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全国百家党媒看湖南三帖

2021-12-01阎文水

支部建设 2021年28期
关键词:株洲中车山河

○ 本刊记者 阎文水

天高气清,炙热依然。9 月16 日,来自全国百家党媒的100 余名记者,深入长沙、株洲,走进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马栏山文创产业园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感受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取得的新成绩、新变化。

在中部崛起板块上,湖南位于其南,山西位于其北。触摸湖南行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强劲脉搏,观览湖南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生动实践,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山西应当从中学习什么?

山河智能:先导式创新

进入山河智能中挖装配车间,只见经过上车、底架、合车等多条板链式流水线,采用自动拧紧机、底架翻转机、自动加油机等设备,加上今年新增的看不见的“神经中枢”——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台台挖掘机快速组装完成。相比以前,生产节拍由每台70 分钟缩至30 分钟左右。“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红色条幅高悬厂房上方,格外引人注目。

因为一城坐拥四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 强企业,长沙被称为工程机械之都。与排在前三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不同,山河智能是1999 年由中南大学何清华教授借款50 万元,在长沙岳麓区观沙岭租了一个厂房自主创业起步的。那时,何清华依靠的是自己原创性极强的发明专利——液压静力压桩机。

“先导式创新是山河智能发展的内核。”创始人、首席专家、董事长何清华解释,“当市场上对某个产品还不太认知时,我们就开始进行研发,而不是等到市场都比较看好了,才一窝蜂地跟进,甚至是仿制。”

2001 年在国产挖掘机几乎全军覆没的形势下研究“小挖”,2003 年国产首台一体化潜孔钻机填补国内空白,2004 年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旋挖钻机SWDM20 奠定了山河智能国内旋挖钻机王者地位,2009 年推出全球首台智能化挖掘机和国内第一台工程化混合动力挖掘机,2017 年发布全球最大步履式旋挖钻机SWDM600W,2020 年5G 高空作业平台实现全球首创……而在2002 年山河智能造出首款国产轻型运动类飞机——阿若拉,2007 年致力于高品质差异化起重机的研发与制造,成为国内最早推出伸缩臂履带起重机的厂家。

“装备制造,立国之本。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国家强盛,企业强大是最重要的。”何清华说,“现在我国面临‘卡脖子’问题,要解决它,就要精耕细作、埋头苦干,每天做一点点,最后形成‘高大上’的产品。这么多年我们专注工程机械制造产业,一步步做过来,并未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75 岁的何清华精神矍铄、步伐利落,他称自己对技术研究着迷不已,总是亲自画出设计草图,再由技术人员细化。

去年9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完山河智能告别时勉励何清华:“您要保重身体!您确实很不简单,从创始到现在还一直在这里努力!”何清华回答:“谢谢总书记的关心!这是我的爱好、兴趣!”

全国百家党媒记者在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范远志/摄)

现在山河智能生产的第一台静压桩机设备累计施工100 万延米,系列静压桩机累计销售6000 余台,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稳居世界第一。凭借先导式创新,山河智能已在地下工程装备、全系列挖掘机、现代凿岩设备、特种装备、矿山装备、起重机械、液压元器件和通用航空装备等十多个领域,成功研发出200 多个规格型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品,批量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前面这一片去年还是空地,现在已经成了厂房了。”何清华指着山河工业城三期项目说,这里将布局高端负极材料、超大型挖掘机、应急救援装备三大领域,这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怀着“做装备制造领域世界价值的创造者”愿景,山河智能立下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是:两年两百亿,五年再翻番,全球20 强。

马栏山文创产业园:建设“中国V 谷”

“马栏山、中国V 谷、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离开长沙县山河智能,返回途中,来到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大门处的马栏山文创产业园,进入大厅,几行醒目大字映入参观者眼帘。

在银河酷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炜介绍,由黄渤主演的教育题材喜剧电影《学爸》刚刚杀青。“这部聚焦亲子、升学等热点话题的电影,有望在明年春节档成为爆款。”除《学爸》外,以居委会主任为主线描写党的基层干部的电视剧《胡同》、弘扬中医文化的电视剧《后浪》也在拍摄中。

而在云上栏山科技有限公司,一台电影胶片数字化仪缠绕着一卷16 毫米胶片拷贝正在低鸣运转,所放映的是1964 年拍摄的电影《雷锋》。马栏山文创产业园首席专家周苏岳指着电脑上的超高清数字视频,兴奋地介绍“胶转数”:经过5G 云、4K、AI 修复上色等技术手段,进入人工精修,移动鼠标,关键帧的划痕、脏点、闪烁一一消失,老电影由黑白变成彩色。

周苏岳带领红色文化数字呈现工程项目团队,继《雷锋》之后,正在加紧修复《国歌》《毛泽东在1925》《刘少奇的44 天》《永不消逝的电波》四部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红色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进入长沙千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视节目里主播播报新闻,左下角的3.0 版AI 虚拟主播“千言”将语音、文字实时转化为手语。虚拟主播不仅五官立体逼真,还可更换发型着装。千博人工智能手语电视播报系统已在26 个省级行政区的148 家电视媒体机构得到应用,助力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畅听”世界。

——就像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深圳推进科技创新,长沙在马栏山打造视频(Video)文创产业,建设中国V 谷,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文融合要求作出有力呼应。

本世纪初,湖南广播电视台迁址位于浏阳河畔的马栏山。随着广电湘军声名鹊起,马栏山周边衍生出了很多电视、影视、视频制作和文创类上下游企业。2017 年12 月20 日,在“文化强省”东风吹拂下,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揭牌。园区规划范围15.75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5 平方公里,包括金鹰城片区(湖南广电)、朝正垸鸭子铺片区(核心区)和长沙大学片区(马栏山学院)。按照“对标中关村,建设马栏山”的高标准,3 年来园区视频、文创、科技、大数据等文化+科技型企业总数累计3200 余家。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湖南省政府“部省共建”园区,马栏山是名副其实的政策洼地、创业福地。目前园区已累计兑现奖补政策资金1.03 亿元,为企业提供7469 万元风险补偿贷款资金。在马栏山,54项工程建设类事项可“一站式”和“容缺审批”受理办结,48 项文化审批事项实现“帮代办”。

漫步园区,马栏山北区智慧能源站竣工投产,中广天择总部基地(一期)、创意设计总部大厦、马栏山公园全面建成,兴旺科技总部大厦、马栏山人才公寓、聚恒集团总部、芒果马栏山广场(一期)封顶,创梦天地第二总部启动建设……9 月6 日,天翼马栏山云网融合项目等12 个战略合作协议和投资项目签约。

青春马栏山,追梦中国V 谷。园区从业人员5 万多人,平均年龄不足27 岁,青年创业者占近90%。去年园区实现企业营收430 亿元,预计到2025 年园区企业营收超过1000 亿元。

中车株机、株洲电机、株洲所:集群式发展

全国百家党媒记者在马栏山文创产业园参观(范远志/摄)

在面积2 万平方米的中车株机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一列列机车正在组装。工作人员介绍,从进车到组装完成只需短短12 天,一列列城轨车辆、动车组就从这里驶向全球30 多个城市。

电机是轨道交通的“动力心脏”。由中车株洲电机永磁电机生产车间研发人员研制的自带磁场的永磁体代替电磁体,在不增加热量的情况下,电机功率提升1.2 倍。牵引电机分散装配到每节车厢,同时发力,高铁跑得又快又稳,一改流传了千百年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言。

今年7 月,中车株洲所全新推出的陆上第VI 代风电整机旗舰产品——5.xMWD175 风电机组在河北省张北县吊装成功。风轮直径175 米,再次刷新当前全球陆上风电机组的最大风轮直径记录。

位于长沙市东南部40 公里处的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素有“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之美誉。2011 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考察中车株机、株洲所,勉励株洲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重视科技攻关,努力掌握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单兵突进”到“群体作战”,10 年来,株洲在全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上取得明显成效,以轨道交通装备为代表的中国动力谷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

株洲以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硬质材质三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三驾马车”,激发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是国内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20 年产值超过1600 亿元。电力机车以27%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城轨车辆国内市场占有率30%,动力组出口份额全国第一,整机及配套出口全国第一。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中车株机、株洲电机、株洲所等主机和零部件企业300 余家,形成了以百亿企业为龙头、十亿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集聚区。

目前,株洲市共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类科技创新平台115 家。其中,国家级18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 家。集群构建了“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同时,集群相关企业牵头建立了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联盟、中国IGBT 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 个国家级联盟和6 个省级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创新网络覆盖。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需要龙头企业“内外兼修”,既要做好内部“裂变创新”,又要围绕上下游“开枝散叶”。中车株机、株洲所发挥厂所结合优势,聚焦元器件、零部件、材料、算法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为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全球首条虚拟轨道“智轨”快运线正式运行,为智能时代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智能化交通工具;自主研发的5G 转储系统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在全球率先迈入5G 时代;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时速160 公里国内首列商用磁浮2.0 版列车正式下线,进一步拓宽了商用磁浮列车的应用范围。此外,时速600 公里高速磁浮直线电机、时速400 公里永磁牵引电机等一大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株洲问世。

株洲规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到2025 年力争实现“一座城、两千亿、三中心”目标,即建成一座现代轨道交通科技城,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 亿元,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智造中心、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株洲中车山河
山河已无恙,奋斗在路上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山河美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中国中车:铁总“长工”继续
童心画廊
曹薰铉重拾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