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过程中的精力分配(下)
2021-11-30鲍川运
鲍川运
我们前面说到,口译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关键是要减少口译过程中每项任务所需要的精力。除了在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和数字方面下苦功夫,形成自动化处理能力,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环节,虽然不能完全归于自动化处理的类别,但是因为规律比较明确,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也可以培养起快速反应的能力。
首先是语言结构的简化理解和处理。我们知道,英文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其主要特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合”,也就是一句话里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基本上通过语法手段进行衔接。因此,英语结构词使用频率较高,如介词、连接词、分词等,一句话里的各组成部分通过语法手段挂靠主要结构,短语和从句的位置因此比较灵活,可前可后。英文的这种句子结构,如果按照语言表层语法形式进行对应式的理解和翻译,常常给翻译造成困难。因此,口译教学和学习中的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即在阅读或听力理解的时候,能够迅速抓住意思,不按照英文本身的语言结构作对应式的理解,而是打破原文结构,在意义的层面进行理解。很多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英文的一句话很多时候需要把整句话都看完才明白。如果只能这样理解英文的话,笔译也许还可以,但口译是没法做了,同声传译不行,交替传译也很难。因此在口译的训练中,要先学会对英语结构进行简化处理。具体的策略就是对原文进行断句理解、断句处理。所谓断句,就是把英文句子拆开,一段一段进行理解,而不是整句听完之后再去分析理解。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一句话里面总是有一个或者多个意思,或者是词组,或者是从句。我们把每一句话里面的这个分结构称为意群(meaning unit)。对原文的理解基于意群,而且是按照意群出现的顺序加以理解,这样就简化了理解的方式。通常人们对英文的理解是把整句作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从句作为一个单位,这样就会把较多的信息放在一起进行处理,造成认知压力。以意群为单位,将句子拆开,就比较容易掌握一个句子的内在关系,比较好判断意思的走向。我们看看下面这句话:
They have reaffirmed their countries commitment to the conclusion as soon as possible of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to have a complete ban of wildlife killing contests.
对这句话稍微做一个分析,即可以看出其中有三个意思,或者是三个意群。第一个是They have reaffirmed their commitment,第二个是 to the conclusion as soon as possible of an international treaty,第三个意思是to ban wildlife killing contests。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方法,会把commitment to 作为一个词组,跟后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理解和翻译,受到原文结构和词组的影响,翻译的思路就会受制于原文词组结构,因此会想到使用“对……做出的承诺”这样的结构进行处理。采用断句理解的方式,马上判断出三个意群,三个意群之间的关系立刻得以清晰的体现。将每个意群翻译成为一个短句,三个短句依次排开:
他们重申了各国的承诺,尽早达成一项国际条约,全面禁止野生动物狩猎竞赛。
英文中的介词结构最容易给翻译造成干扰。按照表层形式,将英文的介词结构也翻译为中文的介词结构,很多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改变一下思维的方法,从语义的角度去分析意群以及意群之间的关系,采用更符合中文习惯的短句表达方法,意思便可以表述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口译中众所周知的顺句驱动,是断句理解、断句处理后产生的一个效果。断句理解和断句处理,目的是为了简化结构,提高理解的效率和速度,其目的并非是为了顺句驱动而采取的策略。对结构进行简化,是为了减轻译员在信息处理时的压力。至于断句之后是否按照原文顺序翻译,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同声传译中译员与讲者并非完全同步,译员总是会比讲者慢半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差。口译的过程是动态的,译员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顺句驱动的方式处理,但由于时间差的缘故,很多情况下的处理并非都是顺句驱动。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例句:
We decided to quit because we dont like your plan.
這句话很简单,其中有两个意群,可以按照顺序翻译,也可以颠倒顺序翻译。在同声传译的过程中,译员在处理了上一句话之后,在准备翻译第二句话的时候,讲者可能把第二句话已经讲完了,或者至少讲了一半了。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按照顺句驱动的原则,从头开始翻译。可以直接从这句话的后半句开始译:
你这个计划我们不喜欢,所以我们决定退出。
因此,由于时间差的原因,在英汉同声传译的过程中,译员实际上很多是从一句话的中间开始翻译的,并非完全按照原文的顺序。但是顺句驱动作为同声传译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能力,却是每位合格的译员必须掌握的。
在口译训练和实践的过程中,译员常常有意识地对英文句子结构进行分拆,或者重新组合,迫使自己加深对英文句子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对英文各个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客观上提高了译员的听力和阅读瞬间理解能力。断句处理迫使译员使用比较符合中文习惯的短句和动词为主的表述方式,客观上也提高了译员使用母语的能力,使其翻译更为到位,更为传神。
减轻译员认知负荷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对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已知知识”(known knowledge)。关于背景知识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各种刊物发表的文章也不少。这个因素应该说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译员做口译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当然会感到得心应手。长期从事一个或几个领域的翻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自己几乎成了专家。不仅仅是熟悉某一个领域的专业术语,更重要的这个专题的基本概念,问题的来龙去脉。熟悉背景知识能够大大提高口译过程中的预测性、专业性,减少口译的盲目性。熟悉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口译增加自信,翻译中有的放矢,一针见血。不熟悉背景知识,翻译则常常会显得模棱两可,话说不到点子上。我们看到有的译员做交替传译,讲话人连续讲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不停,之后译员照样能够完整地将全部内容翻译出来,其中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做交替传译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主题,而译员对这个主题又不太熟悉,常常会要求逐句翻译,讲者讲一句,译员翻译一句。如果讲得较长,译员当时虽然能听懂,但之后再还原的时候,没有背景知识的支持是很吃力的。
背景知识的学习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务型学习,也就是口译员接受了一个翻译任务后,对有关主题及专业术语进行密集的研究与学习,即所谓的临阵磨枪。另一种方式是日常的学习和提高,即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的口译工作经常会涉及的领域经常性地进行学习,累积知识和专业术语。两者结合,假以时日,译员的知识面不断拓宽,知识厚度不断增加,口译过程中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口译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要形成这种能力,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但口译训练也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不能蛮练。我们需要了解口译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有些方面需要下一些死功夫,有些方面需要改变思维方法。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数字以及背景知识的训练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练习,但断句理解和断句处理则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建立正确的翻译认知方法,培养高度的自动化能力是口译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