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与强化路径刍议

2021-11-30张珏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张珏

摘  要: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下简称“马克思教育”),可让学生的向心力及精神力得以凝聚。开展坚定的理念信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理念信仰进行研究,诠释马克思主义内涵,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高校学生的现实价值,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提出了現阶段强化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26-03

信仰教育是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教学中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让学生坚持理想,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多元化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由此,在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时必须要对信仰教育引起重视,并且要对信仰教育开展深层次细化研究,保证高校信仰教育的质量[1]。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层面理解。首先是信仰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项科学理论,是对人们思想具有指引作用的关键理论。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主要方向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以及立场,掌握其具体观点及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以及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对其行为加以引导。其次,要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后得出,要想让社会主义理念和我国国情相符合,就必须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强国梦。不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是共产主义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体系。因此,培养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再次,要理解中国梦的含义。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概括,具体表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入时代使命,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之全身心地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之中。最后,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是我国历史的塑造者和开拓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关键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保持对共产党的全面信任[2]。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于高校学生的关键价值

开展高校思政教学时,要结合高校学生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科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推动作用,还能让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融合方式,可以让高校学生思想得到全面升华,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践能力,让高校学生从不同层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身得到全方位发展[3]。

(二)培养当代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高校学生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得到深层次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等形式,让学生具有一定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得到持续发展与完善,并坚持理想信念,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持续发展,逐步发展成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4]。

三、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不足

高校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逐渐被边缘化以及标签化,致使马克思主义相关理念知识没有得到高校学生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缺乏政治信仰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关工作没有做到位。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当前学生缺少马克思信仰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问题,然而事实证明,现阶段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工作并未充分落实。随着当前社会持续发展,在多种客观因素影响下,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容易出现偏差,致使高校学生轻视政治信仰的重要性,不能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甚至在价值观念层面出现扭曲。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学生缺少马克思信仰的主要原因还是高校未能开展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高校深入反思[5]。

四、高校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重视思政信仰教育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差异,高校思政课程主要目的是借助高校教育为国家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立场,不能采用灌输的错误手段,要创新出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清醒。高校的思政课程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宣传共产主义理念的主要渠道,务必要保证正确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培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成为党和国家坚定的信仰者[6]。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

若想让学生信仰得以确立,就要使其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理想信念加以实践。现阶段高校培养学生政治信仰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学生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加以强化,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仰。

只有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能够让学生信仰并弘扬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马克思教学并非单纯的理念教学,要与传统教学区分开来,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复杂、长期、艰难的过程,所以,高校学生务必要始终坚持自身理想信念[7]。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这一课程教学时,要想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课堂中科学渗透,教师可引入马克思名言“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使学生从改造世界实践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展开学习,结合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理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层面对自身责任形成全面认知,充分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相融的价值,在科学发展观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展深层次研究分析,进而使學生思想认知得以深化。在此前提下,为保证课程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完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与科学发展观有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有关案例间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认知能力,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真实价值得以充分体现[8]。

(三)构建专业教师团队

在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在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必须要构建出具有一定政治素养以及专业水平的教师团队,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优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由于开展马克思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是教师,所以高校应对教师展开相关培训,确保教师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及政治信仰,以此让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得到全面培养,成为学生在政治修养上的引导者。

除此之外,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高校和教师必须认识到马克思教学的重大意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质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在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应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相契合,采用科学方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意识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价值,为国家发展培育优秀人才。

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对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关工作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让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多元化、全方位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念。还可以让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在传授知识时能够采用多元化手段开展相关工作。

例如在对学生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时,要在实际教学内容中渗透马克思教学核心理念,让教学目标得到优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把握当前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背景,将我国在疫情防控过程时所表现出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经典事件以及经典人物事迹制作成视频、PPT等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全面渗透,让教学目标多元化。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经典案例及事迹,还要对教学组织进行科学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层面与之产生共鸣,深层次感受抗疫期间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对抗疫期间一线工作者为国家、人民坚守阵线的勇气形成全面认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光荣理想。

(四)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可以有效保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程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时,需要格外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合理创新以及优化,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信仰教育相关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确保大学生能全方位理解思政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下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及道德品质,进而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积极投身到民族复兴大业之中,展现出自身价值。

例如教师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时,可以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展开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同时,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以及VR技术,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立体地呈现在课堂上,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保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正面影响,对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面引导,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综上所述,在全方位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在思政教学中体现出指引价值,让学生从理论以及实践层面思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对当前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对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具有更加清晰、全面、客观的认知,为有效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夏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21.

[2] 谢金友.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关系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3):77-79.

[3] 王思涯.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以高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为例[J]. 教师,2021(13):5-6.

[4] 郝鑫科. 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青海省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J]. 高校后勤研究,2021(04):63-67.

[5] 孙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化思考[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1):1-4.

[6] 李远洋,唐述瑞.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评《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2):85.

[7] 田妍.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问题与方法研究——评《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85.

[8] 姚惠珠,许家怡,王娟,等.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及其强化路径——基于广州大学城高校的调查[J]. 智库时代,2017(11):27-28.

(荐稿人:朱正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秦雷)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