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2021-11-30吴筑敏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人才

吴筑敏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决策,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本质要求与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创新与运用。本文重点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决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创新与运用,探索了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决策的有效路径,以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人才;支撑发展;第一资源;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78-0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须以人才作为强大支撑。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与新时代我国人才供求实际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创新与运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其人才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为我国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决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理论前提:人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解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基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恩格斯提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是从事科学、政治、宗教、艺术等……”[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而人的社会需要体现的正是人的本质,说到底,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社会关系的一种需求,也是人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他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立足人才需求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掘人才潜能,提升人才素养,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推动人才建设协调发展。人才资源的发掘是为了通过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其潜能外化为对国家、社会和个体需要的满足。此外,人才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由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总是永恒演化的过程,所以人才资源的发掘发展也是一个辩证演进的过程。

(二)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石: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本质理论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马克思反对离开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考察人的本质;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首次提出的这一命题,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人的本质。人才是经济社会中的精英部分,他们大多数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素养,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根据人的本质理论,人才属于人的范畴,人才资源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社会形态或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人才规模、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归根到底取决于不同社会形态或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人才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才通过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建立社會关系,因此人才所从事的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是推进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属性,人才通过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进步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作为人民群体的先进代表,相比普通人而言,具备一定的进步性,这种进步性是对人才潜能发挥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理论核心:人是生产力要素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是生产力要素的理论中,提出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的论断。人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最基本要素,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又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际上,这就凸显了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巧和技能,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培训或教育”[3]。因此,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和训练是人力资本层次提升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恩格斯指出:“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化学家、医生、农艺师、工程师及其他专门人才,……”[4]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人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人才不仅在社会形态更替中,而且在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就是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决策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我国革命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立场和观点。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创新与运用,它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发挥人才资源潜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7]。

根据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昌盛的关键。其次,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人才资源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人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最终旨归。人才资源的培育和配置,体现出“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合目的性”的有机融合,要尊重人才的价值诉求和人格尊严,以体现人才的实践性、社会性和价值性。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决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主观能动性[8]。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关系中,而现实中的人才也必然是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种社会关系决定着人才的本质,体现出人才的社会属性。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关于人才本质理论的原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结合我国人才供求实际,遵循人才资源配置规律,充分体现人才资源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引领性。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科技进步,就需要把人才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因此,党中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让人才资源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9]。

三、实施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决策的有效路径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归根结底都要靠“人”的首创精神。我国人口较多,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要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矢志不渝地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来促进我国人才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人才培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根据我国人才供求实际,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切实做到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制定人才配置计划,适时获得急需的实用人才;制定、完善选聘人才制度,严把引才用才关;加强人才培训工作,提升现有人才综合素养。努力打造一支高精尖缺的人才队伍,最终形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培育机制的引导效果[10]。

(二)改革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推进务实高效的人才配置

人才是创新之本,顺畅流动是人才健康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城乡差异、区域失衡、利益固化和体制机制障碍,已经成为人才支撑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影响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因此,必须打破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弊端,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顺畅流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大对投身“边远少穷”地区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配置措施,促进各地区、各领域的人才供求平衡相变,协同发展。

(三)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才环境

当前,造成人才浪費和流失的重要原因仍然是社会环境、官本位和体制机制束缚等。所以要遵循人才管理规律,从我国顶层设计和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人才激励法规、政策,建立和规范人才要素市场,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发展,确保人才要素有序流转,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11]。

从当前“人才特区”和“先行先试”等政策实践来看,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人才资源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健全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调整人才资源的利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以竞争激励为先导,增进人才发展的内驱力;以利益激励为后盾,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为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机会和环境[12-14]。

四、结语

总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人才兴”,方能“事业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精髓贯穿于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决策部署中,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让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集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凝心聚力,拼搏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0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7.

[5] 程颖,陈影. 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对中国特色人才理论的指导意义[J]. 才智,2019(24):208-209.

[6] 周丹,孙大伟. 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真实内涵[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3):8-12.

[7] 金璐. 试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解读与实践路径[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1):100-103.

[8] 杨敬东.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的拓荒之作——评《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J]. 中国人才,2008(07):55.

[9] 张楠楠.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研究启示——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英才项目为例[J]. 学理论,2020(01):1-3.

[10] 袁国柱. “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个人发展实证调研——以厦门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05):97-100.

[11] 傅益南.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 青年时代,2018(18):87-88.

[12] 张朝华. 打造高校青年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平台——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班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09(11):79.

[13] 李媛媛.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109-113.

[14] 忽诗佳.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 黑河学刊,2018(05):158-159.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最有思想的句子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毛遂自荐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为国家选人才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