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探究

2021-11-30李芮王颖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

李芮 王颖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教育”观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提升,成为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正确处理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全新发展路径,以期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历史发展;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 0023-03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历史回顾

正所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在劳动教育的指引下,不断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初探与发展时期

1921—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旨在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和何叔衡在湖南自修大学的《入学须知》中,明确提出了“注意劳动教育”。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苏区十分关注学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根据地的劳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三光”政策、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封锁、自然灾害等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了“劳动教育”,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根据地学校教育体系中,增加学校劳动课程的比重。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的恢复,为日后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尝试与纠偏期

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百废待兴,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培养大量的劳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已成为当时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构了全新的教育框架,沿袭了革命战争时期“将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联系起来”的政策。但是在“一五”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学校过分关注文化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出现了学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只愿意继续升学深造,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有关部门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适当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自此,劳动教育开始受到重视,遵循了客观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最大限度满足了当时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三)曲折和融合期

1957—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方针,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将生产劳动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与传统旧式教育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培养劳动者的重要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逐渐从单向智育到多维度发展,科学地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

(四)调整与恢复期

1978—2017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劳动技术课程必须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关注劳动教育,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展开。在这一时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明确,认为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属于劳动的范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对学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纠偏,引导劳动教育从单纯的劳动技能教育,逐渐发展为劳动观念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层面;进入21世纪之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各类学校开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的形式、方法进行创新和调整,真正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完善和强化期

2017年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校在日常教育时,应关注劳动者、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围绕“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教育部门也明确指出,将劳动教育和德育相融合,并纳入到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中;2019年教育部提出“五育”并举的要求,强调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2020年提出“避免劳动和文化教育目标错位”现象[1-2]。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当代实践经验启示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更远。”百年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树立劳动教育理念,构建劳动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要意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要将其纳入学校的育人体系中。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四方协同,共同构建出全新的劳动育人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育人体系,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具体来说,基于劳动教育学科性质,学校在智育、体育、美育、德育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校本课程,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还应当将劳动教育与文化课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从战略的高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做好劳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应协同其他部门,做好财力、物力、人力的保障。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还应加大劳动教育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家庭作为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在成长中力所能及地承担家务,帮助他人等;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劳动模范,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家庭中给孩子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最后,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社会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主动搭建劳动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学生的劳动需求;还应在社会中营造出“劳动最美”的良好氛围,逐渐推进全社会的劳动教育[3]。

(二)搭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在“百年劳动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应以课程为载体,积极搭建劳动教育课程,贴近社会实际生活,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首先,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学校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传统的育人理念下解放出来,融入劳动教育体系之中。

具体来说,首先,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劳动技术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動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大学阶段,还可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增开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后就接受劳动教育,并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在搭建劳动教育课程时,还应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多元化、丰富性、立体化特征,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应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在继承传统劳动教育观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劳动教育成果。

最后,还应积极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社团、劳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等,不断增加学校劳动技能课程的比例,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三)构建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教育平台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还应要求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基于此,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多元化的劳动实践育人平台,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学校可在每年的五月份开展“劳动教育文化月”活动,积极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劳模先进事例报告会、劳动教育征文、劳动知识讲座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走廊、宣传栏等,张贴劳动标语、劳动模范事迹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还应多途径拓展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具体来说,学校可充分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田间亲身劳动、收获劳动成果等,最终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志愿服务中,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4]。

(四)构建契合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为了强化学校劳动教育效果,还应构建与劳动教育相契合的评价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知识,还要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内化,使其逐渐与学生的态度、信念、情感等形成良好的互动。

一方面,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评价标准,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学分,关注学生劳动实践表现等,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另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进行表彰和鼓励,采用公开宣传、报道等形式,借助榜样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学习。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学校在强化劳动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为了强化学校的劳动教育效果,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德技兼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应引进具有劳动专业背景的教师,增加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拓展师资引进的渠道,将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纳入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使得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加贴近生产、生活。

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使其掌握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比赛,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促使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更有吸引力、感染力[5],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张正瑞.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历史经验与当代遵循[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6-11.

[2] 张慧,王闻萱. 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44(03):42- 47.

[3] 周继良,吴肖. 寻根问路: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与经验启示[J]. 重庆高教研究,2021(04):16-29.

[4] 古光甫,邹吉权.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时代内涵及实施路径[J]. 职教论坛,2021,37(06):14 -22.

[5] 王树荫. 深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历史与经验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24-29.

(荐稿人:张晓峰,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秦雷)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
百年党史视域下共青团工作的实践经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