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研究

2021-11-30徐红梅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徐红梅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亿万青年的巨大鞭策和鼓舞,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指引。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养机制的建设,对培育和塑造新时代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要进一步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社会心态培养方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137-03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情绪情感、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外文化融合力度的空前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机制的建设,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价值

班杜拉三元交互理论指出,“环境因素、个人认知以及人的行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环境作为决定个人行为潜在因素出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行为结果,行为结果是三者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其社会心态的行为结果受到了社会环境及个体内在品质相互作用影响。社会心态的影响因子既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习惯等客观因素,也包括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品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对精华糟粕、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容易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迷失自我。大学是青年自我提升与成长的关键期,是个体价值观念与认知能力巩固的关键期,思想意识与价值选择尚未定型。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注重个人内心情感表达,创新能力突出,勇于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锤炼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些不良网络内容的诱导下,容易滋生不良社会心态,诱发不良甚至是违法行为。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还是承担的社会教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都将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作为学科教学体系重要范畴[1]。从学科教学体系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提供了学科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实现大学生价值的理论基石。通过运用科学的价值观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运用政治教育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判断国内外政治形势,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品质;通过运用榜样示范教育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榜样人物,向榜样看齐;通过运用法治教育理论,让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守住法治底线;通过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调节社会情绪,弘扬社会正气,成为当前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逻辑起点。

二、现实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交往需求和心理闭锁矛盾交织中容易滋生大学生冷漠的社会心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表现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性规定来看,踏入校园学习的大学生,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了陌生的大学校园,情绪上难免产生失落感,对结交认识新的朋友、构建属于自身的和谐人际交往圈,以弥补远离家乡的感情缺失提出了迫切需要。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成长初期,缺乏情绪上的自我调整能力,幼稚性和情感依赖性并存,加之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数量较多,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之过去的大学生都更加强烈,如果自我表现得不到周围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就容易滋生对周围群体的恐惧和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拒绝主动与他们社会交往,渐渐地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終导致大学生产生社会交往的恐惧感,逐渐与现实社会产生隔阂。

求知欲望强和缺乏鉴别能力的矛盾导致大学生产生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心态。新时代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课堂中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为大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当代大学生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探索求知欲望极强。然而,新时代以互联网信息为主要媒介兴起的科学技术,导致社会各种观念思潮泥沙俱下,特别是西方主流思潮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地位纷至沓来,各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纷至沓来。互联网媒体便捷化的知识获取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也因为大学生心智发育尚不够健全而产生各种负面效应。新时代大学生容易遭受各种不良思想的侵染,出现论文抄袭、不法套取科研资助经费、恶意打击竞争对手、表面榜样、组建个人利益小集体、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学习研究等方面的浮躁社会心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引发大学生泄愤和躺平的不良社会心态。理想作为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反映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追求。从理想的本质特征来看,理想是人民群众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无法实现的可能[2]。站立在新时代阶梯上的大学生,他们的理想是星辰大海,但是现实是骨感的,理想的实现除了需要不懈的个人追求,还与大学生的天赋、机遇、理想实现的现实可能等诸多因素有关。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职场求职的过程中,发现现实与理想落差过大,甚至严重不符,尤其是看到身边同学顺风顺水、一路遥遥领先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嫉妒心理,滋生意难平、悲观的社会心态,致使部分大学生从刚刚迈入校园时候的豪情壮志跌落为现实中的不思进取,难以理性地解决和处理来自理想与现实差距中的矛盾冲突,以至于深陷于泄愤和颓废的心态困境之中。

就业憧憬与自我迷失的矛盾诱发大学生产生厌世的社会心态。“稳就业”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和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挑战,致使本已压力巨大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雪上加霜。新时代大学生一般自我评价很高,希望得到家长、亲戚、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认可。他们认为证明自己的重要标准就是找到一份工资报酬高、工作环境优、社会地位显著的工作,因此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陷入了与周围同学刻意比较的怪圈中[3]。例如当前存在部分大学毕业生将求职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外表问题,转而以整容来博求面试成功率的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存在的不良自我归因和扭曲的就业心态问题。

三、培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实现理路

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方法,要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力军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捍卫其在意识形态的领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铸魂育人、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上的行动指南。高校应按照社会心态的内容,如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心理调节能力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情绪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等内容,充分结合新时代新媒体教学资源优势,着眼于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中的需求和矛盾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开展一对一的线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及时疏导学生不乐观的社会心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性思维和态度看待社会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方法的形成。

建立以学科思政为载体的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支持体系[4]。高校要切实利用好高校学科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资源优势,培养能够以健康社会心态付诸社会实践的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的优势,将健康社会心态培育融入各学科中去,结合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矛盾,在学科教学体系中充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征,紧跟时代发展的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以此将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扎实落地。专业课教师在贯彻执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关联性,可通过教师以身作则、情景模拟、宣传榜样人物等学科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社会行为选择,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行为规范准则,切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彼此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能力和水平。

充分调动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各方主体主动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而言,学校、家庭、社会组织都承载着大学生育人的重任,在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学生所处的社区文化、学生社团文化、班级文化、网络环境对其社会心态机制的培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地位[5]。基于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的多方主体,要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互联互通,确保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全覆盖、无死角。对于家庭环境而言,家长要自觉地学习贯彻党的大政方针,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对于学校环境而言,要切实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学科思政支持体系的优势,实现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科学化、专业化培育;对社会环境而言,要加大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锤炼意志品质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进一步整合社会心理援助和辅导资源,吸纳一批来自专业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辅导专业人才作为志愿者,定期到高校开设讲座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志愿辅导,大力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开通政务互联网免费咨询平台,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救援服务,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保驾护航。

四、结论

新时代大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拥有无限创造力的群体,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同的是,新时代大學生身上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凛然,新时代大学生必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社会进程的推动[6]。将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阵地,帮助大学生自觉地抵制社会上存在和蔓延的错误社会思潮,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声音,对构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的社会环境氛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正心为治国之道,积极乃发展之源。”加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方法建设,发挥大学生群体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动和改善个体、家庭、同辈群体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黄志斌.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4] 徐洁,王春凤. 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理路探析[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5):77-81.

[5] 董晓绒,曾令辉. 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3):25-28.

[6] 李伟.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疏导机制构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42-45.

(荐稿人:张健丰,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