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办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2021-11-30黄婷婷
黄婷婷
【摘要】现阶段,在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属于是重点内容,更是“双高计划”实施的关键所在。从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角度来说,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需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做出针对性整改,做到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本文以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为例,对其专业群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并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论述了专业群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职;专业群;四川省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3.116
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教育载体就是专业群,实际专业群建设水平与学校基础以及文化建设情况存在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学校办学能力展示的根本所在。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群设计也是民办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连接点,如果能够满足各项经济发展要求,专业群建设态势也会具备较强的合理性。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省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理念,保证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四川省民办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现状
截止到2020年年底,四川省高职院校数量为75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0所,公办45所,院校总数位居全国第四名,西部地区第一名。近年来,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处于规模扩张后的调整状态,实现内涵式发展。从2018年开始,四川省教育厅开始尽心民办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遴选工作,确定了20多个高职品牌专业群,15个特色专业群。现阶段,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开设上,覆盖19个专业大类,总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但从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整体专业群设计角度来说,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1专业群建设的协同意识不强
在本次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建设调查之中,主要采用的手段为问卷调查法,以专业群建设相关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发挥出调查的客观性特点。例如,在数字创意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共享程度调查方面,总计走访的专业课程教师数量为80人,认为专业共享程度达到100%的教师为0人;认为已经达到80%的教师有11人,占比13.75%;认为已经达到60%的教师有18人,占比22.5%;认为达到40%的教师人数为30人,占比为37.5%。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数据创意专业群建设上,课程共享效果有限。另外,在动漫制作、数字媒体应用和游戏设计等专业群建设上,专业基础课程的共享专业内容同样不足40%,问题十分明显。
对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实训和实验设备共享调查中,认为共享程度达到90%的教师有12人,占比为15%;认为共享程度达到70%的教师有22人,占比為27.5%;认为共享程度达到60%的教师有16人,占比20%;认为共享程度在60%以下的教师有30人,占比37.5%。从该调查数据中能够看出,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实验和实训设备共享操作并不深入,影响了各个专业群的高水平建设。
1.2专业群管理与运行受阻
在本次调查的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之中,专门针对了专业群创建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26为教师认为,这样做就是为了评职称时能够加分,占比为32.5%;有21为教师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科研奖励,占比为26.25%;还有13为教师认为这是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占比16.25%,有20为教师认为,专业群创建动机建设,能够保证各个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占比为25%。
四川省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将专业群建设纳入到学院发展规划领域,并建立了相关机制,但在建设思路上,依旧以传统模式为主,对于专业群的组织架构、人事安排等不会进行过多考虑。例如,在专业群建设是否具备完善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调查上,有51为教师表示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感受到,占比高达63.75%;有22位教师表示自己不是特别清楚,占比为27.5。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对于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会产生重大影响。
1.3专业群评价机制不够成熟
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否处于合理状态,对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提供较大支持,与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合理与否存在很大关系。从显示角度来说,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时间并不长,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部分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建立了“专业群”外在模式,但在评价制度的建设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本次调查中,认为各自学院没有建立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师人数为72人,占比90%,这也充分体现出四川省各个民办高职院在专业群评价机制建设上存在很大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行改善。
2、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问题出现的原因
2.1专业群开设趋同化问题明显
从目前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设计角度来说,不同院校之间开设的专业群内容均具备集中性特点,导致部分专业布点数量较高。例如,在布点数量前十名的专业群中,有23所民办高职院校选择开设会计专业群,有22所学校设立建筑工程专业群,还有21所民办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群,热门专业群在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开设比例均超过60%,部分专业群甚至达到了80%,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设计上,重复问题明显,同构化情况不能合理规避。另外,从专业布点数量角度来说,布点多的专业群主要集中在财经、建筑、科技等几大专业群之中,这些专业的招生人数较多。如果继续按照这种趋势向前发展,未来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很多教育资源也处于浪费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这些专业群实际开设成本不高,而且能够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教育部门也没有在专业群设置方面做出深入管理,统筹协调制度不完善,最终引发学校跟风设置专业,无法体现出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设计特色[3]。
2.2专业群结构不合理,无法与产业发展建立联系
近年来,四川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工作中进行了大量投入,“十三五”期间,四川地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处于下降状态,这也让第三产业迎来很多新的发展机会。但从2020年发展来看,四川省第二产业贡献值依旧比第三产业高出很多。根据产业结构制约专业结构理论,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群比例应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群比例处于同等状态,实际上,第三产业专业群比例远高于第二产业专业群。除此之外,在“十四五”规划中,四川省未来五年发展,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生物科技和新医药等领域,但目前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设计上,不能与该发展规划相匹配,与新型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群开设数量极少,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缺乏前瞻性和规范性,如果出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阶段,很难为其发展输送合格人才[4]。
3、四川省民办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具体策略
3.1构建以政府统筹为主的专业群建设调整制度
四川省在“十四五”产业规划引导下,以中国制造2025为重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宏观角度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指导计划。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合理规划专业种类和规模,保证各个专业群空间结构和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分布形成配合,以企业需求为主,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内容与区域需求的匹配程度,做到民办职业院校的错位化发展。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带头作用,教育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提供配合,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就业跟踪调查体系,建立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正负清单,积极调整与企业和社会发展不相符的专业内容。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可以建立起评估制度,根据社会需求、就业质量等指标,建立职业教育监督预警机制,利用完善的指标体系,保证对各个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群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要针对那些排名靠前的院校,在后续设立招生计划倾斜制度,对于一些排名靠后的民办高职院校,需进行适当惩罚,保证其在自身专业群设置上进行优化调整,明确产业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专业群的高水平建设[5]。
3.2做好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需求分析工作
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发展和建设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群设置情况。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机构,根据区域、产业等发展差异,采集不同企业的用人标准,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总的来说,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备滞后性特点,数据分析工作开展时,应该以市场需求动态预测为主导,明确企业用人目标和技能要求,并对后续产业转型发展下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模式,以及发布制度,确保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信息,只有这样,在后续专业群设计和改革上,才能与市场需求相符。另外,教育部门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高职院校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数据信息,绝不能因为眼前利益,盲目设计专业群内容,以长远发展为基础,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强化自身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各民办高职院校也要做好分析工作,明确自身的招生、培养等特点,预测未来就业市场发展态势,维护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3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加快高职专业群转型建设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重点放在新产业体系构建上,着重打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務业和文化产业,明确各个产业的高端发展目标。教育部门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引导民办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根本,参照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对自身专业群未来发展情况重新定位,保证其与新的产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此同时,对民办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设新的专业群内容,结合全省产业群体布局特点,调整专业点分布,保证专业群内容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指导政策,建立国家示范级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其引领作用发挥,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新体系建设需求处于同步状态。
结论:
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样属于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的校园教育体系。因此,在具体专业群设计上,除了依靠创新提升建设水平外,还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发展特点,维护职业教育精准教学特点,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确保专业群建设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6]。
参考文献:
[1]李丽明.高职院校辅导员层面学风建设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1):78-79.
[2]吴寒,彭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成才之路,2021(30):113-115.
[3]万卫.“双高计划”建设的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0):12-19.
[4]焦玲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初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0):147-148.
[5]陈人可.“1+X”证书制度下高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今日财富,2021(21):208-210.
[6]习强.“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0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