他们的从业意识“来自儒家士大夫的进谏传统和参政动机”。借用专家与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形象地讲述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瑰宝、社会变迁、自然美景与传奇故事等,而且可以严密论证并展示西藏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的阶级斗争、艰巨的社会实践,彰显国家治藏理念下西藏人民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如《西藏通史》就完全借助陈庆英、张云、王小彬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藏学研究专家,直接将《西藏通史》这部鸿篇巨著转化为纪录片,挖掘出中央治藏政策出台的历史渊源,回答当代西藏社会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具有现实效力。当然,为了适应当下人们使用媒体的喜好,专家讲述采用了多元化叙事策略,《金城公主的贡献》解密公主入藏后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打破和亲公主刻板形象,以“可敦”(正妻)身份塑造了金城公主“果敢”和“任性”的形象,将历史文献转化为当代社会通俗化的口语,易于观众接受,形成了西藏与内地交往历史的当代记忆。

在电视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实际需要中,西藏电视台不断加大与央视以及其他省区电视台的合作。在西藏重大节庆纪录片中,如民主改革系列、自治区大庆系列等,西藏台都与央视合作,在主题选择、画面呈现、语言表述上形成更为全面和宏大的格局。西藏台也与其他省区媒体的知名栏目合作,如《西藏》(2015年)正是借助了北京台《档案》栏目的品牌效应,系统阐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三大主题。西藏台也参与央视关于西藏主题的节目生产,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西藏电视台专题部参与央视专题直播节目《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特别节目——天路》,讲述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

西藏电视纪录片的组织生产与社会专业力量形成竞合。一方面,社会专业力量将工业化标准生产、市场营销和大众消费等带入传统媒体生产领域,其中纪录片中的8分钟生产思维大量应用于《西藏诱惑》中,借助平行蒙太奇手法,25分钟就可以讲述2到3个人的故事,既丰富了叙事内容和体量,又增加了媒介使用黏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招标竞争机制下,为了提高播出效果、增加持续合作可能,微观视角等媒体使用喜好成为常用叙事策略,遵循西藏社会语境和西藏媒体传播的现实要求,实现“西藏故事、世界表达”的节目宗旨,在媒体生产和合作中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发展关系。

注释:

① 何苏六主编:《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扉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③⑤ 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第2页。

④ 格桑拉春、郑明轩主编:《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03 年版,第162-164 页。

⑥⑧ 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朱晓明主编:《西藏通史》(当代卷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3页。

⑦ 向巴平措总编纂:《西藏自治区志 广播电影电视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猜你喜欢

纪录片西藏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都是西藏的“错”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我们一起去西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