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甘龙牡汤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心阳不振证临床观察
2021-12-01秦鹏李闯申晨
秦 鹏 李 闯 申 晨
室性早搏(或称为室性前期收缩)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该病临床症状具有较大差异,轻者仅有些许不适或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1]。目前西医治疗室性早搏多采取介入或药物治疗;介入疗法因有创且治疗费用高而难以广泛应用;药物治疗虽可改善临床症状,但可能存在不良作用,或导致心律失常[2]。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且疗效较佳[3]。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时辅以桂甘龙牡汤治疗,并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室性早搏次数等方面进行观察,旨为功能性室性早搏提供治疗经验。现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八医院收治的100例心阳不振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中男/女=14/11;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0.11±2.52)岁;病程1.1~3.4年,平均病程(2.35±0.23)年。研究组中男/女=13/12;年龄54~69岁,平均年龄(60.23±2.40)岁;病程(1.2~3.6)年,平均病程(2.44±0.33)年。2组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西医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符合《中医内科学》[5];心律失常药物停用时间>2周或既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均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脑和肾等严重障碍;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早搏;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脏手术和药物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伴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对研究药物有禁忌。
1.3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包括纠正血流动力学、控制血压、治疗心功能不全及改善心肌供血。研究组联合桂甘龙牡汤治疗。方药组成:桂枝20 g,白芍15 g,牡蛎30 g,黄芪20 g,当归20 g,茯苓20 g,党参20 g,丹参15 g,龙骨30 g,甘松15 g,酸枣仁15 g,炙甘草15 g。用水煎煮至200 ml,每天1剂,分早晚各1次温服。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主要为心悸、面色、气短、乏力、胸闷、自汗及畏寒肢冷。心悸根据症状轻重分别记为0、2、4、6分,其余根据症状轻重记为0、1、2、3分,评分越高即症状越重。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估2组疗效:治愈指临床体征或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90%;显效指临床体征或症状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70%且<90%;好转指临床体征或症状较前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30%且<70%;无效指临床体征或症状未见好转或恶化,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30%。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次数。统计2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总体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比较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及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胃肠道不适、皮疹及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发现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功能性早搏是指未有显著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该病患者经常出现心悸、心慌反复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频发室性早搏,然而未见其他心脏器质性改变,因此临床难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6]。中医认为,室性早搏属于“怔忡”“心悸”等范畴。心悸病因的有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阳气可温养血脉,促进血液运行,其在人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心悸的发病与机体气血及阴阳具有密切相关性。心阳不振型是心悸患者常见证型,多因年老体弱、素体阳虚、思虑过度等引发[7]。笔者认为,该病病位在于心,与肝、肾、脾、胃相关联,常见证候包括心悸、面色、气短、乏力、胸闷、自汗及畏寒肢冷。阳气虚弱,难以鼓动心血,则悸动不安;阳气虚衰,无以温养肢体,则可见肢冷形寒;阳虚体寒,寒凝经络,致经脉痹阻,则胸闷气短;阳气虚损,使心神失养,则感乏力。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心悸心阳不振证以“安神定悸、温补心阳”为治疗原则,使阳得复、寒得散、脉得通、瘀得化。桂甘龙牡汤源自《伤寒论》,是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一个经典方。方剂中桂枝性温,辛甘,可温通心阳;炙甘草能通阳复脉、益气和中,可助桂枝振奋心阳之功效;白芍可敛阴和阴,与桂枝配伍能温阳和阴;牡蛎能重镇安神、潜阳益阴;龙骨长于敛阳止汗、镇静安神;两药联用可增加镇静安神的功效。当归可活血补血;丹参能活血化瘀;针对心阳不振者,当归、丹参均能补血养血、行滞活血。白术能益气健脾;党参有益气补脾之功;黄芪善于助心行血;心阳不振者多有心脾两虚,三者均可补脾益血。酸枣仁能安神宁心;远志可益智安神;甘松可解郁通阳。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心阳、定悸安神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中桂皮醛、桂皮酸均有扩血管、抗栓等作用[8];牡蛎和龙骨中氨基酸、微量元素及钙盐均能镇静安神[9,10];甘草中甘草黄酮、甘草次酸和甘草酸治疗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室性早搏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与既往研究报道[12]相一致。
综上所述,桂甘龙牡汤治疗心阳不振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可有效改善室性早搏次数及中医证候积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疗效短,观察指标偏少,可能对研究带来一定不足,因此后续要提高样本量,观察更多治疗指标,延长疗效,强化远期随访,以获得更确切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